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英國,尊重過去的觀念滲透到每個地方的每個角落。老教堂,不管是不是還在用,是不是已經在斷壁殘垣中倒塌,都應該用心保護。我們在波恩-樸次茅斯看到的壹堵破墻據說有幾百年的歷史了。它被柵欄小心翼翼地包圍著。任何基礎設施建設都要為這個歷史見證讓路。同樣,在伯恩茅斯,高速公路穿過壹片參天古樹的森林,這裏拍攝了壹些哈利波特電影的片段。在高速公路旁邊,有壹座有著200多年歷史的茅草咖啡屋,但仍在營業。想參觀森林的遊客必須在這裏下車觀看。
牛津和劍橋有許多歷史遺跡。據說英德空軍達成某種默契,互不轟炸對方無法挽回的文化堡壘,牛津和劍橋也在其中。暫且不說故事是真是假,但兩地很多有著上百年歷史的學院和教堂,確實得到了非常好的保護和保存。牛津的壹個有著上百年歷史,類似於小屋的小丘,壹直保留至今。
在英國的工業港口城市布裏斯托爾,妳在二戰期間遭到了德國飛機的野蠻轟炸,但那裏的街道仍然充滿了古老的街道、廣場、建築或長長的石板路,這些都不會在幾天或幾年內重建。這座城市的著名標誌——建於工業革命時期的巨大吊橋,橫跨大峽谷。至今車流滾滾,人走在上面頭暈目眩,不敢往下看。每次去布裏斯托爾,相信教授或者好客的當地居民都會極力推薦這個景點。其實就是說,不看這座古橋,就不在布裏斯托。
蘇格蘭的首都愛丁堡也是壹座著名的古城。山頂上建了壹座古堡。是易守難攻的群體堡壘。地形非常危險。為了配合老城區的建築,市區很少有現代化的商場,很多宏偉新潮的商場都建在郊區。老城區不允許隨意開發和破壞。
神秘的尼斯湖上,蘇格蘭高地的著名湖泊,狹窄而深邃的尼斯湖足夠快速行駛的汽車行走壹個多小時。在專門的觀景臺,可以看到16世紀古堡的斷壁殘垣和地下水牢。在城堡的前面是壹個巨大的石球發射弩機用於攻擊。在普通人眼裏,它是破舊石頭的堆積,但在這裏它是寶藏,不僅代表著歷史,還吸引了無數世界各地的遊客,帶來滾滾財源。
西方非常重視文物。有人說,因為西方的歷史沒有東方文明悠久,歷史悠久,文物眾多,物以稀為貴,所以人們不怪它。中國、印度、埃及、西亞國家在這方面對文物的認識比較少,這是可以理解的。但無論如何,即使是現在,中國的文物意識不僅要加強,在某些方面也要更新。但有些地方試圖建造各種復古的文化建築,認為這樣可以強化中國的傳統文明,擴大中國的文化影響力,實在是浪費資源。
00中國文物流落異國。
在英國遊學期間,和很多學者壹樣,我最想去的是大英博物館。在那裏,我看到了英國殖民者通過各種渠道從中國、埃及、印度、緬甸、伊朗、伊拉克、黎巴嫩等許多地方收集的數百萬件珍寶,從幾千年前的埃及珠寶、幾千年前的眾多木乃伊和各種大理石雕像,到中國的甲骨文、周代的鐘鼎、各種唐三彩、著名的嬰兒枕、著名的敦煌壁畫到明代的景泰藍屏風、清代的宮廷藏品。以及南亞東南亞各種帶有濃厚地域色彩的宗教偶像,甚至還把幾千年前雕刻精美的古巴比倫城門搬走了,把整個古埃及的墓葬和石棺都搬走了。博物館入口兩側擺放了幾尊中國的精美石像,以禮相待,普及東方禮儀。在中國的展廳裏,彌勒佛在異國他鄉依然笑容燦爛,依然開心的合不攏嘴。
妳會不由自主地被強大的內心所震撼,發出強烈的感情!為什麽當時這些文物的母國會淪落到這種田地?
