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善本 - 什麽是古元素論?

什麽是古元素論?

金,木,水,火,土!!

元素是物質最簡單的組成部分。在我們生活的大自然中,有很多種物質。我們知道,所有這些物質最終都是由幾種元素以不同方式相互結合而成的。早在3000多年前,中國古代就有簡單的元素學說,即“五行”學說。

“五行”理論認為,宇宙萬物都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種簡單元素組成的。甲骨文中已常見“土”、“木”、“水”、“火”等詞,產生於商代,現在還能辨認。《尚書大傳》在《尚書·洪範》中記載,商朝老人姬子曾在西周初年對周武王姬發說:“...五行:水、火、木、金、土。水潤,火炎,木直,金革,土肥。”在這裏,他不僅認為自然界中的這五樣東西是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而且對它們的性質和功能作了概括性的解釋。到了西周末年,這種思想得到了進壹步的發展,人們認為這五種物質是其他物質的基礎。據《國宇。正喻》中,正史家王世博和鄭桓公說:“如果壹個丈夫和壹個真正的生物是壹樣的,他們就不會繼續下去。等於它的總和,所以它才能成長,才能誕生。如果妳利用了同樣的優勢,妳就會拋棄它。所以先王用土和金,木,水,火,百物。”在這段話中,王世博明確地把金、木、水、火、土作為構成世間萬物的五種基本元素,並指出只有把不同的物質放在壹起,才能產生新的物質,所以只要把金、木、水、火、土這五種元素混合在壹起,就可以產生上百種物質。

中國的五行學說也包含了“生克論”的思想。“生辰變”說至少在孫子、墨子問世之前就有了。古人從水可以用來滅火,火可以融化金屬,金屬工具可以加工木材,樹木可以破土而出,土可以築堤防洪等現象中總結出“五行學說”,即: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古人觀察到柴火能燃燒火,燃燒後的灰燼變成土,地下可以開采金屬礦石,金屬器皿容易凝結露水,濕氣可以使植被充分生長,從而得出“木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的關系,即五行學說。

春秋時期齊國軍事家孫武在《孫子》壹書中提出“五行無常勝”的觀點來反駁“常勝論”。莫箐也有類似的觀點。基於農業生產的經驗,墨家還從水、土、陽光的必要性總結出植物生長的化學本質:水+土+火才能種樹;逆過程,也就是燃燒的本質是:木頭燃燒水+土+木頭。這堪稱世界上最早的化學反應思想。

中國古代的元素論不僅有簡單的元素概念,還有物質轉化的概念。相比之下,直到公元前六世紀到公元前五世紀的古希臘,才出現了類似的元素論。因此,中國古代元素論是最早的關於世界物質構成的理論,也是中國古代先進生產技術思想的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