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善本 - 中國古代婚紗的顏色是怎麽變化的?

中國古代婚紗的顏色是怎麽變化的?

在幾年前熱播的電視劇《妳知道嗎,應該是綠肥紅瘦》中,有這樣壹個頗具爭議的場景:盛家六女盛嫁給顧,顧穿的是絳袍嫁衣,而盛穿的是青綠色的嫁衣,不是傳統女性穿的大紅色,引起了劇迷們的廣泛討論。

其實電視劇裏的禮服顏色是對的,不是因為導演不小心,而是因為宋朝的婚紗是“紅配綠”。在中國古代,婚紗的顏色變化了兩千多年,有各種各樣的顏色,而人們喜聞樂見的大紅色只在明清時期流行。如果妳還對此感到困惑,那就和我壹起走進古人的世界,看看他們的婚紗是如何變化的。

《知道》劇照

周代:宣帝之色,以天地為色。

崇拜天地,用玄木裝扮婚禮,熟悉歷史的人,應該都發現了這樣壹個現象:離我們越遠的地方,越崇拜天地,每當國家遇到大事,都要拜天地。最著名的“泰山禪定”是古代人表達對天地敬意的壹種方式。由於對天地的無限尊崇,他們自然而然地將這種尊崇延伸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周代的嫁衣色彩恰當地體現了這壹點。

每周婚禮

周人認為天是深黑色,即高貴的黑色,地是紫紅色,即淺紅。因此在《儀禮婚禮》中有記載。施》認為,周代的婚紗是“之色”、“天地之色”,即上身純黑色,下身淡紅色,以黑色為主,紅色為輔。這種顏色表達了對天地的最高敬意。男女結婚時,男人穿燈籠褲和神秘禮服,表現出男人不屈不撓的精神,女人穿深黑色的清純禮服,表現出女人端莊大氣。

黑色和紅色,突出婚禮的莊重

在很多影視作品中,都還原了周朝男女大婚的場景:以戰國為背景的麥田裏,城主迎娶美女李時,穿的是壹襲純黑的禮服,只有壹點紅色的點綴。

在《米月傳說》中,楚妃出嫁時,整個婚紗以黑色為主,紅色為陪襯,完美展現了皇後的母儀。但是有壹點和電視劇不壹樣,就是周人的禮服雖然優雅神聖,但是他們的婚禮並不熱鬧。《詩經》中記載男女結婚不敲鑼打鼓,講究排場,壹切都很低調。壹般兩個人壹起喝壹杯酒,婚禮就完成了。

玄木色連衣裙的另壹個好處就是今天人們常說的“黑色百搭”。以黑色為主的玄木色婚紗可以很好的襯托紅色,“黑即是白”可以有效的掩蓋膚色問題,讓人看起來容光煥發。黑色還能掩蓋人的年齡尷尬,怎麽穿都顯得青春,“低調奢華有內涵”。

每周婚禮

魏晉南北朝:純白無瑕,仙氣飄飄。

宣帝色自周朝以來壹直是流行的婚禮顏色,它已經流傳了近千年。到了魏晉南北朝,人們覺得太老太深了,是時候改了。但魏晉時期的人似乎有了“旅行家”的眼光,他們把自己的婚紗設計成純白色,和今天的婚紗差不多。

魏晉時期的古書《東宮舊事》寫道:“太子帶妾,白紗白絹衫。”兩個要結婚的人穿著白色的婚紗,仿佛兩個神仙。如果腳下有壹朵雲,他們真的可以修仙。

白色對今天的人來說不算什麽,但在古代卻是大忌,當時人們非常重視婚喪嫁娶。自古以來,魏晉時期的人都是穿著自己的白色嫁衣結婚的。他們在詛咒自己嗎?

魏晉風度

事實並非如此。古代有時代,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特點。魏晉南北朝時期,司馬氏的專制權力害死了很多士大夫。當人們看到世界越來越糟糕的時候,壹股玄學之風就興起了。它的指導思想是老子的“清靜主義”,追求純真自然,白色正好可以用來體現他們心中的純潔,於是白色婚紗應運而生。

隋唐宋:紅配綠,百年流行色。

繁榮的文化,開放的婚紗色彩隋唐壹改魏晉時期流行的純白而采用大膽的紅綠配色,壹直延續到宋代。結婚時,男方穿朱紅色長袍,女方穿青綠色長袍,這是盛在《知否》中結婚時穿的綠色婚紗?男人之所以穿猩紅色的長袍,是因為科舉制度誕生於隋唐。中了科舉的男子,壹般都穿著紅袍騎馬遊行,享受眾人的膜拜。結婚時穿紅色長袍也是為了顯示男人的地位,而女人穿綠松石是因為綠色象征著春天,是春回大地結婚的好日子。

喜慶紅

隋唐宋服飾的輝煌與當時發達的文化有關。雖然隋朝只有38歲,但它的統治者楊迪並不像史書中描述的那樣輕浮和殘暴。他管理下的隋朝富強,各國都來朝鮮。外國人羨慕中國人精美的珠寶和服飾,這是他們從未見過的。唐宋時期的文化更加發達,奇裝異服的人是當時社會文化高度發達的縮影。

