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麽叫《清明上河圖》,眾說紛紜。有人認為《清明上河圖》中的“清明節”壹詞並非指“清明節”,而是描繪當時汴京清明廣場至虹橋壹帶的江邊秋景。
多數人認為該畫描繪的是清明時節汴京郊區汴河的生活場景,故稱“清明上河圖”。《清明上河圖》以北宋開封市為背景。開封位於河南省中部,古稱汴梁、汴京。它是中國七大古都之壹。從戰國到金朝,七個封建王朝都在這裏建都,被稱為“自古帝王之都”。
號稱“七朝”,北宋時期最為繁華,人口超過1.5萬,是當時世界上最繁華的城市之壹。
《清明上河圖》全卷可分為鄉村、汴河、市場三個板塊。中段以“虹橋”為中心,表現了汴河水上運輸的緊張氣氛,達到了全卷的高潮。
整個畫面是從右到左,從城外到城裏看,讓觀者欣賞。翻開書首先看到的是郊區的氣息,春寒料峭,綠意盎然,疏林薄霧,農家餐館,縱橫交錯的建築。起初,這兩個人帶著壹隊馱著木炭的驢來了,穿過壹座小橋,稀疏的森林茅屋,匆匆趕往城裏。壹頂轎子,由幾個仆人護送著,沿著彎彎曲曲的小路,上面鋪著柳枝,從郊外郊遊回來。它的領頭騎手嚇壞了,瘋狂地奔跑,附近的人和動物都反應不壹。這是整個畫面的介紹。
清明上河圖清明時節郊區汴京城的景色宜人。
中間部分描述了汴河的上下兩側。
在當時,這條汴河是為汴梁河提供糧食運輸和城市生活必需品的河流。江面上船只來來往往,忙著運輸和停靠的船只正在跳板上卸貨。壹艘巨大的油輪將放下帆和桅桿,從橋下穿過。船夫們手忙腳亂,又叫又喊,牽動人心。橋上有些熱心人不顧自身安危,跨過拱橋欄桿,壹只手探出,壹只手大聲呼喊揮舞,指揮船只順利通過。看熱鬧的人群,渴望看到這驚心動魄的壹幕。
清明上河圖中段,船只來往繁忙。
清明上河圖
它不是普通的風俗畫,是為了表現壹種風俗的某個細節而設計的。而是以清明節為重點,舍棄清明節不重要的細節。其本意並不是渲染清明節,掃墓新墳,田野如城,園林亭臺等。,而且它無意贊美“太平盛世,人物眾多”的升騰景象,而是揭示妳遠離家鄉,既不能回鄉掃墓,也不能參加邊。事實上,正是這些被視為卑微的勞動者為汴京人民帶來了糧食,他們是維持京城繁榮的基本動力。
論《清明上河圖》中段的虹橋
交通擁擠,來來往往。
熙熙攘攘的
屏幕上,壹座大型木制拱橋橫跨在河上,連接著河兩岸的市場。這座橋沒有立柱,橋身由上下拱架支撐,從而延伸成壹座大跨度的飛橋,宛如壹道飛舞的彩虹。虹橋上的交通很繁忙,由南向北。手推車和馬匹,馱著米袋的騾子,即將上橋,載著貨物的人,拉客的人,攤販,讓原本寬闊的橋面變得狹窄。
畫家利用河岸上橋梁的曲折,引導觀者不斷轉移自己的視角,或向上或向下傾斜,成為流動轉折點的視覺引導。這幅畫中最精彩的部分是對壹艘船穿過虹橋的描繪。畫面的節奏是如此的突然,人、畜、船、車聚集在壹起,就像音樂的節奏。橋上的人群熙熙攘攘,橋下劃船的緊張氣氛構成了畫面的高潮。圍繞這座橋,畫家充分發揮了自己的繪畫技巧。畫中的人物只有寸許大小,卻十分生動傳神,仿佛身臨其境。
《清明上河圖》後半部分的塔樓部分
過了虹橋,汴河轉向上方,蜿蜒曲折,造成了壹片繁華熱鬧的街景。汴京作為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遍布著官府、民居、作坊、住宅。各行各業欣欣向榮,餐館和商店琳瑯滿目,招牌不勝枚舉,餐館和百貨商店應有盡有。各類店鋪經營錦布、檀香、香紙馬等。除此之外,還有醫療診所,推車修理,算命訪問,剃須和整形手術,以及各種宗教。集市上人聲鼎沸,車水馬龍,行人摩肩接踵,絡繹不絕,好不熱鬧。鼓樓下的駝隊遠道而來,茶館和酒館裏的人輕松悠閑。
《清明上河圖》後半部分的市場
《清明上河圖》不僅是寫實繪畫藝術的壹大瑰寶,而且具有歷史文獻價值。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影像資料和北宋大都市商業、手工業、民俗、建築、交通等方面的百科全書。展開這幅長卷,就像步入了我國12世紀的繁華都市生活。它反映了社會生活和物質文明的廣闊性和多樣性,具有不可替代的文獻和歷史價值。《清明上河圖》生動地展現了北宋末年的工商業發展。是對北宋社會經濟繁榮的贊歌,也是壹曲悲歌。畫面完成不久,北宋就淪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