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這個名字是怎麽來的!
三伏天是怎麽定義的?三伏天是根據中國古代“幹支歷法”確定的。每年夏季至日後,第三個庚日(指樹幹和樹枝上有“庚”字的壹天)為始期,第四個庚日為中期,立秋後的第壹個庚日為末期,統稱三伏天。根據陽歷,它出現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這個時候,我國大部分地區是壹年中最熱的季節。俗話說“冷在三九,熱在三伏。”七月七日的節氣是壹個輕夏,古書《群芳譜》說:“這不是夏末。”因為在微微的酷暑過後,壹年中最熱的三伏就要到來了。三伏天是壹年中最熱的時候,雨水集中,太陽落山。《漢書·郊祀筆記》說:“臥者言殷琦將起,為夕陽所迫,未起。故藏之,正因名。”夏季的至日上,白天長,太陽角度最高,但並不是壹年中最熱的時候,因為此時地表附近的熱量還在積累,還沒有達到最大值。夏季至日過後,日照時間壹天比壹天少,但氣溫卻壹天比壹天繼續上升。在夏季至日後的第三個耿天,它開始下降。俗話說“暑熱與暑熱息息相關,氣溫在上升。”這段時間叫三伏天。天氣幾伏需要壹個多月。古人把這個時期稱為“三伏”,由初、中、終三伏組成。夏季至日後的第三個庚日是初始伏的第壹天,10天後的第四個庚日稱為中伏。如果第五個庚日是在立秋之前,那麽就要過20天才能躺在中間,俗稱二中伏;如果是立秋之後,中間值是10天;立秋後的第壹個庚日叫做伏伏。比如2007年農歷正月初壹是庚子日,時間是7月15,中伏庚申日,7月25日,最後壹個陳賡日,8月14。8月23日是最後壹天的第十天,然後就會淪陷。隨著日照時間的縮短,天氣壹天比壹天涼爽。“伏”的意思是把藏在炎熱的地方,有警告的作用。庚,天幹第七,五行屬金。金怕火,在幾伏的天氣裏逐日減少,所以古人在庚日算“伏”。洪水過後,暴雨容易形成洪水,稱為“洪水”。農業諺語說,“小夏淹死老鼠”,“好雨淋濕農民,小夏別忘了防洪”。所以要防中暑,防三伏洪水。中國有2700多年的歷史,十天幹十二地支相互搭配,60天為壹個周期。根據甲骨文的研究,它始於春秋時期魯隱公三年(公元前722年)1月2日,從未被錯誤記錄,這是中國法律史上的壹個奇跡。由於幹支日期與農歷月份之間沒有對應規律,所以除了計算個人出生日期外,在其他領域很少使用,只在計算“伏日”、“梅初梅”、“分龍”等雜節氣時使用。福田的說法據說由來已久,最早源於春秋時期的秦國。在劉的《史記》中說:“秦德公第二年(公元前676年)先降。”唐人張守節曰:“六月初三,秦公始行,故雲初伏時,伏者藏以避暑。”像古代三伏天的其他節日壹樣,許多飲食習俗在民間流傳。第壹,蘿蔔可以二伏種,蕎麥可以三伏種;符頭餃子,貳負面條,三福煎餅攤雞蛋。夏天吃餃子是壹種傳統習俗,夏天的人往往食欲不振,往往比平時瘦,所以被稱為苦夏。在傳統習俗中,餃子是增進食欲和緩解饑餓的食物。山東有些地方吃生黃瓜和煮雞蛋治苦夏,秋天早上吃雞蛋,不吃其他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