那時候女性思想特別開放。他們通常喜歡穿鮮艷的顏色,如藕粉、石榴紅和草綠色。為了顯示他們的地位,男人總是穿著猩紅色,他們通常佩戴這樣的珠寶,使婚禮更加優雅。《新唐書》中有記載:唐朝舉行婚禮時,男子穿紅色紗袍,女子穿青綠色的花禮服,鞋襪腰帶也都是青綠色,頭上戴著金、銀、有色眼鏡、花,看起來很漂亮。

唐朝婚禮

變幻莫測的青色、紅色和綠色的配色壹直是隋唐宋婚紗的“主流色”,其中紅色基本沒有變化,只有淺紅和深紅,而綠松石顏色多變,經歷了從綠色到藍色再到綠松石的變化。“壹綠夫人,悠然在心頭”,前者是男子衣領的顏色,先秦時期青色為綠色,是人物的象征。後來人們認為青色代表著春回大地,萬物復蘇,所以婚禮應該在萬物皆綠的時候舉行,但當時染色技術有限,人們無法生產出自己想要的綠松石。

青色從來沒有出現在婚紗上,主要是因為它的原色復雜多變。青色常與其他顏色混合,如青色和黃色。成語“青黃不接”就是這兩種顏色的組合,以前沒有“青綠”這個詞。我們今天所說的“青色”,是隋唐以前的綠色。青色和藍色也是密切相關的,青色和藍色是分開的。

宋代民間

古人為了冶煉青銅,需要石青和孔雀石,壹種是藍色,壹種是綠色。如果兩者的原料配比控制不當,就會出現介於藍色和綠色之間的顏色。人們認為這種顏色很神秘,所以稱之為“青色”。剛開始青色很不穩定,大部分是深藍色,有時候也可能是深綠色。

隨著隋唐時期衣服染色技術的發展,綠松石開始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這些以青色為顏色的褒義詞,也讓人覺得青色是壹種有價值的顏色,於是大家都穿上了青衣,婚禮上穿青衣太弱了,於是多彩的綠松石婚紗就正式誕生了。經過這麽長時間的發展,綠松石婚紗當然是作為婚禮儀式中的“氪石boss”而存在,比男人的紅袍更驚艷,也能襯托出女人的美麗和婉約。

《清平樂》婚禮劇照

明朝:鮮艷亮麗的大紅色婚紗

從皇家紅到“全民紅”,明太祖朱元璋是壹個“霸道總裁”。他以為自己出身貧寒,完全靠自己的努力就能坐享其成。所以洪武王朝廢除了延續了幾千年的宰相制度。雖然皇帝壹個人處理所有政務有點辛苦,但從此他可以管好自己的事情,把國家政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裏。

作為區分平民和統治者的工具,服飾制度當然應該被壟斷。朱元璋明確規定,從今以後平民不得穿黃色,士人結婚可以穿九品禮服,但顏色不能太鮮艷。民間女子出嫁只能穿紫、綠、粉三色婚紗,不準穿大紅,也不準鑲嵌金繡,以免混淆尊卑秩序。

在明朝初期,只有皇室成員結婚時才能穿大紅色。他們穿著紅色長裙,外面是紅色的大袖子,裏面是紅色的翻領,頭上戴著紅色的頭巾,腳上穿著紅繡鞋。他們都紅光滿面。當時,人民看到皇室以如此華麗的方式結婚。鮮紅如篝火,散發出火熱的氣息,比隋唐時期的綠松石嫁衣還要高級。但皇帝禁止百姓穿大紅嫁衣,只能流口水。

明朝婚禮

到了明末,對婚紗有了限制,皇帝也沒心情在意平民結婚時穿的衣服的顏色,於是大紅色的婚紗開始光明正大的在民間流行,不僅在婚禮上,在平常生活中也是紅色,紅色逐漸成為整個社會的流行色。與隋唐兩朝相比,明代的婚紗發生了“大逆轉”,從“男男女”到“男男女男”。當男人結婚時,他們穿著藍綠色的頂級衣服,而女人穿著紅色頭巾、紅色連衣裙、紅色翻領、紅色褲子和紅繡鞋。

《中國紅》從明朝開始,中國古代女性從很久以前就喜歡紅色。唐朝的女人喜歡穿大紅裙和五顏六色的石榴裙,壹度引領時尚潮流。紅色本身就有美化身材,吸引人眼球的作用。沒有哪個女人能抵擋住紅裙的誘惑,但是讓她們穿上壹件紅色的禮服,瀟灑地結婚,這是她們夢寐以求的,所以這種簡單。到了明代,逐漸轉化為對紅色的不可分割的感情,也影響了與之步入婚姻殿堂的男人。為了適應妻子的喜好,到了清朝,男人的婚紗也變成了大紅色。

時至今日,紅色婚紗是中國婚禮的主題,與大紅色禮服壹起誕生的,還有紅色的鞭炮、紅色的燈籠、紅色的對聯、紅色的蘋果。自從紅色在明代成為婚紗的主色調後,它就成了最受人們歡迎的顏色,並逐漸成為中國人最認可的顏色。大紅色與“中國紅”的接觸標誌著紅色的節日意義已經轉化為中國文化。

中國紅無可替代。

標簽

從周朝的神秘色彩到魏晉南北朝的純白色彩,從唐代的猩紅色到變幻莫測的青綠色,再到明代的猩紅色,每壹個朝代的嫁衣都是獨壹無二的,有著獨特的美感,反映了不同時代宗教、文化、政治的發展,是歷代先民不同審美情趣的最好見證,無論是威嚴肅穆的神秘色彩,還是純白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