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和《洛書》的具體內容是什麽?(第二部分)
根據客觀材料的收集和整理,可以得出結論。北宋以前有河圖、洛書之名,但內容與北宋以後完全不同。也就是說* * *所知的河圖和宋朝所說的河圖是兩回事。至於宋代說河圖是八卦的起源,洛書是洪範五行的起源,這是空穴來風的妄自尊大,但不代表宋代的河圖和洛書。我們需要批判的是偽造經典、冒充聖人、篡改歷史的行為,以及在這種行為下糾正流傳給後人的錯誤知識,這是中華文明和傳統文化的根源,但我們不能否認後人偽作的思想價值和學術貢獻。質疑的精神和批判的態度,對於“整理國故”至關重要,即不能不切實際地吹噓,也不能徹底打垮。這就需要辯證地看待客觀問題。宋人偽造了“河圖”和“洛書”的圖像後,就有了“老陳曼團”的名稱。經過資料整理,宋代歷史上記載的只有陳摶的《易》,沒有流傳下來的作品。早期傳言說龍圖是陳摶寫的。經考證,這本書原來是贗品。因為地圖是龍馬寫的,所以叫龍圖,不過是後人編的另壹個故事。雖然龍圖的具體內容已經失傳,但是它的前言仍然存在,而且其中所列技能的用途與河圖、洛書完全不同。嶽:未完成的龍圖數量只有五十五張,最後二十五天也是,中間三百五十九張,外包十五張,用了三天,五天,九天,十五天。.....30以下,名額也分五個,都是五用。十點為六,坤象模糊,六點分四象,而地六部不用,形二十四;接下來不壹定要用六,也有二十四的形狀。.....天是道家的主宰,地是氣的基礎。宋末雷思齊在《易圖通編》中說:《* * *圖》二十余幅,第壹幅為《馬龍圖》,其余皆是《易傳》所作,夾雜天地之數,貫穿李逸。但雷思奇的書中並沒有記錄具體的圖像。元代張莉在《易象圖說》中記載了前幾個數字,並對每個數字進行了解釋:圖(1)龍圖天地未合的天數也是五,分為五,五中五,五中五,五中五,七中五,九中九,也是二十五。五個人看到三,五,九,十五。《(龍圖)序》說“第三、第五、第九部中間相連,第十五部外包”,也是這個道理。下位數也是六位,也分五位。如果五六個地方是三十,如果妳累積二、四、六、八、十,妳就會得到三十。(龍圖)序說“十分是六,是地之象”也是真的。作者解讀:傳中說“天壹、第二、天三、第四……”。然後:壹、三、五、七、九是天,二、四、六、八、十是地。天數為“五”,名額為“六”。天數之和是25 (1+3+5+7+9=25),位次之和是30 (2+4+6+8+10=30),所以天地數是55。(25+30=55)天地數排列如上圖,上半部分是天數,下半部分是位次。天數地數圖(二)天地已合的位置《易》鄭玄註:天地之數為五十之五。.....天生北方水,地2生南方火,地3生東方木,地4生西方金,地5生中間。陽不耦合,陰不搭配,這樣才能互補。北方60%為水,南方70%為火,東方80%為木,西方90%為金,中間100%為土。作者解讀:圖1是天地之分在招數上的表示,圖2是天地生五行的形象。它也分為兩部分。畫面前半部分是五行的“命”和位置,如初壹、足、右三才、左四象、中五行。圖的後半部分顯示了“程”和五行的位置。出生和形成的位置是互換的,也就是說60%的水出生在北方,60%在南方,70%在北方,80%在西方。壹、二、三、四是天上的圖像,六、七、八、九是地上的形狀。天地相交形成天地生成的數,這是第三幅圖。天地數配五行圖(3)龍圖天地生成的數字壹和六合北,二七合南,三八合東,四九合西,五十合中,是天地運行的樞紐。值得註意的是,古人坐南北,前為上,後為下。也就是說,在古代,五個方向是:上、下、北、左東、右和西。壹二三四是數字,六七八九是數字。天地之數與數相配,是後世流傳的“河圖”形象。天地生成的數配以八卦,構成第四幅圖。天地數配成數字圖(4)《洛書》天地數在東南,第二在西北,第三在西南,第四在東北。