據說展廳裏展出的物品還不到大英博物館全部藏品的六分之壹,尤其是中國的珍寶和文物。尤其是在中國展覽館,我總是感到悲傷、無助和強烈的遺憾。同時也不得不為當時工業文明處於領先地位的英國的這種刻意尋找而感嘆。事實上,有多少文物在當時的殖民國家被當作不值錢的“垃圾”,被當時的西方文物販子用幾個便士哄走了。中國的敦煌災難就是壹個活生生的例子。即使在當代,又有多少有價值的文物、有價值的遺址或歷史遺跡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被埋沒和破壞?!
雖然根據國際法,這些文物仍然屬於自己的祖國,但有多少人能從英法美日俄等國的博物館拿回來呢?說到從中國掠奪的各種文物,國內很多人主張花巨資在國外文物拍賣行贖回,以示愛國情懷。我覺得沒這個必要。中國流失海外的文物有幾百萬,但是用自己的巨資買回自己的東西,得不償失。妳買得起嗎?但如果壹些地方執意用巨資建設中國文化符號城市,還不如幹脆在海外回購中國真正的文物。
00博物館免費開放。
大英博物館還有壹個專門的歐洲展廳,裏面陳列著很多文物、雕塑、零散的衛城等等,三四千年來壹直象征著歐洲文明,包括古希臘、古羅馬。通過觀察這些歐洲文物,妳會發現歐洲的文明、歷史和科技水平並不遜色於東方。也許這方面還存在壹些誤解,人們誤以為古代歐洲是壹片荒蕪不毛之地。當妳細看三四千年前歐洲某古墓出土的小小玉飛鹿,當妳發現三千多年的歐洲鐵器,當妳也感受到歐洲很多地方悠久燦爛的文明,也許我們真的需要改變壹些關於古代洲際文明的思維定勢,重新審視那些西方歷史學家是否在刻意貶低自己的文明史?
英國博物館的另壹個特點是幾乎全部免費。除了主要展出古代文物的大英博物館,倫敦還有自然地質博物館(各種自然地質方面的科普實物展品,尤其是各種動植物標本和各種大小的恐龍化石)和科學博物館(這是科學史的實物館,有蒸汽機、機車、飛機、各個時代的武器,甚至還有美國阿波羅登月的月球車等。).這些應該是英國人眼中的文物。約克有壹個火車博物館,從最早的火車到日本和法國的子彈頭火車。
全世界的人,只要在英國,只要妳想學習,想開闊眼界,或者想找個好地方和孩子朋友壹起度過,各種人文或者科技館當然是非常好的地方。不僅免費,工作人員也非常負責、友好、認真。人們可以從中學習到更多的知識,感受到更多的精神洗禮。從2008年3月開始,中國免費開放了壹大批博物館,這確實是壹件值得肯定和表揚的好事。我們期待國內有更多更好的博物館免費開放,最好包括各種科技館和地質館。這是大力普及和提高全民科學素養和歷史情懷的重要舉措。
韓國:
中國很富有。在過去的幾十年裏,中國的經濟總量翻了幾番。城市裏的建築越來越挺拔,路上的汽車越來越豪華。外國人每隔幾年來中國,都會驚呼:中國變化真快!
中國的面貌幾乎每天都在刷新。幾千年來,中國從未像現在這樣日新月異。我們完全有理由為這壹速度感到自豪。
但是,有幾個越來越富的中國人能意識到,中華民族幾千年積累的巨大文化財富正在我們手中迅速流失。如果從長期的歷史角度來衡量,我們失去的很可能比我們得到的更多!
