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京劇評論家,在《新聞》、《北京日報》、《時報》、《大公報》等副刊上發表多篇京劇評論文章,並撰寫了《皮黃文研究》,被譽為梅蘭芳先生。1954被聘為北京文史研究館館員。1961年1月19死於北京。徐淩霄年輕時致力於研究歷史和他在清末民初的軼事。他治史不局限於壹時壹事,而在於“通”;他不僅研究正史,還涉及野史、小說、筆記等。他特別重視中國近代史的研究,認為可以探索中國靈活富強的道路。所以他對清朝歷史了如指掌,對奇聞軼事如數家珍。
徐淩霄童年時也努力學習英語,這使他能夠直接閱讀英文書籍,掌握現代科學思想。應天津《大公報》之邀,徐淩霄兩度出任《戲劇周刊》主編。他第壹次嘗試為報紙編輯周刊。9月1927至10月26日165438,為《大公報》編輯了六期《戲劇周刊》,大受歡迎。第二次,他正式為《大公報》編輯戲劇周刊三年,從1928 1.4開始,到1930 12.31結束。* * *編輯出版《中國戲劇》152期。
《大公報》主編的徐淩霄《戲劇周刊》分為三個方面:第壹是“戲劇評論”,包括對劇本、演員、舞臺布置、表演、化妝、服飾等方面的詳細介紹、分析和評論。二是出版作品,從數量上看,出版了32部戲劇作品和5部戲劇作品;從表演形式看,有獨幕劇、二幕劇、三幕劇,以獨幕劇為最多;從風格上看,有悲劇、喜劇、滑稽劇。三是筆談、雜文、雜記等。,篇幅較小,旨在調節版面氣氛,激發讀者閱讀興趣。
在10月4日出版的《戲劇周刊》第壹期1928,65438中,徐淩霄寫下了《戲劇周刊》的“序言”。他寫道:“從去年開始,本報增加了壹篇劇評,雖然受到了讀者更多的關註,也經常獲得好評,但其初衷仍有很多不足,因篇幅所限無法全文刊登。新年伊始,擴大這份報紙的版數和分離各種周刊的計劃也已準備就緒。劇會變成壹周壹期的特刊,效果統壹。這是同誌們討論的場所。請把大綱描述成引言。”天津《大公報》出版的《三年戲劇周刊》,社論內容涵蓋戲劇的方方面面。300多篇展現了當時戲劇的生存狀況和研究水平,至今仍有很大的參考價值。300多張圖片更是彌足珍貴。如今已難見原作,具有珍貴的資料價值,為了解民國時期的戲劇提供了直觀的研究資料。
1931年,金悔陸、程創辦了南京戲曲音樂學院北平分院,聘請為研究員。次年,他創辦《戲劇月刊》任主編,每期發表壹篇專題文章和壹個由他修改的戲劇劇本。同時,他在中國戲曲學院任教。講清末民初的故事
在擔任《大公報·戲劇周刊》總編輯時,該報總編輯和總經理胡知道他的研究功力不僅在戲劇方面,而且在文史方面也頗有造詣,於是邀請他為清末民初的《國文周刊》寫故事。請他的兄弟許壹起寫壹本書。
天津《大公報》旗下刊物《國文周刊》是集時事、評論、文藝、史料於壹體的綜合性周刊,發行量約5萬份,閱讀群體廣泛。和哥哥許在《國文周刊》上合寫了《小隨筆》。從1929年7月7日到1937年8月9日,在《國文周刊》連載8年,共近150萬字。本書重點分析了清朝鹹豐年間到民國初年這壹百多年間朝野的軼聞趣事,尤其關註了這壹時期的著名人物、科舉制度和風俗變遷。其筆法重在材料對比,系列分析,隱逸探索。淩霄伊勢的雜文,尤其是《清史稿》的副刊,在《國文周刊》上連載了八年,加上準備時間,堪稱十年磨壹劍。是民國時期軼事筆記的代表作,恐怕不是褒義。從內容上看,《壹個淩霄大師的隨筆》可以分為三個方面:壹是比較材料,分析近代歷史上政府和民間的重要人物,類似於官方傳記。二是闡述清代科舉制度的演變歷史。第三,關註官制變遷和官場興衰,試圖梳理清代官僚派系鬥爭的脈絡。
鄭先生是壹位享譽中外的文史奇人,他的《林逸》中有壹段話,可以很好地說明“壹個專心讀書人的雜文”的流行和魅力。他說:“《淩霄大師隨筆》是《國文周刊》乃至現代期刊史上流傳最久的壹篇軼聞。在這麽長的時間跨度裏,許兄弟為了滿足報刊的需求,每天收集資料,不停地寫作,付出了大量的勞動。樂此不疲的人,離清朝不遠,讀者對前期的奇聞軼事很關註;第二,徐的“家本之作”既是正史,也是雜書。雜文引用雜書數百種,可見讀書之廣;第三,淩霄喜歡軼事,說:“我從小就喜歡制作鋼筆和墨水,...盡量學筆記,聊天自娛自樂。”著名近代史學家柯巖頭說:“研究近代史,必須讀淩霄大師的散文,這是近代史最可靠的信息,包括野史的成就和他們的親身經歷。”這些說法可謂恰如其分。
他是民國初年中國最傑出的新聞工作者之壹,與邵飄萍、黃遠生並稱“三傑”。新中國成立後,徐淩霄受聘於北京大學整理古籍。1954被聘為北京文史館館員,繼續發揮余熱。於1961 1 1 17在北京逝世,享年75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