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著名宮殿建築
唐代長安城內有三組宮殿,分別是西邊的太極宮、東邊的大明宮和南邊的興慶宮,其中興慶宮修建較晚,後面再介紹。前期,長安、洛陽城外有很多離宮,其中壹些比較重要,很多重要的歷史事件都發生在那裏,有必要簡單介紹壹下。& gt壹、太極宮西邊的太極宮是隋文帝時期大興城建設時修建的龐大宮殿群,當時稱為大興宮。唐朝建立後,大興城改為長安,大興宮改為太極宮,成為唐朝的政治中心。為了更清晰地介紹太極宮,有必要介紹壹下長安城的基本布局:唐代長安城分為宮城、皇城、外郭城三部分。宮城除了太極宮,還包括葉挺宮和東方宮。前者位於太極宮的西面,後者位於東面,分別是妃嬪和皇子居住的地方。宮城位於長安最北部,背靠長安城外自西向東的高坡龍首院,皇城在宮城南部。皇城是唐朝的機關所在地,是唐朝的行政中心。皇城外是外郭城,方時、官員和百姓都住在外郭城。無論郭城、皇城、宮城之外,都有高大的夯土墻,非常雄偉。& gt太極宮考古測量東西長2820.2米,南北長1843.6米。南面有五個門,中間的門叫承天門(位於陜西Xi安蓮湖公園南墻上)。城門和皇城之間的東西十字路口寬300多步,是長安城最寬的街道,實際上是壹個廣場。承天門是舉行“洋法庭”的地方。每逢國家大典,如改元、大赦、元旦、冬季至日、閱兵、俘虜等。,皇帝登上承天門舉行儀式。太極宮的前廳叫太極堂,是舉行“中朝”的地方,每月壹次的王朔朝就在這裏舉行。太極堂北面的兩儀殿是“內廷”舉行的地方,“時時聽庭,看是怎麽回事”(《唐六典》卷七《工部史》)。包括這兩個大殿,太極宮共有十六個大殿,位於中軸線上。除了這兩個大廳,還有甘露廳和顏佳廳。這四殿兩側是武德殿、承慶殿、安仁殿、肇慶殿等大量建築,著名的陳列英雄畫像的靈巖閣也在太極宮。太極宮北門是玄武門,有重兵護宮。這裏發生了所謂的“玄武門之變”。& gt玄武門外是西內院,有院墻圍著,有皇軍駐守,可以從北方保護宮城的安全。承天門大街對面的皇城,北面沒有城墻,宮城南面有高大的城墻。站在宮城的城墻上,可以俯瞰皇城的壹切。寬闊的承天門大街,其實是壹片空地,寬度不止壹箭之遙。這種設計對確保宮城南部的安全具有重要意義。& gt唐代長安城的這種建築布局,形成了城中之城的格局,太極宮位於長安城的中心位置,既體現了皇帝的至高無上的地位,也有助於宮殿的安全。這種建築格局對後世北京的規劃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gt二、大明宮大明宮原為貞觀八年(634年)為其父所建的頤和園。那時候叫永安宮。在它完全建成之前,李淵就去世了。它的位置在長安北面的龍頭上,也就是長安東北角的禁園之內,它的南墻就是外郭城的北墻,就像長安突然長出了壹個頭。隆碩二年(662年),唐高宗大規模擴張。第二年,高宗搬到大明宮居住,處理國家大事。從那以後,除了太極宮和大明宮,唐朝所有的皇帝都在這裏住過。& gt大明宮位於陜西省Xi火車站北以東壹公裏多的龍首院。實測宮城西墻長2256米,北墻長1135米,南墻長1674米,東墻長2614米,略呈楔形。和太極宮壹樣,大明宮南墻有五個大門,中間的正門叫丹鳳門,丹鳳門大街寬120步。丹鳳門類似於承天門。每壹次改元、大赦、祭囚等重大事件,都是由皇帝主持。