藏象理論是中醫基礎理論的核心。“象”是中醫理論中最基本的概念之壹。雖然其含義在後世得到了發揮,但藏象中“象”的含義多被認為是指形象、現象、征兆,是內臟器官的外在表現,是“藏”的正常和異常變化的外在表現[1]。但筆者認為,將藏象的“形象”局限於外在表現,是不夠全面的。本文將追根溯源,分析藏象“意象”的產生、概念和分類。1“大象”壹詞的本義是哺乳動物大象。《國語·楚語》中提到,巴普語中的“犀牛、牦牛、大象”就是動物大象的意思。再如《說文解字》:“象,南越大獸,長鼻長牙。”此後,“形象”衍生出多種含義,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三種:壹是各種有形可見的形象,如物體、表象、天象、表象等。《尚書·虞書》曰:“欲見古人之象,日月星辰,晨光山色,龍花草蟲會。”本文中的“形象”是壹個物理形象。《尚書·尚書》說:“是以判奇象,以貌求世”,這裏的“象”就是解釋表象。《國語·周瑜》記載:“夫事不從象,小事不從文。”在這裏,“象”的意思是天象。《易傳·系詞》說:“見是言之象,形是言之器。”這個“形象”就是表象。二是具有多種抽象意義,如不僅指無形但可感知的現象和跡象,還可以用“象”來溝通表達事物之間的相似性,以及對卦爻辭和世界其他事物的模仿和象征意義。《國語·於今》中說“天道萬物必如”,春秋《左傳·相公九年》中說“國亂無象,不可知也”上面的“象”就是現象和標誌。《國語·周瑜》雲:“夫政如樂,樂如和,和如和。”此處“象”意為“意象”,指出政治如音樂,表明二者含義的相似性。《朱端說文解字》雲:“古書常虛。喜歡,似乎壹切形象、意象、虛言都要遵循,而文人往往是做意象的。似行又似廢。”《周易》中“象”最突出的特征是卦象。在《易經》中“是老丈夫的形象,聖人有天下之遠見,但有意描述得恰如其分,是古語的形象”。上述文章開頭和結尾的“象”指的是卦象。三是指具有古代哲學思辨特征的“虛象”,即想象、意象、象征、取象等思維活動。《韓非子解勞》雲:“人欲見生之象,而得死之象之骨,案之圖則思其生,故思者謂之象。此道雖不可聞,聖人持其功德以觀其形。”古人用死去的象牙和大象的骨頭來想象活著的大象。可見,這裏的“象”,除了指長鼻子的猛獸之外,還含有想象的意思。通過心智想象獲得的虛擬形象都可以稱為“形象”,所以“形象”的意義並不局限於有形或無形。同時,隨著古代哲學思維的滲透,“象”的含義演變為“取象思維”,即將與其無關的事物(包括具體的或抽象的事物)按照相似性或* * *相似性進行抽象概括,形成壹個“象”,再以壹個有代表性的具體事物為符號,形成“法象”[2],是指壹種特殊的含義。《易傳·系辭下》說:“變者如之。象也,象也,“是”表示“象”作為動詞,表示取象思維。由此可見,“象”是從動物象的含義開始的,由於文字的原因(訓詁的歧義、字形的變化等),其內涵是從指代壹些具體的事物和現象逐漸抽象出來的。).2藏象的“象”概念中醫藏象理論的構建始於古代解剖學,其形成與長期觀察人體生理病理現象和臨床實踐的不斷積累密切相關。《黃帝內經》對人體內臟的認識深受古代陰陽五行哲學的影響,既指向解剖實體的器官,也指向哲學符號的器官。而有些功能,幾乎脫離了實體,完全指向它的哲學命題[3]。因此,“象”作為“隱象”的概念也深受古代哲學思維的滲透,具有多種含義。首先,藏象的“象”具有象義,即內臟的特定形態結構。就像“心”是象形文字壹樣,它實際上指的是人體固體器官的心臟。”《說文解字》說:“人心藏於土中,體為象形”,就是這個意思。”《醫學概論》認為:“心為體之主,君之官。有壹顆血肉之心,形如未開的蓮花,居於肺、肝;有了神明之心,神明的氣血就是生命的精華,萬物都是由此而繁盛。如果不對形象上色,妳可以說有,也可以說不存在。”在這裏,“形象”是指神靈的心臟沒有特定的解剖形狀和位置。其次,藏象的“象”是指壹切可見的或可感知的現象和體征,即臟腑生理功能和病理變化的外在表現。”《蘇文六記·藏象篇》載:“皇帝說:藏象呢?齊波說:心為生命之本,神之變也在面,面盛於血,陽中之陽,夏中之氣;肺為氣之本,神也在。其花在發,充於膚,為陽中太陰,通秋氣。”唐代王冰對此評論說:“象是指妳在外面所看到的(“看見”和“在場”),能讀懂它的人也是。張明解彬在經典中也指出:“象,象也。”。藏於內,形見於外,故稱藏象。”據此,藏象的“象”是指臟腑的生理病理體征。他在《蘇文玄明五氣》中說:“五脈應如,肝脈弦、心脈鉤、脾脈代、肺脈發、腎脈石,為五臟之脈。”都強調“象”是指內臟生理病理狀態反映在體表的各種表現和體征。最後,藏象的“象”具有古代哲學思維的特點,其中包含著想象和類比的意義,即把臟腑與自然界中的四時、陰陽、五行等相應的事物和現象進行比較,通過抽象思維找到對應關系。