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草堂(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館)位於四川省成都市西門外的浣花河畔。它是中國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居住在成都時的故居。公元759年冬,為了躲避“安史之亂”,杜甫帶著家人從隴右來到蜀地,建了壹間小屋居住,史稱“成都草堂”。杜甫在這裏生活了近四年,至今寫了240多首詩。其中,皇軍收復的黃河兩岸已成為許多地區學生的必修課。草堂故居被譽為中國文學史上的“聖地”。
杜甫離開成都後,草堂不存在了。五代前蜀中的詩人韋莊發現了草堂的遺址,並重建它以保存它。杜甫草堂在宋、元、明、清歷經多次修復,其中規模最大的兩次是明代弘治十三年(1500)和清代嘉慶十六年(1865438)3月,1961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壹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5年5月,杜甫草堂博物館成立;2006年2月,1被國家旅遊局評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2008年5月,被國家文物局評為首批國家壹級博物館。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館是杜甫行蹤最大、保存最好、最有特色、知名度最高的博物館。
草堂完整保留了清代嘉慶重建的格局,總面積近300畝。園林是非常獨特的“混合型”中國古典園林。博物館按功能分為:文物景區(草堂舊址)、園林景區(梅園)、服務區(草堂廟)。草堂舊址中的照壁、正門、大殿、詩史館、柴門、工部祠等排列在壹條中軸線上,兩側有對稱的回廊及其他附屬建築。有流水,有小橋,有竹林,莊嚴肅穆,古樸典雅,幽深幽靜,美麗清澈。工部祠東側是少陵草堂碑亭,象征杜甫草堂,令人遐想,已成為杜甫草堂的標誌性景點和成都著名景觀。
成都杜甫草堂正門匾額上的“草堂”二字,是清朝康熙帝第十七子艾辛喬羅雲裏所寫。詩史館是杜甫草堂紀念祠的中心建築。詩史館中央是雕塑家劉開渠雕刻的杜甫像,館內有歷代名人題寫的對聯和匾額。工部神龕裏有壹幅杜甫的畫像,旁邊是詩人陸遊、黃庭堅,兩人都曾在四川生活過。工部神龕東側是少陵草堂碑亭,象征杜甫草堂。“少陵”原是壹個地名,漢高祖宣帝的陵墓叫“淩渡”。宣帝女王的陵墓被稱為“少陵”,因為它的規模比陵墓小。杜甫曾經在這裏住過很長壹段時間。他在詩中自稱“淩渡爺佬”、“少陵爺客”,故有“杜少陵”之稱。
工部祠後,有壹處65438年至0997年根據杜甫詩歌的描寫和明代的格局在近代恢復重建的“草堂景區”,再現了詩人故居的田園風貌,營造了濃厚的詩意氛圍。杜甫的草堂還有壹面古色古香、別具壹格的“草堂”影壁,紅墻翠竹鑲嵌碎瓷。盆景園內有1999建成的“杜氏書法木刻館”,陳列100余幅杜氏書法木刻作品,選自歷代名人所寫的數千幅杜氏書法原作,用楠木雕刻而成,頗具觀賞性,其詩、書、料、術並稱“四絕”;
2005年重建的萬佛樓矗立在草堂東面的楠木林中,它恢復了歷史文化名城成都的風貌,東有崇禮塔,西有萬佛樓。從欄桿上俯瞰,盡收眼底,是杜甫草堂的又壹標誌性建築和文化旅遊新亮點。位於樊安寺古建築群第三大殿堂“大雅畫廊”內,陳列著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的彩釉壁畫和中國歷代著名詩人雕塑12件,生動展示了杜甫的生平和中國古典詩歌的發展史。館內基本陳列《詩人聖人作品千年》,獲第五屆“全國十大展覽”最佳創意獎。杜甫詩歌的輝煌成就和杜甫思想的深遠影響,通過現代的展示手段和生動的展示語言展現出來。還有“愛情小屋”文學圖片展,展出國家領導人、外國貴賓、國內外名人參觀小屋時留下的圖片、簽名、題詞、禮物等。
小屋
“唐風遺韻”遊客服務中心是集杜甫草堂特色旅遊商品開發、銷售為壹體的大型市場。杜甫草堂詩書畫院毗鄰“唐風遺風”,集書畫展覽、交流、購銷、收藏於壹體。是發展傳統優秀文化和文化產業的高檔平臺。
唐朝遺址展覽館位於草堂東北。2001年底,草堂內發掘出大面積唐代生活遺址和壹批唐代文物,極大地豐富了杜甫草堂的歷史文化內涵,印證了杜甫對當年生活環境和生活場景的描述,澄清了古今草堂選址之爭,增加了杜甫草堂的歷史感,為這片聖地增添了新的光彩,更加令人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