癰,漢字,讀音為yūng,是指皮膚及皮下組織的壹種化膿性炎癥,好發於頸背部,常伴有寒戰、發熱等全身癥狀。
病原體是葡萄球菌,癥狀是局部紅腫,形成硬塊,表面有很多膿皰,有時形成很多小孔,呈篩狀,很痛,嚴重者敗血癥。
詳細解釋:
1,(名)形聲字。離楚,永勝。本義:中醫指惡性膿腫。壹樣的本義。
以為是腸癰。——《後漢書·華佗傳》。
再比如癰腫(癰);癰瘡(壹種大毒瘡);癰囊(癰腫)。
2、鼻病,不知氣味。
我不知道鼻子的味道。——王充(韓)《論衡——不傳》。
3、?比喻邪惡。
如:癰(比喻災難;麻煩)。
相關示例:
1,明知道他是小人,妳還重用,弄得公司現在烏煙瘴氣。難怪大家都說是妳把病帶來的,活該。
2.在法庭上,癰長疽壹會兒,等待法官的判決。
3.我們對缺點和錯誤的態度應該是堅決鬥爭,決不能把壹個孩子養成病。
4.中醫治療糖尿病皮膚瘙癢癥主要從虛、風、濕熱入手,治療復雜疔瘡癰則以清熱解毒、扶正培毒為主。
5.狄鹹興平元年,益州道士柳巖患癰而死。
6、關於古人,沒有對方。
7.治療肺熱咳嗽、小便不利、淋病、血尿、癰腫毒。
8.主治發熱、昏迷、中風、痰厥、氣滯驟厥、中邪昏迷、瘀血閉經、痛經、積滯、心驟痛、風濕、跌打損傷、癰腫、咽喉腫痛、口瘡、牙骺。
9、能殺蟲,治皮膚病,敷在頑瘡上,能治癰,滋養肌膚。
10,臨床常用於治療中風、痰厥、跌打損傷、癰腫毒等。,現代已用於治療心絞痛,取得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