& gt大明宮的主殿是漢元殿,它與丹鳳門、鄭玄殿、陳子殿位於同壹軸線上,構成了大明宮的主體建築。有>大明宮實測圖,漢元寺遺址,顯示香鑾和奇峰閣。其夯土臺基考古測量有三米多高,東西長75.9米,南北寬42.3米。衛龍路在左右兩側形成斜坡臺階,直接從地面通向主廳。漢元寺是“外朝”舉行的地方,也是當時長安城最宏偉的建築。非常壯觀。站在漢元寺前,終南山清晰可見,長安街在望。雖然現在地面上已經沒有建築了,但是站在它宮殿的廢墟上,依然可以體驗到那天登高望遠的景象。& gt漢元殿後面的鄭玄殿是皇帝舉行“中華王朝”的地方,後面的陳子殿是舉行“中華王朝”的地方。陳子廳西北的晏嬰廳是皇帝召見宰相議政的場所,形成於“延英召右”的制度,在中晚唐的政治生活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著名的林德廟建築群建於唐高宗的林德(664-666)。前、中、後大殿相連,中殿為正殿,四周回廊環繞,與洞庭、西亭、余壹及鄰近建築對稱,創造了中國古代建築藝術的新風格,考古測量表明,廟址東西寬70余米,南北長130米,規模非常大。這是皇帝召見外國使節和舉行盛大宴會的地方。& gt除了上面提到的主要建築,大明宮內的主要殿堂是中軸線上的蓬萊殿、韓良殿、玄武殿,東西兩側還有朱敬殿、清思殿、太和殿、靈器殿、洗浴殿、玄慧殿、子蘭殿、寒冰殿、程響殿、大福殿、惠慶殿、金鑾殿。因為大明宮位於太極宮的東面,所以又叫東內。大明宮裏還有太液池,位於中軸線上,在韓良殿北面和宣武殿南面之間的中間位置。是長安城內大型皇家園林水池。近年來,考古隊在太液池南岸發掘了面積達2800多平方米的遺址,揭示了南岸中部的池岸遺址。岸坡陡峭不平,海岸線彎曲。池岸邊有欄桿水廊、水亭,初步向世人揭示了太爺池周邊連廊連亭、水域遼闊的宏偉氣勢。目前還不能完全了解大明宮的真實面貌。相信隨著考古的發展,更多的謎團會不斷被揭開,用不了多久我們就能全面了解大明宮的全貌。& gt三、離宮離館>唐朝的皇帝和其他朝代的皇帝壹樣,也在各地修建了很多離別殿,主要是在長安和洛陽周圍。這些離宮規模不壹,有的是在以前離宮的基礎上改建的,有的是在李家舊居的基礎上擴建的,當然也有新建的。詳情如下: >龍躍宮位於陜西省高陵縣西部的李灌村。這裏是李淵之父李的舊居,也是李淵的出生地,所以李淵在武德六年(623)改名為宮。武德七、八年,李淵兩次造訪龍躍宮。唐德宗改修真理觀,尊奉高祖真理,用後梁時棄之。青山宮,位於陜西武功縣城南18裏的渭河岸邊,由於渭河的沖刷,早已被沖刷成了河床。據《長安誌》記載,唐高祖李淵在武功* * *,有三處居所,只有青山宮是高祖舊居,也是唐太宗出生之地,所以武德元年(618)稱之為武功宮,六年改名青山宮,繼其他兩處之後改為佛寺,即成本寺和報乙寺。武德七年,高祖訪青山宮,逗留六日。唐太宗即位後,貞觀六年(632年),率百名文武百官到青山宮參觀,並為大臣和舊部舉行盛大宴會。唐太宗即席作詩,命郎呂才譜曲,命名為“功成後慶好樂”,命六十四童子跳舞,歌頌唐太宗的功德。此後,唐太宗多次視察青山宮,並對其進行了擴建。後來,為了紀念他的母親,李世民將青山宮改為慈德寺。具體時間不得而知。& gt依桐宮位於唐代長安朱雀西街以西的依桐廣場。這裏原是李淵在長安的舊居,武德六年(623年)改名為依桐宮。