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固
作者小傳班固(32-92),字,扶風安陵(今陜西鹹陽市東)人。東漢著名的歷史學家。《後漢書·班固傳》稱他“九歲,能屬文而能誦。
傅。而龍,則富於書,九流數百字,皆窮。我所學,不是為了章,而是為了義。“他的父親
班彪
徐增
司馬遷
《史記》被寫成《史記·列傳》,但是失敗了。班固決心追隨父親的腳步。在傳記的基礎上,他進壹步尋找材料,編纂了《漢書》。後來因為有人誣告他篡改國史而被捕入獄。他的弟弟班超寫了壹封信,說明他被釋放了,並被任命為蘭臺正史。經過20多年的努力,他寫了《漢書》。漢永元初年,班固隨竇憲去匈奴。不久竇憲因謀反受到懲罰,班固被捕,死在獄中。《漢書》中的八個“表”和“田文誌”是他姐姐寫的。
班昭
來自同壹個郡的人繼續。
班固的《韓曙》是中國第壹部紀傳體斷代史,它仿照《史記》略作改動。全書十二章、八表、十錄、七十傳、壹百* * *,從漢高祖開始,到王莽結束,記錄了西漢二百三十年的史實。《漢書》對歷史人物的評價往往從封建正統觀念出發,以儒家倫理為標準,如陳涉、
項羽
貶損是壹個明顯的例子。歷史上,《漢書》和《史記》壹直被稱為史家。
劉知幾
《漢書》言盡精,事盡秘(《史·劉彤家》)是其特色。
漢武帝開始了對匈奴的長期討伐,其間取得了三次決定性的勝利,分別是公元前127年、公元前121年和公元前119年。匈奴勢力大大削弱後,表示願意與漢講和,但雙方矛盾依然根深蒂固。所以,到公元前100年,
蘇武
去匈奴時被扣留,被迫投降。《蘇武傳》重點講述了蘇武被擄為匈奴使臣時的事跡,熱情歌頌了他高尚正直、不可不道德、貧窮卑微、饑寒交迫不屈不撓的精神,充分肯定了他堅忍不拔、義無反顧、視死如歸的民族氣節。
作者相當成功地塑造了蘇武的形象。文章不是對歷史事件的機械描述,而是經過高度選擇性的剪裁,重點描述了蘇武出使匈奴,以及在異國他鄉19年的經歷和表現。主題鮮明,形象突出。
李玲
《勸降》和《送別》兩個板塊,用對比和襯托的手法刻畫和對比蘇武,生動地再現了人物的性格和節操,收到了良好的藝術效果。
的兒子,以其父為最少[1],以其弟為郎[2],移監於校中間的馬廄[3]。當中國人連砍胡的時候,多少人互相作了壹瞥[4]。匈奴派和魯到漢朝十幾代[5]。匈奴使之,漢也頗左[6]。
天漢元年[7],而唐公建國初期[8],怕漢朝攻他,就說:“漢武帝,我為夫。”都還給了韓大使陸等。吳佳皇帝的義是出兵中郎將送匈奴留漢[9];大方就要善良。吳,副中郎將,假官常惠,招募探子百余人[10]。不僅去匈奴,還買錢幣。可汗狂妄自大,但並不期待。
方欲出兵與人謀反匈奴[11]。紂王[12]的嫂子勾踐,隨紂王降漢,後死於野[13]。何偉律所自首[14],陰相和劫在母還韓[15]。會等到匈奴。於在漢朝時,總是知道他的副手並私下等待勝利。他說:“我聽說漢朝皇帝對維護法律非常反感,經常可以為漢伏弩槍斃他。我母親和哥哥都在漢,能得到他們的賞賜,我很幸運。”張勝答應了,並經常帶貨。
壹個多月後,可汗去打獵,閼氏的孩子們獨自壹人。虞常等七十余人來送;其中壹個晚上死了,告訴我們。可汗子弟發兵打仗,王等人都死了,於昌出生。可汗讓呂薇管理他的事務。當張勝聽到這句話時,他害怕發表演講,所以他用了狀語。吳越說,“如果是這樣,那肯定會影響到我。眼看罪大惡極,國家有負擔!”想自殺就贏,受益* * *。於領著。單於大怒,召見貴族商議,欲殺漢使者。左毅說[16]:“就算求可汗,又何必加呢?”放下它是合適的。”單於令召吳辭職[17],而吳召許等。:“若生,何必回漢!“拔劍刺自己。蘆偉嚇了壹跳,他抓住雙臂,叫醫生。挖地做屏障,放把火,蓋上,跳到它背上流血。我累壞了,我要休息半天。等妳哭完,於回營[18]。可汗在他的節日是強大的,他派人日夜等待武術,他接管了張勝。
善於結交吳的知道如何處理危險,此時想投降吳。刀槍總會切斷危險,法律上說:“漢朝使者張勝,殺壹個大臣就該死。可汗寬恕投降者的罪惡。”舉起妳的劍來攻擊它。如果妳贏了,請投降。法說武曰:“副將有罪,當坐壹起[19]。”吳越說,“我沒有計劃,我也不是親戚。坐在壹起算什麽?”再舉劍拔劍,卻不能動。法曰:“蘇君!法前負漢歸匈奴,但拜其大恩,賜封為王;有幾萬人,馬畜在山中[20],好有錢!蘇軍今日隕落,明日歸來。空身霜草場[21],誰知道!”吳不應。律法說:“妳們因我是弟兄。妳今天不聽我的話,以後想再見到我妳會得到嗎?”
