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窖裏儲存的冰塊像火壹樣灼熱,野生的田禾米也燒焦了壹半。農夫心如湯,子王孫搖之。
這是《水滸傳》中的壹段話,描寫了古代炎夏烈日的景象。
在沒有制冷制熱技術的古代,冬天說冷就好了。有條件的時候多加幾件衣服禦寒是可能的,無條件的舉著火堆或者鍛煉身體也是可以應付過去的。
但是夏天總不能脫了衣服整天泡在水裏吧?
這難不倒聰明的古人。有人想到了壹個令人愉快又涼爽的消暑方法,就是冬天把冰塊存放在地窖裏,夏天拿出來消暑。
這是壹種非常昂貴的享受,古代君主還專程為它制定了壹套收冰、納貢、儲冰、捐冰的制度,以保證祭祀的需要和皇宮、皇室、高官的避暑。
早在先秦時期就有關於蓄冰消暑的記載。比如李周說“淩人持冰”,《詩經》說“鑿冰而奔”。這裏的“領人”就是負責取用冰毒的官員。“鑿冰”描述的是古代人開采冰的情景。
每年冬天,當湖水完全結冰時,“靈仁”就會組織村民開始準備蓄冰。
先選壹塊地挖出地窖,在地窖下面鋪草墊,三九天冰最厚的時候在湖裏切冰塊,然後自下而上堆起來。
堆滿後,蓋上壹層草氈,再蓋上壹層厚厚的黃土,最後用土封住入口,這樣壹個冰庫就完成了。
等到夏天,再打開地窖拿出來用。
唐朝時期,冰塊成為當地向朝廷進貢的物品,每年都有很多地方官員向朝廷進貢。
其中,壹些精通制冰和采冰的農民每年都會提供質量很好的冰塊,久而久之,他們就成了王室的專業用戶,壹直負責為王室提供夏季所需的冰塊。這些人還有壹個特殊的戶籍身份,叫做“冰室”。
明朝時期,冰農每年向朝廷供應2萬多噸冰塊,供皇室大臣使用。
沒想到會自制冰塊。雖然沒有現代制冷技術,但古人也可以自制冰塊。制作冰塊的方法很簡單。只要把壹種叫硝石的物體放入水中,水就能凝結成冰。
“亞硝酸鹽”,又名火焰硝酸鹽、硝酸鉀,是壹種天然礦物,有無色、白色或灰色晶體,有玻璃光澤。現在主要用來做火藥。
這類礦物多出現在低溫墻腳下,顏色似霜,故又稱“墻霜”。溶於水時會吸熱,降低水溫,所以當足夠的硝石溶於水時,能使水迅速結冰。
唐朝末年,人們在生產火藥時大量開采硝石,無意中發現了硝石的妙用。從此,人們可以不受季節限制,在夏天制冰。
人們還用硝石做冷飲,把壹個裝滿水的罐子放在壹個盛滿水的盤子裏,然後不斷地往盤子裏的水裏加入硝石。很快罐子裏的水會凝結成冰塊。這也是冰鎮飲料在唐代風靡壹時的重要原因。中國也成為世界上第壹個制造冰鎮飲料的國家。
那麽問題來了,既然簡單有效的硝石制冰方法是在唐代發現的,為什麽在明清時期還需要在原始的、勞動密集型的地方儲存冰塊呢?
對此,邊肖在查詢了各種信息後,可以給大家簡單分析壹下:
首先,硝石作為壹種礦物,壹般普通人是接觸不到的,所以普通人很難使用。
其次,硝石需要足夠的劑量才能把水凝結成冰。在古代,開采能力本來就低,硝石不能隨便挖。所以看起來硝石更容易造冰,但從開采難度和成本來看,純天然的冰性價比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