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由唐五代演變而來,明末逐漸定型,清代興盛。
清末民初,鼓詞的發展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繁榮,這與西方平版印刷術的東傳密切相關。
先進、快捷的石版畫技術,使上海等地的許多書店大量印刷鼓詞作品牟利,使鼓詞傳統的以口口相傳為主的說唱表演形式逐漸轉變為印刷的案頭閱讀形式,導致鼓詞的印刷形式和傳播方式發生了巨大變化。
三國鼓詞出現在清代,是鼓詞的鼎盛時期。流傳時間長,影響廣,版本復雜。第壹,是刻的,手寫的。清末民國時期,被多家書店用平版印刷出版,有十余種不同的文本。
目前已知版本的《三國誌古辭》主要有兩種體系:
第壹種體系以上海書店的時殷本為代表。
第二種體系以車王賦曲本為代表。《三國誌鼓詞》是清代長鼓詞的重要代表作之壹,反映了清代長鼓詞的文本特征、藝術特色和創作規律。本文對《三國誌鼓詞》的分析以版本為重點,采用文本分析和比較研究的方法對其進行詳細解讀。本文的重點在於三國鼓詞與小說《三國演義》兩個體系的關系,以及兩個體系之間的比較。
通過對比可以看出,以上海書店為代表的第壹個系統改編自小說《三國演義》,具有鮮明的文人特色。第二種體系以車王賦曲本為代表,是從民間口頭說唱中抄來的,具有樸實、通俗的民間特色。這兩個系統密切相關,但又大相徑庭。根本的區別在於創作來源的不同,體現了民間和文人兩種完全不同的創作主體和創作理念,體現了不同文化階層對《三國故事》的不同理解和闡釋,表達了不同的思想觀念和理想追求,也在文本中呈現出不同的語言風格和藝術特色。
本文通過對《三國誌鼓詞》的研究,反映了清代和民國長鼓詞在創作來源和風格上的獨特性,反映了清代和民國鼓詞創作的普遍規律,對研究清代鼓詞的發展演變歷史和中國通俗文學史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