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善本 - 月經灸的哪壹部分是月經灸的溶液

月經灸的哪壹部分是月經灸的溶液

1痛經灸哪個部位寒濕阻滯灸哪個部位極溫子宮,調理沖任。歸穴溫經活血,理氣止痛。地極穴是脾經的穴位,能散寒通絡止痛。

肝氣郁結者,灸部宜取氣海,歸穴理氣活血,調和沖任。太沖穴是肝經的原穴,具有疏肝解郁、調理氣血的作用。三陰交調理氣血運行,痛經可停。胃脘痛加陽陵泉理氣、消脹止痛。

對於肝腎虧損的患者,艾灸要服用肝俞、腎俞,補益肝腎,滋養沖任。關元滋補肝腎。太溪養陰補腎;足三裏以促進氣血生化之源滋養子宮。

2月經不調艾灸月經的哪壹部分是經前也叫“經前”,是指月經周期提前7天以上,連續兩個周期以上,甚至壹個月兩次。如果只是提前3-5天,或者偶爾1次,沒有其他明顯癥狀,就不是病;如果月經期早,量多呈五彩紫紅色,粘稠,伴有紅腫心煩,舌苔紅,小便黃結,屬實熱;少紅色,五心煩熱為虛熱;量多或少,色紫且有塊狀,胸部脹痛,為肝郁;量多五彩淡,月經量清稀,四肢乏力,心悸氣短為氣虛。

艾灸療法:艾灸關元、子宮、血海、三陰交穴。

加減:氣虛患者加灸中脘、神闕、氣海、足三裏、白胤穴,俯臥位加灸心俞、脾俞穴;有肝俞穴者,仰臥位加灸門口、內關、地極、太沖穴,俯臥位加灸肝俞穴、下頜下穴。

艾灸功效:疏肝解郁,活血化瘀。

月經後期月經後期是指月經推遲7天以上,甚至40-50天壹次,連續兩個周期以上。如果月經後期,量暗,腹冷痛,面白肢冷,苔薄白,脈緊,說明血分實寒。如果月經推遲,量少質薄,腹部持續疼痛,腰部無力,舌淡。如果月經期晚,量少色暗,腹部脹痛,胸乳脹滿,脈玄澀,則為氣滯。

艾灸療法:艾灸氣海、關元、子宮、氣囊、血海、三陰交穴。

加減:若血分寒,仰臥位加灸舒天、歸來穴,俯臥位加灸第二穴;血虛寒性者,仰臥位加灸神闕、地極、太溪穴,同時俯臥位加灸明木穴。血虛患者,仰臥位艾灸神門、足三裏穴,俯臥位艾灸心俞、脾俞;氣滯患者加灸仰臥位,取四人穴、中極穴、郭利穴。

艾灸功效:疏肝解郁,益氣活血。

月經不調是指月經不調,在月經周期前後超過7天。其中月經量多或少,月經量色紫暗,月經量不暢或有血塊,胸痛,腹痛,精神抑郁,嘆息為肝郁;面色蒼白,精神萎靡,頭暈耳鳴,腰膝酸軟者,多為腎虛。

艾灸療法:艾灸關元、子宮、血海、三陰交穴。

加減:腎虛患者,仰臥位加灸太溪穴、水泉穴,俯臥位加灸命門穴、腎俞穴;肝郁患者,仰臥位加灸門口、郭利、太沖穴,俯臥位加灸肝俞。

艾灸功效:疏肝解郁,活血化瘀,益氣活血。

3閉經艾灸的臨床表現:常出現胸痛、腹痛、頭暈、腰酸、四肢無力、消化不良、心悸失眠、消瘦或肥胖等癥狀。

艾灸穴位:歸、關元、氣海、三陰交。胸脅脹滿、小腹疼痛者,可加灸太沖、豐隆、合谷、地脊等穴;頭暈、四肢無力、消化不良、心悸、失眠者,艾灸肝俞、脾俞、腎俞、足三裏。

四月月經期間艾灸有哪些註意事項?女性月經量比較大,或者是體質偏熱。高燒的人不適合艾灸,陽虛多動的人不適合艾灸。這類人月經期艾灸,會導致月經量更多。

艾灸期間,要註意避寒保暖。另外,要註意保持情緒的平靜,情緒過於激動和憤怒,容易導致氣阻經絡,影響艾灸效果,加重氣血瘀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