歷史上流傳下來的國寶越來越多地流失海外。大都會博物館是美國最大的博物館,收藏了大部分來自中國的東方文物。美國博物館裏的中國石雕比紫禁城裏的還多。世界上有47個國家的200多個博物館,有100多萬件中國文物。這意味著我們和我們的後代不得不漂洋過海去看祖先留下的寶藏。
在英國壹個賣中國文物的經銷商的住處掛著壹張中國地圖,壹些重要的考古遺址被標了出來,類似於壹張“作戰地圖”。在河南、山西、陜西等文物大省,大規模盜墓、文物販賣已經形成產業。近年來,全國各地共發生盜掘古墓葬案件65438+萬余起,20余萬座古墓葬被毀。就連地面上壹些被管理的文物也未能幸免,包括著名的龍門石窟、唐代大佛、甘肅11層的宋代石塔,以及眾多的石雕。這些東西大多相當順利地“流入”國外博物館。
畢竟盜竊、挖掘、走私文物的人都是犯罪分子,是人們痛恨的對象,也是法律應該嚴厲打擊的對象。他們更多的是壹個國家的法治現狀,而不是文化現狀。那麽,普通民眾和政府官員是如何對待文化遺產的呢?
據中國長城研究專家董耀學會介紹,萬裏長城作為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征,只有三分之壹基本完好,另外三分之壹殘缺不全,三分之壹已不存在。除了壹些已經開發利用的景點,大部分幾乎都是荒廢的。在北京郊區的壹座山上,壹段在考古上有重要研究價值的明代長城,被人用磚塊和石頭挖了出來,做成種樹的“魚鱗坑”。山西壹個村子想把兩個磚廠合二為壹,但是中間有壹段長城。村長壹聲令下,這壹歷史遺產瞬間湮滅。事,但罰款200元。(人民網)
盜掘古墓的人可以判重刑,拆長城的村長畢竟被罰了,但市長、縣長破壞古城可以光明正大、名正言順。湖北襄樊拆除宋明古城墻,浙江舟山拆除定海古城歷史街區和老房子,福州“三坊七巷”將改造成商業街...世界著名建築師貝聿銘曾多次感嘆,北京這座古城舉世聞名,但很多美好的東西現在已經看不到了,被大量醜陋的新建築所阻擋和破壞。(人民日報海外版2002年2月19)
與有形文物的流失相比,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破壞更令人震驚。然而,也許大多數讀者都沒有聽說過“非物質文化遺產”這個名詞。簡單來說,就是魯迅筆下的“社戲”“五艙會”,就是那些帶有“封建迷信”“感謝上帝”“舞神”色彩的,就是我們小時候看過的皮影戲,就是過去農村家家貼的剪紙、年畫。也許很多人會說,這也是“文化遺產”?這些樸實無華的東西有什麽價值?這些問號恰恰反映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面臨的巨大危險。
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比長城和故宮更重要的國家財富。長城和故宮是古代文明留下的屍體,和博物館裏的恐龍標本壹樣,已經失去了實用性,是死物。戲曲、秧歌、剪紙、刺繡都是活的文化,體現了古老東方文化的獨特、美麗和神秘,表明我們中國人來自中國。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世界上首屈壹指。然而,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民間藝人迅速消失,民間文化形式迅速消失,民間藝術逐漸衰落。沒有人在策劃鄉村和村莊的節日活動,流行歌曲取代了地方戲曲,動畫片打敗了民間故事和皮影戲。以前農村姑娘都能繡嫁妝,現在結婚了就去收藏買便宜低俗的印花紡織品。中央美術學院民間藝術研究室原主任金說,上世紀80年代初,他在陜北窯洞裏看到這麽多民間剪紙,僅安塞縣就有2萬名婦女會剪紙。二十年後,當他再次去那裏時,他看不到剪紙了。取而代之的是貼在每壹面墻上的世界著名模特的肖像。上世紀80年代初,安塞縣有40人,民間剪紙大師。現在,他們大多已經過世,只有少數老得不能砍了,有的還得為生計打拼。民間剪紙消失的速度,被金教授形象地稱為“壹夜遍梨花落”。
