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善本 - 仙山中的仙山文化

仙山中的仙山文化

仙女山作為五嶽之北山,長期以來是中國崇拜的名山。《順典》:除夕,巡獵至於北嶽。史書上說“二月,巡東。至於岱宗...五月,我在南部巡邏。至於南嶽,就像戴笠壹樣。八月西巡,至於西嶽,也是如此。十月、壹月巡朔,至於北嶽,似西禮。在李周紙坊,並州的山城被稱為長山(恒山)。

司馬遷在《史記》、《禪宗書》中也提到了五嶽。漢武帝正式建立五嶽制度。據《漢書·郊祀》記載,漢武帝宣帝元年(公元前61年)上諭,確定泰山為東嶽,華山為西嶽,霍山為南嶽,衡山(大茅山)為北嶽,嵩山為中嶽。二丫:恒山是北嶽的廟號,五嶽之壹。北嶽初,相傳“北嶽神”掌管壹方,李周視五嶽三公為候公。初唐稱北嶽為“北嶽之君”,中唐加稱吳越:天寶六年(公元784年),唐玄宗李隆基作“北嶽神為保安王”稱號;大中祥符九年(公元1016),宋真宗加北嶽安田王為“北嶽安田天元聖帝”,皇後稱號。元朝在前幾代的基礎上,加封“北嶽為安田真元(宣)聖帝”。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北嶽改名為“北嶽恒山神”。

北嶽神的形象《雲七簽》說:“北嶽神穿劉源之袍,戴太真之冠,戴長今開悟之印,乘黑龍引七千仙女。”今天,人們在河北曲陽北嶽廟的壁畫中看到北嶽神的模樣:身穿鎧甲,頭戴皇冠,胡須飄動,丹鳳眼閃閃,挺胸而坐,帝王風範,與文獻記載幾乎壹模壹樣。《北嶽衡山神古今圖書集成外刊》記載:“北嶽衡山領七千仙女,北嶽先生取之袍,戴太真鬼神之冠,裴長進悟印騎黑龍”。此外,在河北淮安明代昭化寺壁畫的第壹排,可以看到“五嶽神皆頭戴鬥笠,圓領長袖,腰系玉帶,腳穿黑鞋。”或編故事,或聽故事,或回眸,態度安詳自然,壹副王公形象。"

目前仙女山主峰山頂仍有北嶽殿,建於清代,寬三間。重修北嶽廟碑出土於富平縣錢穆臺,現藏富平縣子壹中學。考古學家根據《水鏡註釋》中的記載推測,富平縣錢穆臺是北嶽上寺(相對於曲陽縣下寺)的遺址。同時,出土碑文載有“相傳大茂山前有壹古寺,寺,內有四五殿,自堯以來重修無數次”。據老人說,北嶽廟是在抗日戰爭時期被毀的。當地有北嶽寺四院,松柏掩映,碑文眾多。仙女山是中國最著名的道教聖地。其道教文化歷史悠久,教義高遠,理論豐富,首宗,影響深遠,是我國寶貴的人文資源。其中早起是方士的活動,後茅山派、石天路、全真教都有活動。道教視恒山為仙居之地,是道教修行的天堂。被稱為三十六洞第五洞,名字壹直是神秘洞。司馬成鎮《天地宮圖三十六小洞天》說:“北五山常為洞天,周回三千裏,謂之總玄洞天。在衡州常山曲陽縣,真人鄭子珍治之。”《北嶽真行圖》說,北嶽恒山位於定州曲陽縣(山為仙山),是真桑公得道之地,天涯、崆峒山次之。月神姓陳且,號“安天元盛迪”。上北山者,掌管天下河山,四足負重,亦管此事。

女道士常戎過著隱居生活。常戎自稱陰女,吃松柏籽,喝山泉水,挖中草藥,給山下百姓治病200多年。人們非常感激她,熱情地稱她為少榮姑娘。茅山派創始人茅穎,十八歲時棄家投衡山。他讀老子的《道德經》和《周易傳》,采用山術,誘其入。漢明帝時,恒山道士桓等人反對佛教在中國傳播,上書朝廷。史書《後漢書·項開傳》:“順帝時,瑯邪宮拜夷闕,其師甘吉得曲陽泉神書壹百七十卷,皆朱介卿所書,題《太平清書》。寇謙之徒李嬌,心服數十年,隱居恒山。九十余歲,顏如紹同。”《唐心語》記載,張先生的追隨者藏於衡州雉枝山,遊歷汾津。當人們多年來傳承他們的秘密技能時,仙雲老人說:“當有孩子的時候,我會看到他們,說我已經幾百歲了。“然後那天叫它,假裝屍體在醋壇寺前,然後有人在恒山山見面。張之壹,在河北還有很多神仙,其中以的故事最為著名。

金元時期,更多的全真道教徒住在仙女山。張三豐在恒山出家十六年,撰《恒宗》、《遊閣北越左》,至元三十壹年(1294)吳佳歲。陳之儀,號崇賢子,趁機向邱取經。曾為葛公山清虛宮方丈,後為恒山,大定九年(1169)建幽園居住。大定12年去世,享年81歲。此外,金元碑刻中還有許多道士的身影。如杜在蒙古憲宗時提出真君觀,並於憲宗二年(1252)至世祖至元二年(1265)重建。孫道瑋、趙道祥、彭在至泰定帝間任北嶽廟住持、講經,代皇帝為北嶽建祀祈福。古時候,曲陽恒山有許多寺廟。最早的是北嶽廟。

