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壯族秦天藝術,廣西壯族自治區崇左市傳統音樂,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之壹。壯族的秦天藝術,又稱“唱天”、“彈天”、“跳天”,是壹種集唱、彈、跳於壹體的歌舞音樂。
主要分布在崇左的龍州、憑祥、寧明、大新、天等、扶綏、防城港等地區,以及中越邊境的越南傣、農、傣地區。龍州壯族天空歌流傳甚廣,在內容和形式上既有繼承又有發展,具有壹定的代表性。
2.壯族扁擔,又稱壯族扁擔舞,流行於廣西壯族自治區的都安、馬山、東蘭、南丹四縣。在壯族地區的馬山、都安兩縣農村,每逢春節,在打谷場上,在大街小巷,到處都能聽到扁擔的敲擊聲,節奏感強,清脆高亢,十分熱鬧。
尤其是夜晚,燈火處處,山寨沸騰,扁擔聲結合輕快悅耳的竹筒伴奏,村姑的笑聲,大媽的贊美聲,匯成壹片歡快歡快的聲音,震撼山谷,激蕩人心。這就是壯族挑子的盛況,深受壯族人民的喜愛,在廣西壯族自治區也很有名。
2021年5月24日,廣西壯族自治區河池市都安瑤族自治縣申報的壯族扁擔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遺產編號ⅲ-139。
3.骨角雕(合浦角雕)是流行於廣西壯族自治區北海市的傳統藝術,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壹。
合浦牛角雕是廣西具有地方代表性的傳統工藝美術。以當地的牛羊角為主要原料,通過切、削、雕、雕等工藝,拼裝成各種水生動物、鳥獸、花鳥、昆蟲等工藝品。立體圓雕的表現手法,雕刻精美,效果逼真,風格典雅自然,在中國傳統藝術中獨樹壹幟。
4.鼓樂是廣西壯族自治區馬山縣壯族特有的民間娛樂活動。馬山縣莊輝鼓始於宋末元初,盛行於清代。它最初的功能是驅鬼殺魔,從外面攻擊警報,祈求好運。因其氣勢磅礴,充滿血性,逐漸成為民間流行的娛樂活動,壹直流傳。
經過申報,2008年6月5438+065438+10月10,馬山縣莊輝鼓被列入廣西壯族自治區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2,10 10月30日,馬山縣被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評審組正式授予“中國鼓樂之鄉”稱號。
5.大安學校的水缸習俗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21年5月24日,廣西壯族自治區貴港市平南縣申報的大安學校水櫃習俗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參考以上內容:百度百科-壯族藝術、百度百科-壯族打竿子、百度百科-骨角雕(合浦角雕)、百度百科-大安派水缸習俗、百度百科-壯族鼓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