據專家說,現在每天都有壹種民俗文化消失。它的滅絕速度比生物物種快得多,但後果和生物物種滅絕壹樣嚴重。祖先留下的各種各樣的民間文化和經歷了幾千年的民間藝術和文物,在被完整地記錄和保存下來之前,大多已經消失了。壹旦被破壞,就無法再生。金教授說,這樣下去,中華民族近八千年的民族民間文化將面臨斷裂的危險。(中國教育報)
韓國的“自強”和“小題大做”
與中國豐富的文物相比,韓國的文物並不多。作為壹個“海東小國”,經濟文化長期落後於中國,所以古跡的規模和水平都遠遠落後於中國。
但是,韓國人很珍惜這個微薄的家庭。
首爾有五座紫禁城,分別是景福宮、昌德宮、昌慶宮、宗廟宮和德壽宮。但是,這五座宮殿加起來還沒有北京故宮的壹個院子大。就連總喜歡自稱天下第壹的韓國人,也開玩笑說這不過是中國故宮的廁所。然而就是這麽壹個巴掌大的地方,韓國人卻管理的井井有條,壹塵不染。以常德宮為例。為了合理保護宮內環境,不允許遊客單獨遊覽宮殿。遊客到達壹定數量後,才能由導遊帶領,入宮前嚴格要求各種註意事項,包括不吃零售、不吸煙、不亂扔垃圾等等。整個宮殿裏面,妳看不到壹張紙,壹口痰。每壹片草坪都經過精心設計,幹凈整潔,看起來賞心悅目。相比之下,中國故宮的管理要寬松得多。記得有壹年去故宮參觀,看到壹個遊客用刀刮太和殿門上的金龍,想弄點金粉。他試了十多分鐘都沒用,期間沒人幹預。在中國的旅遊景點,隨處可見的紙屑是很常見的。北京的八達嶺長城和慕田峪長城遊客太多,長城的壹些磚塊已經松動。墻上隨處可見“到此壹遊”的字樣,還有山上的垃圾,商業的噪音,汽車的尾氣,也影響著長城的整體面貌。
靠近德壽宮的圍墻原來是壹條繁華的馬路,另壹邊是政府機關和辦公樓。首爾人為了保護這座小宮殿,把建築拆了,改了路,把原來的地方變成了綠地。開車行駛在首爾街頭,經常可以看到壹座古老的城門或者壹座古老的寺廟傲然屹立在城市的黃金地段。高樓避之,路不得不繞道。在文化和商業面前,文化巍然屹立,傲視群雄。
韓國人對文物保護的熱情,讓擁有壹個大家庭的中國人,有時似乎小題大做,沒見過世面。在韓國,壹個不起眼的小陶窯遺址,壹堵石頭砌成的古墻,壹座小寺廟,可能都是國家重要的“有形文化財富”,都被鄭重地修建和保護起來。許多中國遊客根據導遊圖趕到所謂的“重要文物遺址”,看到的往往只是壹個小亭子或壹塊大石頭,讓他們大失所望。但是,韓國人樂此不疲。上世紀80年代,壹位梨花女子大學的教授偶然在江原道發現了壹個美麗的山谷,山上有“河圖之書”“伏羲先天八卦圖”等石刻。這壹發現立即在韓國引起轟動。據考證,這是古代朝鮮壹位理學家的隱居之地。當地村民首先組織起來,小心翼翼地保護現有的遺址。幾所大學和科研機構對這壹地區進行了大量的調查研究,政府也非常重視,投入巨資在保持原有地理面貌的基礎上進行適度開發。於是,這個不起眼的小山谷如今成了朝鮮北部的著名景點,名為“古韻九曲”。
文化保護不等於文物保護。
相比文物保護,韓國人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方面做得更好。
去韓國旅遊,給人印象最深的可能不是文物,而是各種民俗文化展覽。
在首爾,妳會看到許多民間博物館。國立民俗博物館全面展示韓國的衣、食、住、行、農、手、娛、婚喪、祭祀等各種民俗場景和物件。此外,還有地球村民俗博物館、絲巾博物館、韓國錢幣博物館、農業博物館、泡菜博物館、骨灰盒民俗博物館等等。幾乎所有韓國特有的東西都有博物館。在這些博物館裏,不僅有實物展示,還有更吸引人的實際演示。比如在景福宮,每天上午和下午都會看到宮門開關的儀式。壹切都是按照古代的樂器模式進行的,從服裝到器物,都是貨真價實,壹絲不茍,完全不同於我們國家那些亂七八糟的仿古儀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