貞觀元年(627年),唐太宗上書改寺。九成宮位於陜西麟遊縣新城區。據記載,唐代九成宮原為隋仁壽宮,建於文帝十三年(593年),由宰相蘇陽監造。由於仁壽宮地處山區,道路崎嶇,工程浩大,數千名民工因勞累而死。因此,文帝非常生氣,但因為他非常熱愛這個離宮,文帝不僅沒有懲罰蘇陽,反而獎勵了很多錢。隋文帝很快被仁壽宮華麗的建築和美麗的景色所征服,將“黃凱”的國號改為“仁壽”。仁壽二年(602),獨孤皇後先死於仁壽宮。仁壽四年,隋文帝也死在仁壽宮。唐朝貞觀初,唐太宗因南北方戰亂,積勞成疾。他的大臣們建議建造這座獨立的宮殿來避暑。唐太宗決定以隋仁壽宮為藍本進行修繕,並改名為九成宮。貞觀六年(632年)至十八年(644年),唐太宗五次到九成宮避暑。這座皇家園林的自然風光和人造建築的巧妙設計吸引了許多唐代文人騷客。杜甫和李商隱都曾遊覽過九成宮,留下了許多詩篇。唐代畫家李思訓曾畫過壹幅九成宮扇面圖,他的兒子李昭道也畫過壹幅九成宮圖。至於九成宮禮泉碑文,更是享譽海內外。是唐代書法家歐陽詢的代表作,被譽為楷書大師。所以九成宮在當時和後世都有很大的影響。唐高宗永輝二年(651),改為萬年宮。乾璽二年(667),又恢復舊名。& gt玉華宮位於陜西省銅川市北部金鎖鄉玉華村北山之間,距銅川市南約40公裏。建於唐高祖武德七年(624),當時名為仁智宮。由於仁智宮是集避暑、休閑、狩獵為壹體的度假勝地,唐太宗於貞觀二十壹年(647年)下令修建雨花宮,以鳳凰谷原仁智宮為主體,將西北的蘭芝谷與東北的珊瑚谷連接成壹座有精美石橋、長廊的大宮殿。有據可查的宮名有六個,分別是玉華殿(正殿),北有排雲殿,北有青雲殿,還有清福殿、惠和殿(太子居住的宮殿)、蘇城殿(後改為蘇城院)。鳳凰谷東北的珊瑚谷也有壹個會館。在整個雨花山的東、西三個山谷中,建有九座巍峨的宮殿和五座高大華麗的宮門,中間有橋、有廊,稱為雨花宮。因為這裏的夏天比九成宮好,而且靠近長安,晚年的唐太宗經常把這裏作為避暑的不二之選。唐高宗信佛,永輝二年(651)改玉華宮為寺。659年,這位著名的和尚要求壹個安靜的地方翻譯佛經,高宗邀請他住在玉華寺,負責翻譯工作。隨著玄奘僧人的到來,玉華寺真正成為了佛教聖地。根據近年來的考古發現和研究成果,玄奘和尚翻譯經書的地方是舊玉華宮的正殿——玉華殿。四周松樹環繞,這裏異常安靜。玉華寺玄奘僧從鹹慶五年(660)正月初壹至隆碩三年(663)冬月二十三日開始翻譯《般若經》,歷時三年。不久,玄奘在玉華宮病逝,隨後眾僧陸續離去。此後,裕華宮壹直冷清。& gt翠微宮,位於陜西省Xi市長安區黃峪寺村,地處秦嶺深處。翠微宮,原名太和宮,建於唐高祖武德八年六二五年。貞觀二十壹年(647年),太宗重修太和宮,改名翠微宮。唐憲宗元和宮廢棄為廟,宋太宗太平興國三年(978)改名永慶寺,明清重修。如今除了廢墟和破塔,地面建築已經不見了。翠微宮所在地海拔1300米,比Xi安高出900米。再加上植被、地形和季節的影響,這裏的年平均氣溫比Xi安低6℃左右,這是高祖和太宗在這裏修建頤和園的根本原因。翠微宮的宮殿建築無從考證,只知道翠微宮和漢風宮的名字。在唐太宗生命的最後三年,他在翠微宮度過了兩個夏天,最終死在了這裏。如前所述,唐憲宗元和將翠微宮改為佛寺,也有學者認為改寺時間應在唐玄宗天寶後期或唐肅宗統治時期。& gt華清宮位於陜西省Xi以東30公裏的臨潼區驪山腳下。