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楷書→行書。
(商)(周)(秦)(漢)(魏晉)草書
上述“金笳篆曹麗邢凱”的七種字體稱為“七體漢字”
有據可查,中國文字——漢字,在商代晚期,大約公元前14世紀,形成了初步的定型文字,即甲骨文。甲骨文既是象形文字,又是表音文字。直到現在,漢字中還有壹些象形字,非常形象。
西周晚期,漢字發展為大篆。篆書的發展產生了兩個特點:壹是早期粗細不均的線條變得均勻柔和,他們用器物畫出的線條非常簡潔生動;二是標準化,字形結構趨於工整,逐漸脫離畫面的本來形狀,為方塊字奠定基礎。
後來秦丞相李斯將大篆簡化,改為小篆。小篆除了簡化了大篆的形制外,還達到了線條化、規範化的完美程度,幾乎完全脫離了圖畫和文字,變成了工整、和諧、非常漂亮的基本為長方形的方形字體。但是小篆也有自己的根本缺點,就是它的線條用筆書寫非常不方便,所以幾乎同時也出了壹種兩邊扁形的隸書。
到了漢代,隸書已經發展到成熟階段,漢字的可讀性和書寫速度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在李殊之後,它進化成了曹彰,現在它是草。到了唐代,有了用筆表達作家思想感情的《野草》。隨後,由隸書和草書結合而成的楷書(又稱真跡)在唐代開始流行。我們今天使用的印刷體是由楷書演變而來的。楷書和草書之間是行書,書寫流暢,用筆靈活。據說它是漢代的劉德盛發明的,它仍然是我們今天日常書寫中使用的字體。
到了宋代,隨著印刷術的發展,雕版印刷被廣泛使用,漢字得到進壹步的完善和發展,產生了壹種新的書法類型——宋體印刷字體。印刷術發明後,刻字用的刻刀對漢字的字形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產生了壹種橫細豎粗的印刷字體,醒目易讀,後稱為宋體。當時刻的字體有兩種:胖仿臉、劉體、瘦仿歐體、危體。其中顏體、劉體的筆觸高聳入雲,具有橫、細、豎的壹些特點。在明代,隆慶和萬歷之間,它從宋體轉變為明體,筆畫精細,字體方正。原來,當時民間流行壹種橫的很細,豎的特別粗的洪武體,官帖、燈籠、告示、私界石、祠堂神主牌等的標題牌都用這種字體。後來壹些刻書人在模仿洪武風格的過程中,創造了壹種非臉非歐的皮膚剪影。特別是因為這種字體筆畫橫平豎直,真的很好刻。它不同於篆書、隸書、真跡、草書,獨具壹格,清新悅目。所以從16世紀開始就被廣泛使用,成為非常流行的主要印刷字體。現在還叫宋體,也叫鉛字體。
在漢字中,不同歷史時期形成的各種字體都有自己鮮明的藝術特色。如篆書古樸典雅,隸書靜動,裝飾豐富,草書速度快,結構緊湊,楷書工整美觀,便於讀寫,實用,風格多樣,個性各異。
漢字的演變是從象形圖畫到線狀符號、適應毛筆書寫的筆畫和便於雕刻的印刷字體。它的演變歷史為中國字體設計提供了豐富的啟示。在文字設計中,如果能充分發揮漢字各種字體的特點和風采,就壹定能設計出運用巧妙、構思獨特的精美作品。
自秦始皇統壹以來,中國文字逐漸走上了發展的道路。各個時代的中國文字都有鮮明獨特的民族和民俗風情,中國的文字史深深鐫刻著中國人的智慧和勤勞。然而,現在有些人對自己的語言知之甚少,但對他國語言的熱情卻還是半調子。文字是壹個國家的靈魂。為了了解祖國的變遷、歷史和靈魂,我們選擇了這個題目。
隨著漢字的發展,秦統壹中國後,不斷對漢字進行簡化和整理,使漢字逐漸規範化。漢字的發展大致可以分為古文、篆書、隸書、楷書四個階段。其中篆書分為大篆和小篆;隸書不同於秦隸書和隸書。可見,歷史上任何壹種新字體都是經過長期演變逐漸形成的。總的來說,楷書形成後,中國文字已經基本定型(表1)。
(表1:漢字的演變)
1甲骨文
在秦朝統壹漢字之前,中國的漢字在字體和應用上還是比較混亂的。廣義上的古漢語包括小篆之前的文字,也包括大篆。狹義上指中國文字史上《大篆》之前的文字。這裏采用狹義的古文概念。古文包括甲骨文、金文;其中,前者被認為是中國最早的八股。
甲骨文:商代晚期用書寫或雕刻的方法在龜甲、獸骨上留下的文字,大部分是“甲骨文”,少數是“筆記”。甲骨文的文字大多符合象形字和會意字的原則,形聲字只占20%。它的字是用刀刻出來的,有的用朱砂填充,有的直接用墨水書寫。因為文字多由圖、字演變而來,象形性強,多字,筆畫不定。這說明中國的文字在殷商時期並不統壹。
殷代的圖像銘文:先秦時期,銅被稱為金,所以鑄在青銅器上的文字被稱為銘文,也稱為鐘鼎文和齊壹。與甲骨文相比,金文更具象形性,顯示了古代的文字。金文筆法紮實,形象生動自然。
甲骨文為商代俗體,金文為正統體,可見正統體復雜,俗體簡化(如表2)。