這是四緯,東六支,北七支,西八根,東九坤。這種定位不同於先天八卦和後天八卦的定位圖。我沒有找到同樣的插圖。上圖是按照今天洛書的順序排列的,和古代的圖的順序不同。天地數配八卦(5)《洛書·縱橫十五》畫像。古代還有個名字叫“太乙九宮首遊”,就是後世流傳的洛書畫像。九宮縱橫傾角加起來分別是十五。結構是:穿九只鞋,三只左七只右,四只兩肩,八只六腳,五只守中。天地之數與九宮之上所列的圖(3)和圖(5)相匹配,被認為是後世河圖和洛書的內容。當然,這是後人的壹廂情願和自然觀。他們的說辭在考證和鑒定面前毫無根據,站不住腳。漢代流行河圖占蔔的預言,而洛書只是壹個名字。龍馬馱河圖的故事,烏龜馱洛書的故事,也是不同時期不同人編的。古代沒有物證證明河圖和洛書的具體內容,所以後人在交流中也各有見解,現在普遍認為有三個版本。(1)北宋時,、在《易經》中以九圖為河圖,以十圖為洛書。劉將五行學說與九宮學說相調和,說明河圖是八卦之源,洛書是洪範五行之源。南宋朱楨的《易卦圖說》也是這樣說的。②蔡在南宋時稱數十幅地圖為河圖。與相反,他與朱合著的《易學啟蒙》壹書對此作了詳細解釋。他們認為孔子發明了河圖數,易學的啟蒙從天地數和河洛數推導出五行八卦,認為河圖和洛書的關系是具體實用的、完整多變的。朱對北宋《河圖》和《洛書》的內容和流行進行了批判。由於明代對理學的排斥,朱熹定的河圖和洛書成為權威結論。後人流傳朱的終本,卻諷刺地繼承了對朱的批評。(3)清代萬年春木易所界定的外內圈河圖圖式和外圈書法圖式。嶽:“河圖蓋外而內,壹、三、七、九為壹面,其數為二十;二、四、六、八為壹方,數也是二十;十五,* * *五十五,中間十點是十個方圓布,其中五個,外側是圓的,而中間是五個正方形布。中間壹圈是太極圈,外面四圈是方的,包括十包五。圓中還有壹個隱方,方中有隱圓,陰中有陽,陽中有妙陰。而中間的十五,也就是洛書的數量在各個方向都是十五,是另壹個河圖包裹洛書的形象。河圖點都是平鋪的,沒有兩折,洛書也是。老羅書二、四、六、八版都是八折。不知道河洛書是不是2468平?也要貼瓷磚。"曰:洛書外圓內方。圓是黑白* * *四十,圓布,壹、三、七、九為壹方。二、四、六、八為壹面,仍為河圖之體,圓中多藏壹面,洛書裹河圖之象,中五面有妙隱圓。”河圖洛書的關系是:“河圖采取了洛書的形式。羅叔真有河圖妙用。”再壹個證明:歷史回合有據可查,河圖、洛書的圖像都是以“天地之數”為依據的。我們來看看易學大師們對這個概念的解讀。易經雲:“大燕之數五十,其用四十之九。”西漢學者方婧說:“五十人,就是十天十二天二十八夜,就是五十。”東漢學者馬融說:“太極生二器,二器生辰月,日月生四季,四季生五行,五行生十二月,十二月生二十四氣,就是五十。".東漢學者荀爽說:“每卦六爻,6848爻,以幹坤、坤兩爻為爻,使爻五十爻。".東漢學者鄭玄說:“天地之數為五十之五,以五行通風。如果減去五行,就是五十。".北宋學者邵雍說:“二十天是五的倍數,就是五十。".南宋學者朱說:“丐幫以《河圖》中公田五乘地得之。"晚清學者杭新齋說,"畢達哥拉斯的自乘是壹個很大的數,三三個人看到九、四或四百壹十六、五或五百二十五是巧合。"民國學者金說:"大燕數五十"應該是"大燕數五十加五",古書可能漏了"五"字。歷史的發展是有周期的。我們要先有《易經》再為它寫傳記,再有傳記上的註解,其中明確了天地數和大導數數的數學,才能為它畫出壹個形象。如果《河圖》和《洛書》真的是傳世之作,那麽易學的前輩們絕不會繞道幾百年,直到宋代才認識到天地之數。北宋以前的河圖和洛書內容是什麽?古人質疑篡改河圖和洛書。傳統文化中的河圖和洛書怎麽了?(1)傳統文化中的“河圖”和“洛書”是怎麽回事?(2)傳統文化中的“河圖”和“洛書”是怎麽回事?(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