華清宮得名於唐玄宗時期,但作為天子出宮的歷史悠久,早在西周末年就作為旅遊景點。以溫泉湯為中心的分離宮建設始於在位時期。如果說宮殿的修建最初奠定了皇家與宮殿分離的基礎,那麽當時的大規模擴建則使其成為長安東部最重要的與宮殿分離之壹。此後,歷代都在此修建,從而使驪山溫泉的利用達到了壹個新的階段。貞觀十八年(644年),唐太宗命嚴立德修建驪山宮,命名為湯泉宮。唐高宗鹹亨三年(672),改名為溫泉宮。唐玄宗六年(747年)正式命名為華清宮,意為“溫泉滔滔,波濤滾滾,華清邪難老”。宮中的湯池也叫華清池,其名沿用至今。& gt唐代的華清宮充分利用了當地的地形,使其成為壹座結構嚴謹、富麗堂皇的龐大宮殿建築群。主要的寺廟和房屋以溫泉為中心,都排列在山前的沖積扇上,形成了華清宮的核心。然後向山上和山下鋪開,利用帝華清池貴妃堂遺址的特點,布局不同類型和用途的亭臺樓閣。滿山蒼松翠柏,山下有蘭芝谷、荔枝園、芙蓉園、梨園、椒園、東園,處處生機勃勃。建築依山傍水,鱗次櫛比,環繞著埃羅城。主要建築有左右弘文閣、左右湯潮、左右吳江廳、後廳、前廳、大熊座埃塔、飛爽廳、長生廳、玉女廳、七殿、功德書院、羽簾、譚瑤等。飛爽殿是玄宗待過的地方,南面是玉堂九龍殿。九龍湯也叫荷花湯,荷花湯的西北方是浴湯,也叫海棠湯。湯池由石頭制成,看起來像壹朵盛開的海棠花。楊貴妃長期在此沐浴,後人幹脆稱之為貴妃池。玄宗幾乎每年十月都在華清宮吉祥,年底回到長安。從開元二年(714)到天寶十四年(755)的四十壹年間,他去華清宮三十余次,甚至壹年去兩次。所以可以說唐玄宗統治時期是華清宮最繁榮的時期。& gt安史之亂後,由於政局不穩,雖然有些皇帝偶爾會去,但頻率非常有限,逐漸讓華清宮安靜下來。而華清宮卻失去了往日的繁華,寺廟沒有得到及時的修繕。不僅如此,人為破壞也是不可避免的。例如,在唐代宗,大太監於朝恩為了修建張靜廟,拆除了華清宮的亭臺樓閣。後晉時期改為靈泉觀,賜道士。我們到了,村子成了壹片廢墟。元明清時期對其進行了壹定程度的修繕,現在的華清池基本保留了清初的基本格局。& gt奉天宮,建於唐高宗永春元年(682),位於松陽縣北宋山之南,無從考證。建成後,高宗皇帝曾兩次在此居住。弘道元年(683)十二月,高宗駕崩,下詔廢除奉天宮。次年,於文明元年(684年)二月,改為松陽觀。三陽宮,建於陽歷三年(700年)十壹月,位於河南省登封市東南告成鎮石林山。武則天曾數次在此居住,並與大臣們壹起遊覽了石山。石淙河兩岸的巨石上,有兩塊刻有詩詞的摩崖石刻,記載了當時宴詩的盛況。這是僅存的關於三陽宮的遺跡。長安四年(704)正月,三陽宮被毀,取其木材建興泰宮。& gt邢臺宮,位於洛州壽安縣西南四十裏的萬安山上,在河南省宜陽縣趙堡鄉西趙堡村仍有其遺址。興泰宮建於長安四年,壹直到唐玄宗開元後期還存在,唐玄宗曾在此居住。& gt襄城宮建於640年,位於汝州臨汝縣高銘山,但其遺址尚未發現。這座宮殿建成後的次年三月,太宗有幸在此。因為宮內炎熱,當地毒蛇多,唐太宗下令廢宮。所以相城宮只存在了半年。& gt此外,長安、洛陽壹帶,唐代皇帝修建了許多離宮,如華陰的瓊嶽宮、金城宮,正縣的神臺宮,陜西的靈修宮,澠池的桂芳宮,富昌的福昌宮,永寧的七賢宮、蘭鳳宮,就不壹壹贅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