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為從地下露出來的骨頭有壹半是動物的骨頭。經過仔細辨認,我覺得我可能挖到了好東西!”山東收藏家肖廣德向北京科技報回憶。
作為壹名民間收藏家,肖廣德經常在業余時間到山東昌樂縣袁家莊附近尋找陶瓦。用他的話說,那裏有不為人知的古遺址,他偶爾能從農民翻耕的土壤裏發現壹些“稀世之物”。
“埋著半塊動物骨頭,那是壹頭牛的早期肩胛骨。壹開始我只是斷定這是石器時代的古司,壹種類似於今天鏟子的生產工具。回家打掃後,發現上面有壹些纏繞的圖案和符號,有的是小片,有的連成了壹大片。”肖廣德說,不久後,他找到山東大學美術與考古研究所所長劉鳳君,發現了七塊有文字的骨頭。
劉鳳君告訴《北京科技報》:“經過仔細觀察和綜合分析,我認為這些甲骨文的大致年代約為4000-4500年前的龍山文化時期,屬於東夷文字,是中國早期的象形文字。它的歷史比甲骨文早1000年。”
為了使鑒定結果更加準確可靠,2008年7月30日,山東大學美術考古研究所和昌樂邀請了中國殷商文化學會會長、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王育新教授、山東甲骨文國際交流中心理事長李教授等五位專家對肖廣德發現的七塊“骨”進行了“會診”。經過鑒定,專家們壹致認定這些甲骨上的文字是早於甲骨文的原始文字,認為這是繼安陽甲骨文之後的又壹重大發現。
龍山文化是新石器時代東夷人的壹個文化階段,而作為中國早期人類的重要活動場所和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山東的原始居民就是東夷人。東夷人崇尚鳥圖騰。他們把陶器做成各種鳥的形象,有的像展翅的大鳥,有的像昂首歌唱的公雞,頗具地方特色。歷史上東夷在血緣和語言上被華夏族合並,最終成為漢族的壹員。
蕭廣德發現的這些文物,經過專家鑒定,來自東夷文化。骨頭大多是牛的肩胛骨、肋骨、肢骨,也有壹些是鹿骨、象骨。在肖廣德的家裏,有許多骨頭、骨刀、骨錐、磨光的黑陶片和鬼臉,也是龍山文化的典型器物。
劉鳳君說:“這些人物的造型精致完美,多為弧形,有壹定的深度,線條光滑均勻,凹紋底部有明顯的硬劃痕。明顯是人為刻畫的,完全可以排除是蟲蛀和基層腐蝕。”
事實上,長樂甲骨文的發現並不是這種古文字第壹次出現。據了解,在鄒平、桓臺、臨淄、壽光等地也曾出土過類似的刻有甲骨文的骨片。只是這次長樂的發現,才讓人們重新關註那些失傳已久的文物。
長期以來,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楷書、行書被普遍認為是壹個漢字演變過程,而這次發現的‘長樂骨雕’是比甲骨文早1000年的文字。但是直到今天,沒有人知道這些之字形的骨刻,也沒有人能理解它們的含義。
“目前,我們已經找到了壹些線索,包括壹些早期的造字規則。雖然我們目前無法破譯這些文字的含義,但長樂甲骨文確實是早期漢字的雛形。我們希望盡快破解這些文字的秘密。”劉鳳君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