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月夜》唐杜甫。
在遙遠的福州,她正看著月光,獨自從她房間的窗口看著它。
對於我們的男孩和女孩,可憐的小寶貝,太小了,不知道首都在哪裏。
她混濁的頭發帶著薄霧是甜蜜的,她玉白色的肩膀在月光下是寒冷的。
我們什麽時候才能再次躺在屏幕上,看著這明亮的光,不再流淚?。
今夜,漳州的月亮壹定同樣清朗圓潤。想老婆了,就只能壹個人看了。可憐的幼童,妳怎能體會思念的悲傷?朦朦朧朧,也許弄濕了妻子的鬢角;清冷的月光,應該是映冷了妻子的玉臂。什麽時候才能再相見,倚著薄幕賞月。那是壹定的月光,讓月光默默地擦幹我們的眼淚。
詩歌分析:
這首詩寫於天寶十五年(756年)八月,長安。全詩獨樹壹幟,即通過想象妻子思念他的情景,更深刻地表達了詩人自身對妻子的思念之情,也表達了對戰爭平息後幸福團圓的渴望。
天寶十五年(756年)六月,安史之亂入侵潼關,杜甫攜妻兒逃往漳州(今陜西省富縣)羌村居住。七月,肅宗駐靈武(今寧夏)。杜甫八月離家,北上兗州(今延安),企圖到達靈武,為平叛工作。但當時叛軍勢力已經擴張到漳州以北。他離開後不久,就被叛軍抓住,並在秋天後被送往長安。望著月亮,想著家,寫下了這部傳誦千古的名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