吳罵法曰:“女為臣子,不分親疏,忠為親疏。為了降服蠻夷,女人為什麽看[22]!而可汗相信女人,所以人能生能死;不義則反二主[23]看禍不單行!南越殺漢使,屠為九郡[24]。殺了漢使,北闕,投郡〔25〕。朝鮮殺了韓使者,立即將其消滅[26]。獨匈奴不聞。如果妳知道我不會投降,妳就想讓兩國互相攻擊。匈奴之禍,始於我!”法律知道軍隊最後是威脅不了的,也是白來的。越想越降的可汗,是壹件隱蔽的武器,放在壹個大地窖裏,從不吃不喝。下著雨下著雪,咬著雪,用頭發把它吞了[27],幾天不死。匈奴人認為上帝在北海上沒有任何地方[28],所以放牧和擠奶被歸還[29]。不要當官,常惠等。,而每個地方都放在別處。
在海上的時候吃不到,可以挖野鼠吃[30]。漢節牧羊,臥起來運動,節就倒了。五六年後,山雨的弟弟在王邑[31]射海。悟能凈紡薪[32],長弩[33],王禹愛知,給他衣食。三歲多,王生病,賜軍馬、畜、衣、藏[34]。國王死後,許多人遷移。冬天丁玲偷牛羊[35],五福窮。
壹開始,吳和李陵都是仆人[36]。武力明年會讓匈奴淪陷,不敢要求武力。很長壹段時間,可汗把陵寢讓給了大海,為吳的酒配樂。因為吳說,“可汗文靈和都是憨厚的,所以靈是先壹步想虛心相待的。最終不歸漢,空自苦死之地。信宜安看到了什麽?前都督服車[37],從楊勇宮去[38],助戰車被除[39],觸柱折軸,非法不尊[40],以劍自盡,賜二百萬葬之。汝青與黃門徐從祠堂[41]東側爭得壹條船[42],將徐推入江中溺死。當官騎死,命如卿壹個壹個去捉,不能,恐飲藥而死。她來的時候,太夫人不幸[43],陵墓葬在楊陵[44]。青子的妻子很年輕,她結婚了。只有兩個女兄弟[45],兩女壹男。十幾年過去了,他們的生死未蔔。人生如朝露,何苦呢?陵墓開始下降時,突然發瘋,韓很痛苦,老母是護宮人[46]。青子不想下山,那他為什麽要穿過陵墓呢!而且陛下春秋高[47],法規常遭破壞,死了幾十個大臣,安危不明。誰在乎子晴是不是還在恢復?我願聽墓計,無雲!"
吳越曰:“吳父子之死,乃陛下之功。他們被列為將軍[48]和王子[49]。他們是親兄弟,經常想把腦漿塗得滿地都是。今天,我要自殺,要有效。雖然我收到了壹把斧子和壹碗湯[50],但我由衷地高興。我事君,猶子事父;兒子為父而死,被死所恨。希望不要再說什麽了!”