壹說白毛女的原型來自仙女山周圍廣為流傳的白毛仙。仙女山與佛教也有很深的關系,佛教徒稱仙女山為青峰。東晉十大名僧之壹的石(公元312-385年)於永和十年(公元354年)率領500名信眾在恒山山建寺傳教。後來,慧遠和他的弟弟慧智,壹代佛教大師,也來到仙山學習道教和受戒,形成了以道安為核心的恒山佛教僧侶集團。建成的金龍寺內有壹萬多尊青銅佛像。其中壹尊彌勒佛體型巨大,堪比樂山大佛。壹只耳朵可以坐四個人打牌。遺憾的是,由於連年戰亂和頻繁的自然災害,道安師徒無法在河北立足,於是他帶領追隨者轉戰河南。此後,古北嶽恒山上的寺廟、廟宇日漸冷清。現存佛教寺廟36處,除金龍寺外,還有侯氏寺、上石寺、石城元婆寺、觀音寺、菊石殿等。有意思的是,這些古代佛教遺址的名字,現在都是古北山恒山周邊村落的名字。

五臺山毗鄰仙女山,仙女山壹直被認為是青峰之峰。有句話叫“衡越就在妳身邊,展現出千峰”。《廣清涼傳》包含壹個t恤攤。往往山頂也是。昨天,趙簡子,沒有穿襯衫,曾經爬上這個山景來代表這個國家。俯瞰東海蓬萊宮。參觀不朽之屋。這是普賢菩薩。停在中間。雲出現又消失。來回五站。舞臺演員。多看看淩銳。綠色神殿是神聖的遺跡。號碼是董坤業。徐霞客遊五臺山時,石堂老僧曰:“正東偏北壹點,有浮青尖者,恒山也。”明確指出仙女山就是北嶽的恒山。仙女山具有濃厚的軍事色彩,古代中國經常面臨來自北方草原的威脅。恒山也成為保衛中國的屏障。自從歷史上有記載以來,恒山就伴隨著濃厚的軍事色彩。史記趙:對諸子說:我的財寶在長山上。哲學家經常在山上,什麽也不尋找。我不在乎,但是我說,我知道了。簡子說:彈吧。嶽:從常山到下壹代,宜為下壹代。另壹個“楚家”:張儀說楚說秦久掃長山之危,必破天下之脊。同時,仙女山由於地勢險要,是長城三關之壹。在以後的朝代裏,經常有戰爭的描寫。中國五亂之後,劉琨曾經收編衡山中山之兵,試圖恢復中原飛狐(淶源)壹代在衡山北側的活動。其中,唐代郭子儀在衡山南麓擊敗安祿山最為著名。

仙山引蛇延長山蛇陣,是中國歷史上最知名的陣之壹。《孫子九處》:“故善用兵者,如率真。直爽的也是常山的蛇。如果妳打它的頭,它就會結束,如果妳打它的尾巴,它就會結束。”《三國誌·曹偉論韋德》:“唯我為聖後,神武遮天,魏光輔掃,北彎,頭尾相戰,氣齊直爽。”

仙女山也發展了壹種忠義文化。由於仙女山的地理位置,它常常成為中國抵禦外侮的精神支柱。名叫常山的人是常山趙子龍和顏常山顏高卿,兩人都以忠義著稱,為歷代所敬重。同時,北宋時期,仙女山成為宋遼交界之地,是抵抗遼最激烈的地方。歷史上有壹段抗遼的故事,為了紀念抗遼的事跡,在馬關附近建了壹座六郎廟。同時,漢化後的金國,在面對蒙古入侵時,為了抵禦蒙古入侵,封抗元勢力最強大的首領吳顯為橫山公。抗日文化是神仙山軍事文化的自然延伸,是宋遼戍邊後又壹次抵禦外侮。晉察冀抗日根據地是依托仙山建立的,仙山壹代藏了很多機關。蕭克將軍指揮仙女山防禦,創造了用步槍擊落日軍飛機的奇跡。

仙女山戰役由時任晉察冀軍區第3軍分區第42團團長的程紹福將軍直接指揮。1943年,日軍展開為期三個月的掃蕩,軍分區命令程少夫率42團留守仙女山,堅持內線作戰。掃蕩開始後,42團逐漸被日軍包圍。42團政委帶領壹個連掩護後方機關,跳出圈子。程紹福和該團參謀長馬魏華(後來被授予少將軍銜)堅持住在山區。當時日軍有2000人,程少府只有6個連。他指揮部隊占領了天險金龍洞,日軍進攻了三天,沒有獲得壹寸土地。程少夫預言日軍將進攻壹個叫九裏十八灣的天然屏障,並設置雷區。日軍進入雷區,遭到42團伏擊。九裏十八灣九裏路上,日軍整天爬行。日軍第壹次圍攻仙女山,傷亡200多人,而程少夫的42團僅傷亡17人。日軍第二次圍攻仙女山,采取閃電戰方式,軍分區機關、學校、工廠、醫院和42團再次被包圍。程少府派斥候偵察到西南方向有兩三裏的缺口。那天晚上,機關、學校、工廠、醫院都從這個缺口搬走了。程紹福命令四連留下四個班、四個排,帶著團指揮所到了仙女山主峰,堅持日軍撤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