對“象”的思考是中國古代特有的思維方式。以象量"藏"是推斷臟腑功能的最重要的研究方法,對藏象理論的形成至關重要。《蘇文五臟生成論》有評論:“夫脈小、大、滑、澀、浮、沈,可指他人;五藏的形象可以類比。王冰對此作了說明:“圖像是氣象的。五臟雖藏,但氣象,尤其是類比。是誰呀?肝直如木,心炎如火,脾靜如土,肺堅如金,腎潤如水。如果丈夫是這樣,他會做很多預測。其中,隨物而變,繞過規律的,可以被同類推。在清代張誌聰的《蘇文筆記》中有雲:“喜歡壹個人,喜歡也。在臟腑形象上,為了對應天地陰陽。“以上經文均指出,“象”是臟腑與天地陰陽相對應的內在的、本質的形象,具有想象和聯想的意義,包含著推演的思維過程。於是,藏象的“象”就從臟腑的具體形態出發,通過直觀的觀察和抽象的思考,找出臟腑與身體的官竅、四時陰陽等的關系,然後與五行的特性相比較,把五行的特性作為臟腑功能的法定象, 並根據五行的“象”,將自然和人體分為五類,形成了藏象體系。 藏象的分類"藏象"壹詞在《黃帝內經》中出現過兩次,即蘇文六部藏象篇的標題和本文中的"藏象是什麽"問題,"藏象"和"象"是相互聯系的,在《蘇文經論》"太陽藏著什麽"中也有發現。“象”的概念是中國古代哲學中藏象範疇在中醫學領域的滲透和運用。根據藏象“象”的概念不僅指臟腑器官的解剖形態,而且指臟腑器官的壹切可見或可知的生理病理表現,還包含取象思維的特點,筆者認為藏象的“象”可分為四類:形態象、生理象、病理象和自然象。3.1“形質像”是指隱藏在人體內的內臟器官的解剖形態和位置。根據《醫必讀》雲“肺虛如蜂窩”,也就是說,肺是含氣的器官,組織結構疏松,內部有孔洞,是肺的外觀。3.2“生理象”是指人體內臟器官生理功能的壹切外在表現。作為壹個活生生的人,其“形象”極其豐富,不斷變化,能夠動態、生動、真實地反映內部生理機能的狀態及其各種變化。以“心主血脈”為例,其生理功能是否正常主要表現在脈象、面色、舌象、胸感四個方面。就像“蘇文?六藏象學說:“心為生命之本,神之變也在面,充於血管《靈樞脈度》:“心與氣接於舌,舌可知五味。“究其原因,是心在體內與脈相合,其花(生理功能之壹表現於外)在面,由舌開竅,駐留於胸。如果心主血脈的生理功能正常,脈象溫和有力,面色紅潤有光澤,舌色紅而有光澤。3.3“病理象”是指臟腑功能失調後,出現在外部的壹切病理現象。仍以“心主血脈”為例,如果心氣不足,血虛,脈象不利,則在脈象、面色、舌象等方面可見異常表現。,而異常的情緒也會出現在心臟和胸部。如面色不亮、舌質淡胖、脈弱、心悸怔忡、胸悶氣短多為心氣不足;面色晦暗、舌色紫、脈沈澀(脈搏節律不規則)、心前區壓迫疼痛的人,多是心脈不通所致。此外,影響心臟主血管功能的心臟其他疾病,也可以從以上四個方面反映出來。心火過盛(真火)或心陰不足(虛火)可使心跳加快,脈絡擴張,故均可出現面紅、舌紅、脈數、胸悶等癥狀。3.4“自然之象”是運用取象思維的方法,以五行特征為綱,把自然界的各種變化與臟腑的生理病理表現聯系起來,演繹出臟腑與自然界的五相、五時、氣候、五味、五調、五谷的“象”。如《蘇文陰楊穎象大論》說:“東風,風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為天之風,地之木,身之筋,肝藏,色之淡,聲之角,聲之呼,握之變,目之竅。即以五行的特性為基礎,用演繹法將自然界中的壹些事物和現象與人體的五臟、五體、五官、五音、變化聯系起來,從而構建起壹個連接人體內外環境的五行系統,確立人體整體性和人與自然環境相統壹的整體觀念。綜上所述,“象”的含義從指單壹的動物象,從指具體的形象,不斷延伸到壹切可見的或可感知的現象和表象,進而有了取象的含義。“象”的概念移植到中醫藏象理論領域,也有多重含義。藏象的“象”不僅包含象的意義,還具有外在表現的意義,是指臟腑生理功能和病理變化的壹切可見的或可感知的外在表現。同時具有取象思維的特點,即以五行的特征作為臟腑功能的法定象,通過演繹將自然界中的壹些事物和現象與人體的臟腑聯系起來,從而構建起聯系人體內外環境的五行系統,建立人體。鑒於此,藏象的形象可分為四類:物理形象、生理形象、病理形象和自然形象。
回答補充
“藏象”壹詞最早見於蘇文的《藏象六記》。藏是指藏在體內的內臟,象是指外顯的生理病理現象。藏象包括各種內臟實體及其生理活動和病理變化的各種跡象。藏象學說是研究人體各器官的生理功能、病理變化及其相互關系的學說。它是中醫理論體系中非常重要的壹部分,是歷代醫家在醫療實踐的基礎上,在陰陽五行學說的指導下總結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