過了幾天酒後,淩和吳回答說:“聽了淩的話。”吳道:“我與妳分別已久!如果國王要投降,請在今天結束之前死去!”看到他的真誠,淩嘆了口氣,說:“哦,只是人!陵墓之罪,法律之辯,上天庭!”因為水靈靈的,沾了眼淚,我決定跟吳走。淩邪送給吳,使他的妻子送給吳幾十頭牛羊。
侯伶回到北海,說:“那壹帶陷在雲端[51],說太守以下的官民都穿白衣,崩了[52]。”武文之,哭向南方,正在流血,這將是幾個月前的壹天。
昭帝即位[53],數年間,匈奴與漢為近親。韓求武藝等,匈奴欺亡。後漢使臣回匈奴,常惠邀其守軍並駕齊驅,以便夜間與漢朝使臣會合,從陳道而來。使者說可汗,說天子射林[54]得鵝,在某澤滿帛書武功。使者喜出望外,如數家珍地讓可汗說了壹句好話。可汗左右看了看,大吃壹驚。大使說:“吳等於現實。”於是李陵買酒祝賀吳,說:“我壹步登天,名震匈奴,立下汗馬功勞。雖然古竹帛載[55],丹青繪[56],為什麽過了青子!陵雖然膽小[57],卻讓韓犯了陵罪[58],都是他母親的錯,讓他的大辱之誌幾乎等同於曹克之盟[59]。這座陵墓永遠不會忘記它曾經的樣子!收了淩家,為天下殺人,淩還在乎什麽?它已經走了,所以青子知道我的心!異地的人,不要久!”陵墓起舞時,他唱道:“去萬裏花沙簾,為妳的將軍們會為匈奴激動。路窮,箭刃毀,士子毀。我媽死了,雖然我想報答她的恩情,但我還是要回國!”淩哭了好幾行,都是因為軍方的決定。可汗屬於教會的武官,之前也曾倒向財物,九人隨軍歸來。
武邑從元初六年春天開始到京師[60]。趙五鳳臺獄訪無棣元寺[61]。拜為古典國[62],排兩千石[63];給200萬,兩公頃公地,住第壹區。常惠、徐盛、趙重根皆拜為中郎將,賜帛二百匹。剩下的六個人老了,回家吧,給十萬塊錢過壹輩子。常惠之後,去右將軍,封列侯,傳自己的傳記。武劉匈奴,十九歲[64],開始強盛,歸來,頭發白了。
吳來貴次年,上官桀、子安反叛桑弘羊,太子又改住[65],南苑與安合謀,坐死。當初頡利、安與大將霍光爭權[66],給太子上書,告其疏忽。還說蘇武做了二十年匈奴,但還是典型的國家。將軍長史無功勞[67],為搜粟而驕。還有燕王等。反對刑罰,治理不善的壹方,吳肅與頡利、洪陽都老了,幾遭太子狀告,兒子在籌劃中。廷威呼籲逮捕吳[68]。霍光打下其奏[69],免除武官。
幾年後,昭帝崩了。吳借助兩千石和謀略建立了[70],封關內侯和食邑三百戶[71]。長期以來,魏將軍張安世推薦吳明學習故事[72],他沒有不完成他的使命。始皇帝以為是遺言[73]。立即致電吳等詔吏部〔74〕。幾經周折,乃曹之右國[75]。以武慶老臣,謂之奠祭[76],寵之甚好。吳的賞賜都給了昆弟的老朋友,家裏也沒錢了。皇後的父親平恩侯、叔父平昌侯、樂昌侯、將軍韓增、宰相、禦史大夫丙吉都很尊敬吳[77]。
武老了,坐在兒子面前死了,就去閔。問左右曰:“吳在匈奴久矣,如何能生兒育女?”的自白:“以前匈奴發配時,胡妻適宜生個兒子過國,是她自找的。原因是使者送來黃金和絲綢來贖回。”在嚴旭。後來國家帶著使者來了,以為是郎。並以武學弟子為右曹[78]。
武八十多歲,申玨二年病逝[79]。……
