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善本 - 因為技術原因,定陵發掘中丟失了哪些珍貴文物?

因為技術原因,定陵發掘中丟失了哪些珍貴文物?

中國是封建社會,古代盛行厚葬。因此,在歷代的墓葬中,埋葬了大量的貴重物品。這些珍貴的文物吸引了無數盜墓者的目光,國家為了及時保護,不得不在適當的情況下提前挖掘。

當時由於保護的技術問題,很多出土文物都有不同程度的損壞。比如解放初期,因為技術問題,考古學家損失了很多珍貴的文物。當時有哪些珍貴文物流失?

建國以來,大量古墓被發掘,大部分沒有得到保護。65438年至0955年,著名文學家、歷史學家、政治家郭沫若先生以考察明朝歷史為由,提出了發掘明朝第十三任皇帝朱翊鈞定陵的建議。許多考古學家得知此事後,紛紛表示我國文物發掘保護技術尚不成熟,對發掘感到擔憂。破壞自然?。所以,當時他並不支持發掘定陵,63歲的郭沫若對發掘定陵也是極其堅決的。

吳漢最早提出發掘十三陵。據說他在1934的戰爭中告訴他的考古學家,他要挖掘13明十三陵來研究明史。後來,吳晗的仕途非常順利。20多年後,他升任北京市副市長。1955年,他上書尚風,盡力幫助挖掘永樂皇帝的陵墓。但郭沫若等官員認為,最好去定陵探險。最後郭沫若贏了,於是他們派考古隊去發掘定陵地宮。

發掘之前,國內大部分人都是抱著保護文物的心情,希望保護壹批歷史文物。沒想到,我就踏上了壹條?弄巧成拙?錯誤的路線。當定陵地宮的石門被撞開後,外面的空氣迅速進入地宮,吹走了封存了六百多年的十三陵。盡管考古學家已經發現了無數的金銀珠寶、玉器、青銅器和絲綢,以及女王的鳳冠和金翅冠,但仍然有大約3000件文物和5000多顆珍珠。然而,這些寶藏壹旦出土,就面臨著壹個重要的技術保護問題。

由於當時文物保護技術落後,新出土的明代絲綢織錦損毀嚴重。原來這些絲織品還在地宮的密封空間裏。壹旦脫離這種環境,空氣中的水分、氧氣等化學元素就會侵入,使文物迅速發黴變質,甚至有些文物壹旦遇到空氣粉塵,就會瞬間變成壹灘灰燼。

據說當時出土的3000多件文物中,有明太祖和兩位皇後的貼身衣物,還有數百件羅莎掛毯,約600件,為出土文物之最。但考古學家並不完全掌握絲織的知識,只是用普通的裝裱技術來保護。沒想到,作家沈從文裝裱後,看到這些明朝的衣服都是上下顛倒的。特別是在安裝過程中,工作人員使用了壹種未經專業研究的塑料軟化劑。水分揮發後,這些化學物質就直接從禦服中出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