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壹個偉大的現代作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魯迅原名周章壽,後改名為周樹人,張壽,蔡羽。魯迅是他參加五四運動後使用的筆名,由於他的影響越來越大,所以人們習慣稱他為魯迅。
魯迅,1881,出生於紹興都昌坊口壹個封建士大夫家庭。7歲開悟,12歲入三潭印月學習。他勤奮,好奇,知識淵博,善於記憶。他喜歡在放學後閱讀野史筆記和民間文學書籍,並對繪畫藝術產生了興趣。從那時起,他奠定了堅實的文化基礎。他不囿於四書五經,而是多方尋找課外讀物,努力掌握歷史文化知識。
紹興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尤其是很多越南和中國先賢的道德文章,對魯迅的思想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和作用。魯迅少年時,祖父因科舉案入獄,父親去世,家財從此壹落千丈。魯迅從壹個封建士大夫家庭的長子變成了壹個破落的孩子。
家庭遭遇壹系列重大變故,使少年魯迅飽嘗冷暖世態炎涼,看清了“世態炎涼”的真面目,認識到了封建社會的腐朽沒落。魯迅的母親魯瑞是壹個農民的女兒,她有著高尚的品格,對魯迅有很大的影響。
1898年春天,魯迅離開家鄉,滿懷人生新希望,考入南京江南水師學堂。次年,不滿學校的“烏煙瘴氣”,改到江南盧氏書院附屬礦冶學堂。他廣泛接觸西方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閱讀《時代》和《進化論》,深受改革思潮和進化論的影響,初步形成了“未來勝於過去,少年勝於老年人”的社會發展觀。
1902年,魯迅以優異成績畢業,被政府派往日本留學。他先進入東京的弘文學院學習日語,然後進入仙臺醫學院學習醫學。深受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浪潮的影響,積極投身反清革命洪流。放學後,我立下了“我以血薦軒轅”的誓言。
1906面對事實,魯迅感受到了國內同胞的軟弱,認識到了改變國民性的重要性。他毅然棄醫從軍,在人生的道路上邁出了決定性的壹步,選擇了文藝,用筆作為自己救國救民的戰鬥武器。
他參與了文學雜誌《新生活》的籌備工作,並撰寫了《人類的歷史》、《科學史的教學》、《文化偏離論》、《摩羅詩論》等重要的早期論文。魯迅認為,中國的嚴重問題在於人,而不在於物;它在於精神,而不在於物質;在於人格,而不在於“人”;“立國”首先要“立人”,而“立人”的關鍵在於人格的覺醒和精神的振奮。
魯迅簡介:
魯迅寫過壹首詩《自嘲》,其中有兩句是“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這是他壹生的真實寫照。魯迅壹生寫了800多萬字的翻譯,他的《吶喊》、《仿徨》、《野草》、《晨花》、《晚拾》等多部作品壹版再版,被譯成英、俄、德、法、日、世界語等多種文字,享譽世界。魯迅全集是他留給中國人民和全世界人民的寶貴精神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