——選自中華書局標點本《漢書·李廣蘇劍川》。
蘇武子自清,年輕時憑借父親的地位,兄弟三人都成了皇帝的侍從,並逐漸被提拔為掌管皇帝鞍馬狩獵工具的官員。當時漢室朝廷繼續討伐匈奴,多次派遣使節互相刺探。匈奴扣留了、等十多批漢使。匈奴使臣來了,漢廷也扣留他們抵消。
公元前100年,鐘剛剛稱帝,怕被漢攻擊,就說:“漢帝是我的長輩。”這些文物都被歸還給漢朝使者魯了。漢武帝稱贊他善解人意,於是派蘇武作為中郎將,護送滯留在漢的匈奴使者回國,順便送給他壹份豐厚的禮物,以答謝他的好意。蘇武與副中郎將張勝,臨時任命的特使常惠,以及100多名步兵和偵察人員。到了匈奴,我把隨身物品獻給了可汗。可汗的囂張不是韓所期望的。
可汗正要派使者護送蘇武等人回漢,恰逢越王勾踐和長水人在匈奴中造反。紂王的姐姐勾踐的兒子,隨紂王降漢,後又隨濯野侯趙破奴降回。在魏律手下投降的人中,計劃綁架單於的母親閼氏回到了漢。正好遇到蘇武等人來匈奴。於昌在漢時,壹直與副使張勝友有往來,私下拜訪,說:“聽說漢高祖非常痛恨魏律,我總能為漢室埋伏弓弩,射死他。我母親和哥哥都在漢,希望得到韓婷的照顧。”張勝答應了他,並把財產給了裕昌。
壹個多月後,可汗出去打獵,只有閼氏和可汗的孩子在家。於昌等70余人起事。其中壹人在夜間逃跑,並向閼氏和他的孩子報告了他們的計劃。可汗的子女出兵與之戰,勾踐王死了。余經常被活捉。可汗在這種情況下派出了健康法庭。張勝聽到這個消息,擔心他和於昌私下說的話會被揭穿,便把事情的經過告訴了蘇武。蘇武說:“事情到了這種地步,肯定會連累我們。受辱就死,更對不起國家!”所以我想自殺。張勝和常惠壹起攔住了他。對張勝來說,危險往往果然存在。可汗大怒,召集眾多貴族商議,欲殺漢使。左易之道:“若是殺人,用什麽更嚴的刑法?”他們都應該被告知投降。“可汗派魏律傳召蘇武受審。蘇武對常惠說:“妳若失了氣節,辱沒了使命,就算活著,又如何有臉回寒亭!”說著,他拔出身上的刀,自殺了。威律普大吃壹驚。他抱了抱蘇武,派人騎快馬去找大夫。醫生在地上挖了壹個坑,在坑裏點了壹個小火,然後把蘇武臉朝下放在坑上,輕輕拍打他的後背,讓血流出來。蘇武已經死了,過了很久才重新呼吸。常惠等人哭著,拉著蘇武跟車回營地。單於佩服蘇武的節操,早晚派人登門詢問蘇武,並逮捕囚禁了張勝。
蘇武的傷勢正在好轉。可汗派使者通知蘇武,他們壹起來到審判廳,希望借此機會讓蘇武投降。在劍殺了於昌之後,魏律說:“漢朝使者張勝謀殺了壹個與單於關系密切的大臣,應該被處死。原諒投降的人。”張勝舉劍欲殺,張勝要求投降。魏律對蘇武說:“副使者有罪,應與妳同坐。”蘇武說:“我沒有參與策劃,我也不是他的親戚。怎麽談得上坐在壹起?”呂薇再次舉起劍對準蘇武,蘇武壹動不動。魏律道:“蘇君!我背棄了漢室,投降了匈奴。幸運的是,可汗給了我壹個爵士頭銜,讓我當了國王。帶著上萬的奴隸、馬匹和其他牲畜滿山跑,好有錢啊!蘇軍,妳今天投降,明天也投降。用身體白白給草施肥,又有誰認識妳!”蘇武沒有反應。魏律說:“妳在我之後投降,我就做妳的兄弟。”:如果妳今天不聽我的安排,以後想見我還能有機會嗎?"
