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周禮·大補篇》“三變”的含義,是指從上古壹直到周初的《易經》學術思想,分為三個體系:(1)《連山易》。(2)“回藏”。(3)《周易》。
據說伏羲時代的易學是“連伊山”,最早是從占蔔開始的,象征著“萬物皆藏於其中”。意思是說人類的文化和文明主要是以地球為基礎的,壹切都誕生於地球,最後又隱藏於地球。
周代人文文化之初,把現在流傳下來的《易經》作為寶典。最早始於幹坤占蔔,表示天地之間、天人之間的知識。
而東漢大儒鄭玄認為夏朝的易學是連山(故名連山易),殷朝的易學是歸藏(又稱伊尹)。當然,《周易》就是《周易》。
還有壹種說法:認為古代神農的世系名稱為“連山”,又稱“烈山”。所謂“連山”,就是“烈山”的音。黃帝的世系也叫“歸藏”。《連山驛》據說是為糜戲寫的。《歸藏》據說是軒轅黃帝寫的。
所以這兩種理論有相同點也有不同點。如果我們認為夏朝提倡的易學是連,殷朝提倡的易學是歸藏易,在周朝,《周易》體系的易學是經過的校勘才形成的,那麽這兩種不同的意見並沒有太大的區別。
但從考據學者的角度來看,易的《鑿》和《大補篇》應該是有疑問的。考證派學者壹直認為,《易鑿度》等書純屬漢末或魏晉時期的偽作,偽稱是上古的傳承。這個概念並非完全不合理,但確實值得研究和考慮。
然而,漢代以後,學者們頑固地拋棄了李周大補篇的概念,拒絕接受它。他們堅持采用更有問題的《易·甘薇尺牘》理論,認為“簡、變、難”是易學的自然之義,這是後世以儒說易的依據。即不考慮考證,僅用所謂“三變”原理的內在含義來說明易學要點。
另外,關於漢魏以後道教學術思想中的連山、歸藏、周易三變,還有兩種說法。
(1)認為連山、歸藏兩系易學早已失傳。
(2)認為漢魏以後的象數易學是連山、歸藏的遺風,是很有道理的。而且連山歸藏的易學精華,確實成為秦漢以後道家學術思想的主幹。比如十二卦理論,就是以“歸藏”的坤卦為基礎的。蔔筮怒中伏,基於蔔筮的半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