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更好地解決這個問題,我們需要探究其原因。壹方面,藥品價格雖然放開了,但很多廉價的救命藥屬於醫保報銷藥品,不能隨意漲價,而藥品生產成本與日俱增,藥企沒有利潤,缺乏生產動力。另壹方面,在“以藥養醫”的大背景下,醫院傾向於選擇療效相近的高價藥,比低價藥利潤更高。此外,藥品定價機制不夠完善,鼓勵新特藥研發的措施被鉆了空子。很多廉價藥被披上“馬甲”當新藥,價格卻漲了好幾倍。當然,需求量小也成為壹些廉價藥消失的原因之壹。藥廠沒有生產積極性,流通環節和醫院也沒有購買積極性。廉價藥的短缺、暴漲甚至退市,不僅給患者帶來經濟壓力,也增加了看病的風險,如替代藥物的不適應、海外代購的不安全等。
廉價救命藥的供給需要多管齊下切斷:首先,政府部門要指定壹些藥企生產不可替代的廉價救命藥,根據產量和成本綜合評估,給予相應的財政補貼,提高其生產積極性。同時,對於不可或缺、用量不確定但不可替代的廉價藥品,應建立國家儲備制度。這樣的定點生產、專項儲備,可以解除醫院因為用量少、容易過期而不願意儲備的後顧之憂,也有利於整合資源,跨省調配。第二,監管部門要更新觀念:在之前的監管工作中,重點整治假藥和不規範的醫藥市場。事實上,藥企過度逐利導致的廉價藥供應頻繁被切斷,對公眾健康的危害不亞於假藥泛濫。第三,國家要加大對醫院的財政補貼,承擔起政府辦醫的責任,打破“以藥養醫”的體制。
相信只要藥企誠心誠意兌現做“良心藥”的承諾,再加上國家政策支持、適度調整、強力監管,解決廉價救命藥供應頻繁中斷的問題應該不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