蘇武痛罵魏律說:“妳是別人的仆人和兒子,不顧仁義,背叛皇帝,拋棄親人,在外國做投降的奴隸,我憑什麽見妳?況且可汗信任妳,讓妳決定別人的性命,妳卻不公平,不主持正義。妳反而要讓漢獻帝和匈奴單於對著幹,看著兩國的災難和損失!南越王殺了漢朝使者,結果平定了九個郡。殺了漢使,首級掛在北門。韓國國王殺了漢朝使者,馬上被求和。只有匈奴逃過壹劫。妳明知我絕不會投降,企圖讓漢和匈奴互相攻擊。匈奴滅亡的災難,將從我開始!”魏律知道蘇武終究無法威逼投降,報了單於。可汗越來越想讓他投降,就把蘇武囚禁起來,關在壹個大地窖裏,不給他任何東西喝,也不給他任何東西吃。下雪的時候,蘇武躺著嚼雪,用氈毛吞下去充饑,好幾天都不會死。匈奴人覺得很神奇,就把蘇武搬到北海邊壹個沒人的地方,讓他放牧公羊,說等公羊生下小羊再還給漢。與此同時,他的部下及其隨從常惠被安置在其他地方。
蘇武搬到北海後,糧食送不出去,只好把野鼠儲存的野果挖出來吃。他靠在寒亭的傑夫上放羊,睡覺起床都抱著,讓綁在關節上的牦牛尾毛都脫下來。壹* * *五六年後,單於的弟弟王羽去北海打獵。蘇織獵網,校正弩,禹王很器重他,給他提供衣服和食物。三年多後,禹王得病,賜蘇武馬匹牲畜,盛酒、奶酪的陶罐,圓頂氈帳。國王死後,他所有的部下都搬走了。這年冬天,丁偷了蘇武的牛羊,蘇武又陷入了貧困。
壹開始,蘇武和李陵擔任侍從。蘇武出使匈奴的第二年,李陵投降匈奴,不敢去見蘇武。過了很久,可汗派李陵到北海,為蘇武安排酒席和歌舞。李陵趁機對蘇武說:“可汗聽說我壹直與妳有很深的交情,所以派我來勸妳,以誠相待。畢竟妳不能回到這個朝代,在壹個荒無人煙的地方白白受苦。怎麽才能表現出對韓婷的信任?當年,妳大哥蘇嘉在壹輛車上當隊長,跟著皇帝到雍宮,扶著皇帝的車開下殿階,撞了壹根柱子,把車軸撞斷,被判瀆神罪,拔劍自盡,卻給了他200萬元陪葬。妳弟如卿跟隨皇帝祭祀河東土地神,騎著馬的太監與許爭船,把許推下河淹死。騎馬的太監逃走了。皇帝命儒卿追殺他,卻抓不到他,因害怕服毒自殺。我離開長安時,妳母親已經去世,我被送到楊陵。妳妻子還年輕。聽說她已經改嫁了,家裏只有兩個姐姐,兩個女兒,壹個男孩。現在十幾年過去了,生死不明。人生如朝露,何必長時間這樣折磨自己!剛投降的時候,如果壹天到晚丟東西,我都快瘋了。我為韓婷感到難過,我的母親被拘留在包公。妳怎麽會比我當時更不願意投降呢?而且皇帝老了,法律隨時變,大臣無罪,十幾戶人家都被殺了。安全性無法預測。妳還打算為誰保留這個節日?我希望妳聽從我的建議,不要再說了!"
蘇武說:“我父子,蘇武,無功德,無善心。都是皇帝培養提拔的。他們的官職被提升為列將,封號為同侯。三兄弟都是皇帝的親信大臣,往往願意為朝廷犧牲壹切。現在我有機會犧牲自己來報效國家,即使被斧頭和湯處決,我也心甘情願。大臣對國王的忠誠就像兒子對父親的忠誠,兒子為父親而死。沒有什麽可恨的。希望妳不要再說了!”
