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善本 - 思想家對道德的理解(古今中外)

思想家對道德的理解(古今中外)

道德這個詞可以追溯到先秦思想家老子寫的《道德經》。老子說:“道生,德生,物形。”

道德經

是的,已經完成了。是建立在萬物尊道、德行的基礎上的。道之尊,德之可貴,夫命之本。“其中,“道”是指自然運行溝通世界的道理;而“德”指的是人間的德行、品行、王道。當時道和德是兩個概念,沒有德這個詞。“德”字的組合始於荀子《勸學》壹文:“故學止於禮,夫謂之德之極。在古代西方文化中,“道德”壹詞源於拉丁語“Mores ”,意思是風俗習慣。

中國傳統道德

中國的道德是從古代發展起來的,堯舜禹周公的傳說都是道德典範。漢代孔子編撰六經並流傳五經,其中包含了大量的道德思想。孔子發展出來的理論叫儒家,後來儒家把五經發展成了十三經,成為中國道德的主要思想來源。雖然中國不同時期的社會道德並不完全符合孔子的儒家思想,但儒家思想是中國歷代社會道德的基礎。

道德是判斷壹個行為是否正當的概念標準。道德是規範人們行為的社會規範。按照孔子的思想,治理壹個國家,就要“德治”,道德和法律是相輔相成的。同時,法律體現了立法者的意誌,順應民意的立法者制定的法律條文體現了社會道德的法律訴求。

道德是普遍的,適用於整個社會的所有人,不論其地位如何,在道德面前人人平等。大學:“從田字到庶人,第壹,是以修身為本”。“人有階級,有算術,各國都不例外。他人話語的平等,源於天賦人權論。我國的平等是建立在人性本善的理論基礎上的。以禮儀之課為表,以修養之平等為內。不論階級和算術,人類的平等在於道德”[1]。"

道德是人們評價壹個人的尺度。如果壹個人違背了社會公德,比如不厚道、不忠、不孝,那麽人們就會給他負面的評價,造成他沒有好名聲,從而形成壹種來自周圍人的社會壓力來約束他的行為。另壹方面,對於很多人來說,道德是個人良知的自覺遵守,沒有周圍人的社會壓力。人們對壹個人的道德判斷主要來源於這個人所表現出來的言行。俗話說“有言之人,不壹定有德”,口頭標榜仁義道德的人,未必真的有仁義道德,所以人們往往會“聽其言,觀其行”,然後做出判斷。個人對道德的看法,對自己和他人,都是寬容和苛求的。中國文化中有很多主張嚴於律己、寬以待人的思想。子曰:“厚則自怨;瘦了就要怪別人。”韓愈:“古之君子,為己之責也,重周,以約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