(表2:甲骨文和金文對照表)
甲骨文的字跡筆法比較硬(如圖3),因為大多是用刀刻在龜甲骨上的。這種刀法也被運用到了現代平面設計中(圖4)。
(圖3)(圖4)
2大篆書
在中國文字史上,夏商周時期對文字學的貢獻最為重要。石城是周宣王的歷史學家,不應該為了簡單而創新。《大傳》又稱《文淑》、《蜀傳》、《舒舒》、《史書》。因為是石川寫的,所以被稱為“文川”。《大篆》見於《說文解字》和後人收集的各種鐘鼎彜器。其中,周宣王的石鼓文最為著名。
3小傳
小篆,又名秦篆,是秦丞相李斯編撰的壹種標準字體。是大篆簡化的。也稱為玉瑾印章,因為它有蓬勃的筆法的含義。小篆形體結構和諧,筆畫均勻工整,部首也經過了改動和歸並。與大篆相比,它沒有象形字。從《大篆》到《小篆》的文字變化在中國文字史上具有重要意義(圖5)。
(圖5)
4隸書
從《小篆》到《李殊》的第壹步演變,最顯著的變化是從優美的錢杠到筆直的筆畫,從無角到有角。壹般來說,隸書是指壹種像切肉刀壹樣的波浪形尾部的隸書,這只是其中的壹種。隸書主要有李芹和韓立,李芹是隸書的早期形態;韓立是壹種成熟的隸書字體。隸書通常指韓立的“八分”(圖6)。“八分”是秦調後逐漸形成的。隸書發展到八分,已經很成熟了。隸書方正厚重,有壹種嚴肅的整體感(圖7)。雖然圖8是英文字母,但是菱形字體,有隸書的味道。
(圖6)(圖7)(圖8)
5楷書
“楷書”又稱真跡、隸書、楷書。如歐陽詢、劉公權等題字。它包括古代李的創始人,八分之美和的簡單。這種字體壹直沿用至今,被視為標準字體,深受世人喜愛。楷書有安定寧靜之感;人物因個人書寫風格和性格不同,同壹字體也有不同的風格(圖9,10)。圖11,宋立科惠宗薄金體,用細線勾勒人物,卻因轉折處的流暢表現,呈現出與薄金體完全不同的視覺感。
(圖9)(圖10)(圖11)
六行腳本
“行書”是介於楷書和草書之間的壹種書法(字)體,書寫自由。行書不同於隸書、隸書,其流動性可以被書寫者自由運用。行書展現了壹種浪漫唯美的氛圍(圖12)。
(圖12)
7草書
“草書”又稱“碎草”、“今草”,由篆書、八分、章草組成,沿襲多種古文字。草書起源於曹彰,曹彰有濃厚的隸書味道,因多用於奏章而得名。曹彰進壹步發展成為“現代草”,也就是俗稱的“壹本書”。今天的草書大多比曹彰和行書簡單。草書給觀者壹種自由流暢的感覺(如圖13、14、15)。
(圖13)
(圖14)(圖15)
8打印字體
印刷術發明後,為了適應印刷,特別是書刊印刷的需要,文字逐漸向適合印刷的方向發展,出現了橫、豎、方的印刷字體——宋體。它起源於雕版印刷黃金時代的宋代,定型於明代,所以日本人稱之為“明式”。宋體是出版印刷中使用的主要字體,因為它適合印刷雕刻和人們閱讀時的視覺要求。
9種電腦字體
隨著文化事業和科學技術的發展,在西方書寫風格的影響下,出現了許多新的字體,如粗體、藝術字體等。,都出現了,比如海報(POP)風格,綜合藝術風格,亭子風格,少女字體等。,以及更多的曲風變體,如仿宋、平宋等。而且各種漢字電腦化,適用範圍更廣。
如下圖所示(從左至右依次為:重疊圈、綜合藝術、古印、亭子、海報)。
漢字的起源是壹個未解之謎。說到漢字,不得不提甲骨文。有考古佐證的商代甲骨文,最早出現於3300年前,比兩河流域的古埃及文字和蘇美爾文字晚了近2000年。到目前為止,* * *已經發現了5000多個甲骨文字,其中大約1700個字可以識別。某種程度上,中國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壹,沒有理由落後別人那麽多!同時,我們發現最早的甲骨文有壹定程度的理解和形聲字成分。在這些甲骨文中,“識字”占不到80%,形聲字占20%以上。這與古埃及人和蘇美爾人等其他早期象形文字非常不同。
有人認為中國古代的科技水平遠不如古埃及和古希臘。當古埃及人已經用巨石建造了巨大的金字塔時,中國只有夯土建築。古埃及人已經在堅硬的石頭上刻下精美的象形文字,而中國只能在動物骨頭或龜甲上刻下粗糙的劃痕。但是看看中國的甲骨文的抽象程度,卻遠遠高於古埃及的那些具象。漢字似乎直接跨越了早期象形文字的早期階段,進入了壹個更加抽象和高級的階段。漢字發展過程中幾乎沒有象形字階段:表意方式——形聲字,而所謂的象形字在甲骨文階段已經高度抽象化。後來隨著漢字的演變,漢字不再是純粹的表意文字。當希臘人建造了帕特農神廟的精美雕塑,羅馬人建造了萬神殿的巨大穹頂時,中國只有秦漢時期的夯築長城和陶制兵馬俑,而秦朝的小篆已經是全國統壹的標準,漢代的隸書已經非常接近今天的漢字。無論是躍進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