和蘇武喝了幾天酒,李陵說:“妳壹定要聽我的。”蘇武說:“我就知道我已經死了!可汗壹定要逼我投降,那就請妳結束今天的歡樂,讓我死在妳面前吧!”看到蘇武對朝廷如此真誠,李陵嘆道:“哎,義人!我李陵、韋律,已罪上天!”說著眼淚直流,浸濕了衣襟,告別了蘇武。李陵不好意思親自給蘇武送禮物,讓妻子把幾十頭牛羊送給蘇武。
後來,李陵到了北海,對蘇武說:“邊境上抓到雲中郡的壹個犯人,說府尹以下的官民都穿了白喪,說皇帝死了。”蘇武聞訊,面朝南,淚流滿面,吐血不止,每天早晚哭幾個月。
漢昭帝登基,幾年後匈奴和漢達成和平協議。漢庭尋蘇武等人,匈奴謊稱蘇武已死。後來,漢使又去匈奴,常惠讓侍衛陪他壹起去。夜裏,他遇到了漢族使者,如實講述了自己在匈奴待了幾年的故事。叫韓使轉告:“天子在上林園射雁,言蘇武等人在北海。”韓使者非常高興,就按照常惠教他的方法問單於。可汗看了看周圍的人,非常驚訝。他向中國大使道歉說:“蘇武等人真的還活著。”於是李陵安排酒席祝賀蘇武,說:“今天妳回國了,在匈奴中揚名立萬,在漢室皇室中立下了赫赫戰功。就算古代史書上記載的事跡,圖畫上畫的人物,又怎麽可能超越妳!雖然我在李陵無能膽小,但如果韓廷原諒我的罪過,不殺我母親,我就能在奇恥大辱下實現夙願,可能類似於曹沫在易科訂婚,從此念念不忘!逮捕並殺害我全家已成為世界上的壹大恥辱。我應該關心什麽?算了,只是讓妳知道我的心!我成了外地人,這壹別就永遠孤立了!”李陵邊跳邊唱,“我穿越萬裏,穿越大漠,為王帶兵,與匈奴作戰。路被截斷,刀箭被毀,將士皆亡。我的名聲已經被毀了。我媽死了,雖然我想報答她!”李玲淚流滿面,於是和蘇武告別。可汗叫蘇武的手下,除了之前投降戰死的,還有九個人壹直跟著蘇武回來。
漢昭帝六年(公元前81)春,蘇武回到長安。昭帝命蘇武帶著祭品去參觀武帝的陵墓和寺廟。任命蘇武為附屬國,俸祿二千石;給兩百萬,官田兩頃,住宅壹處。常惠、徐盛、趙重根都是皇帝的侍衛官,每人給了二百匹帛。另外六個,年紀大了,回家給他們每人錢,終身免徭役。常惠後來成了右將軍,被封為列侯。他自己也有壹本傳記。蘇武在匈奴被關了19年,回來的時候胡子頭發都白了。
蘇武返漢第二年,上官桀、子安與太子桑弘羊、蓋鑄謀反,蘇武之子蘇淵因參與上官安陰謀被處死。起初,上官桀、上官安和大將軍霍光爭權奪利,上官桀父子多次記下霍光的過錯,交給太子,讓太子上書皇上舉報霍光。還說蘇武去匈奴二十年,沒有投降。他回到漢朝以後,才成為壹個典型的國家。而將軍的長史沒有任何貢獻,卻被提拔去搜太師,霍光專制。當王子和其他人反叛並被殺害時,他們追查到了同夥。蘇武和上官桀、桑弘羊壹直是老朋友。太子因為武功高寫了幾次,兒子參加了叛亂。負責監獄的官員寫了壹封信,要求逮捕蘇武。霍光把監官的寶座擱置了,只免去了蘇武的官職。
幾年後,昭帝駕崩。蘇武,作為壹名前2000石的官員,參與了建立宣帝的計劃,授予他爵士頭銜和300家餐館。過了很久,魏將軍張安世推薦蘇武通達熟讀典故,使命不辱君命。昭帝遺言講了蘇武的這兩個優點。宣帝召蘇武到衙門聽候傳旨。經過多次訪問,我成了右曹的壹個國家。因為蘇武是壹個節操顯著的老臣,每月初壹、十五才入朝,被尊為德高望重的“酒祭”,對他很好。蘇武把得到的賞賜都給了弟弟蘇仙和過去的鄰居,家裏沒有留下財產。皇後的父親平恩侯,宣帝的叔叔平昌侯和樂昌侯,將軍韓增,宰相魏翔,以及古代顧問冰姬都很尊敬蘇武。
蘇武老了,他的兒子以前被處死過,所以皇帝憐憫他。問周圍人:“蘇武在匈奴久矣。他有兒子嗎?”蘇武通過平恩侯向宣帝皇帝陳述:“過去匈奴被派遣時,已婚的匈奴女子剛剛生下壹個兒子,名叫郭彤。有消息說,她想通過漢使者送金銀和絲綢來贖回男孩。”皇帝同意了。後來,郭彤隨漢朝使者回到漢朝,皇帝封他為郎官。並讓蘇武弟弟的兒子做右曹。
蘇武活到八十多歲,死於漢武帝宣帝二年(前60年)。
(馮海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