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數字於13至14世紀傳入中國,19世紀後半期開始使用。
二、阿拉伯數字傳入中國並被使用的詳細過程。
印度數字在8世紀左右傳入阿拉伯,然後通過阿拉伯傳到歐洲。大約在同壹時期,印度數字隨著佛教的傳播傳入中國,但不被當時的中國書寫體系所接受。
13-14世紀間,阿拉伯數字“卷土重來”,被伊斯蘭教徒帶到中國,但也以“消失”告終。
明末清初,我國學者開始大量翻譯西方數學著作,如李之藻、利瑪竇譯的《恒等計算》(1613),但書中的阿拉伯數字全部翻譯成漢字。可以說,阿拉伯數字歷經近千年仍未能在漢語書寫體系中站穩腳跟,這也反映了中國數字在幾千年華夏文明傳承中的穩定性。
直到19世紀下半葉,由於西學和洋務運動對西方科學知識的傳播和普及,中國人對阿拉伯數字的認識日益加深,其便利性得到認可。於是,壹些數學啟蒙書籍開始教授和使用阿拉伯數字,比如1885的西方算術啟蒙。
擴展數據
阿拉伯數字的誕生
公元3世紀,古印度科學家巴格達發明了阿拉伯數字。最老的米數最多3左右。為了想象“4”這個數字,有必要把2和2相加。5是2加2加1,3是2加1。手寫用五個手指代表數字5,雙手用十個手指代表數字10,大概是晚了。這個原理其實是數學計算的基礎。
羅馬的計數只有ⅴ以內的數(即5),ⅹ以內的數(即10)由ⅴ (5)和其他數組合而成。ⅹ是兩個ⅴ的組合,同壹個數字符號根據與其他數字符號的位置關系有不同的量。
就這樣,數字位置的概念開始了,這壹在數學上的重要貢獻應該歸功於兩河流域的古代居民。後來古人在此基礎上改進,發明了1,2,3,4,5,6,7,8,9,0符號來表示數字,成為計數的基礎。
八世紀,最古老的零符號雕版記錄出現在印度。那時候零叫第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