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患者往往傾向於服用西藥治療,見效快,但中藥對冠心病也能有很好的療效,且不易復發。中醫如何治療冠心病?讓我們找出答案。
根據冠心病患者不同的臨床表現,采取不同的治療方法,如急則治杯,緩則治本,先攻後補,先補後攻,攻補並舉,堅決避免攻到底或只補虛而忽視疏痰化瘀。因此,中醫治療冠心病的方法主要歸納為兩種:
第壹,心陽不足
心陽不足就是心陽不足,是心氣不足的嚴重情況。心陽虛的根源是腎陽虛。附子(用量最多10克,因為附子毒性很大,往往對身體有害)和桂枝既能補腎,又能益腎中的真火。
為什麽不用肉桂?肉桂還能補腎,因為《名醫方劑學》有說:“少火則氣盛,強火則氣吞”,所以用桂枝代替肉桂。此外,附子、桂枝的用量也不大,為的是微火,避免進補引起的燥邪傷陰。
如果補氣,應該多用紅參。冠心病患者要想活血化瘀,都要用紅花、桃仁、丹參,因為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心脈瘀滯。
冠心病患者在活血化瘀的同時也要註意理氣行氣。這是在調整臟腑的同時,調理氣血,祛瘀生新。
冠心病患者血瘀可由寒或熱引起。寒凝凝滯久則可化為熱。凡熱郁血瘀或長期血瘀者,若仍用溫通之品,必然助熱傷陰。
而是要涼血化瘀,也就是護陰。此外,冠心病患者壹般都有不同程度的痰濁阻滯,故常選用能化濕化濁的藥物治療痰濁,如砂仁、天南星、陳皮、法半夏、豆蔻等。
第二,心陰虛
心陰虛,冠心病患者多為老年人,因為老年人多為素陰虛。在病變過程中,容易出現陰虛的癥狀,尤其是腎陰虛。久而久之,陰虛傷氣,或因氣虛而津液不足,均可出現氣陰兩虛的癥狀。
所以老年人適合用益氣養陰的方法治療。白芍、太子參、麥冬、五味子、石斛等。都是補氣養陰的常用品。
草藥雖然不多,但都有補氣、清熱、滋陰、斂陽四大功效。
滋陰可以增加氣血的來源,補氣可以活血,所以中藥在益氣養陰的同時,還有活血化瘀的作用。
太子參、五味子、麥冬為生脈散。現代藥理研究發現,生脈散具有穩定持久的強心作用,能修復受損的冠狀動脈內壁,穩定正常血壓。是非常適合冠心病患者的中草藥。
以上是中醫治療冠心病的原則和方法的概述。總之,無論中醫、西醫還是中西醫結合,都需要靠譜的醫院和醫生。治療方法的具體選擇需要根據患者自身情況,咨詢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