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善本 - 銅陵市銅官山銅礦()

銅陵市銅官山銅礦()

銅官山銅礦位於銅陵市西南2.5公裏處。市內有汽車、火車和長江航運碼頭,可直達全國各地,交通十分便利。

銅官山銅礦由松樹山、老廟集、小潼關、嶗山、寶山、白象山、羅家村、璧山八個礦床組成。其中松樹山、老廟基山、小銅官山、璧山礦床規模較大,已探明銅儲量占區內總儲量的80%。從1950開始,銅官山銅礦先後開采了松樹山、小銅官山、老山、寶山、璧山礦,但老廟基山礦已出露,白象山、羅村礦未開采。

銅官山銅礦是壹座久負盛名的老礦山。經過多年的開采冶煉,特別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開采規模相當宏大。目前年加工礦石654.38+0.35萬噸,年產粗銅6萬噸,相當於全國粗銅產量的654.38+0/8,年產電解銅3萬噸,硫酸20萬噸。是著名的“銅都”,中國六大產銅基地之壹。

銅官山銅礦位於銅官山倒短軸背斜的西北翼。背斜核部由中誌留統墳頭組和上誌留統茅山組組成,兩翼依次為泥盆系吳彤組、石炭系高黎山組、黃龍組和船山組、二疊系棲霞組、孤峰組、龍潭組和大龍組、三疊系銀坑組、龍山組和南嶺湖組。背斜西北翼有壹燕山期復式巖體,出露面積約1.5平方公裏,呈橢圓形,主要巖體為閃長巖。礦床的形成與背斜構造和有利巖層的控礦屏蔽作用有關,尤其與黃龍組、船山組和棲霞組的碳酸鹽巖及石英閃長巖漿的侵入有關。這是壹個典型的接觸交代矽卡巖型銅(鐵)礦床。

銅官山銅(鐵)礦有著悠久的發現和開發利用歷史。據史料記載,南朝(420-581)時,這裏被稱為“銅官山”,有銅冶煉廠。唐朝開元年間(公元713-741),銅官山被稱為“立國山”,並設銅官監管銅礦的開采。詩人李白曾描寫當時煉銅的盛況,說:“火光照耀天地,紅星大亂。”宋代立為“李郭健”,元代立為“梅根杜”,清代立為“童貫杜”。可見,“銅官山”之名與當時的產銅、采銅、煉銅有著密切的關系,也與漢鏡題刻“漢有好銅,出丹陽”十分吻合。

銅官山銅礦開發利用歷史悠久,古采礦坑、廢礦石堆、古冶煉渣遍布礦區,引起了國內外地質、采礦界的高度重視,引起了有識之士的關註,相繼進入該區進行調查、勘測。其中較早的有:同治八年(1869)德國人李希霍芬;清光緒三十壹年(1905),英國礦工麥昆被英國人約翰·凱派去。1915北洋政府農商部采礦技術總(工程師)、張、德索爾格;1965438+2007年2月,丁格蘭(瑞典),農業和商業部礦業顧問;1923國民政府商務部葉、李傑;1930孟憲民工業部地質地質研究所;1931年,工業部地質調查院,孫建初;1932,孟憲民、張庚,原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1933期間,工業部地質調查院,謝,等。對該地區的地質和礦產條件進行了不同程度的調查和研究。其中有詳細工作和資料或著述的作者有:對本區鐵礦的認識、瑞典人丁格蘭關於重視本區銅礦認識的建議、葉和李潔對本區石英閃長巖及其接觸變質鐵礦成因類型的研究、對本區二疊紀的研究、孫堅政治家作的1∶25000地質圖、和張庚作的1∶2由於當時北洋政府和國民黨政府的腐敗,礦產資源的勘探沒有更進壹步。

1938年期間,侵華日軍侵華,銅陵淪陷,浩端某采礦基地落入日本土匪手中,隨意掠奪開采鐵礦資源,開采出來的礦石源源不斷運回日本,經蒲甘鋼鐵所冶煉後發現含銅量高,不符合要求。與此同時,壹些人被派往礦區,包括神山昌壹、楠木石龍、田燕武壹郎、神山永壽、佐藤宏、關元省和夏靜壹郎,開展地質、地球物理和鉆探工作。老廟基山4號鉆孔深部發現含銅鐵礦和含銅黃鐵礦,10號鉆孔發現富銅礦體。根據當時侵華日軍的內部資料,日本人驚喜地驚呼“銅官山復活了”。然後轉向對銅礦資源的掠奪性開采。到1945年侵華日軍戰敗投降時,日本華中礦業公司已先後在老廟基山打了26個鉆孔,工作量達數公裏,掘了65米平巷,運送礦石數千萬噸。侵華日軍投降後,該礦尚有1.400多噸富銅礦石(銅品位在1.7%以上),普通銅礦石465噸,精銅礦石370噸。

在1946期間,Peter Puvis和Frank Foward(華中礦業有限公司調查部)來到該地區調查銅礦,並編寫了《中國安徽省銅官山銅礦調查報告》。

1949年,新中國成立,銅官山銅礦重回人民手中。在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政府的領導下,該區的地質勘探進入了壹個新的歷史階段。同年9-6月65438+6月65438+10月,華東軍委工業部礦產勘查司派張、劉宗岐、趙等赴銅官山等地調查銅礦,制作了1 ∶ 1000礦床地質圖、1∶1000礦區地質圖和65438+。

6月25日,1950,張帶領6名工人來到銅官山,組建了銅官山銅礦勘探隊。同年,尹任組長,配備三臺鉆機,根據前期資料和老廟基山鐵礦下日軍見到的銅礦線索,在老廟基山進行鉆探。8月,鉆探中發現壹個富銅礦體,拉開了銅官山地區銅礦勘查的序幕。至1952 * * * 16鉆孔施工,老廟基山銅金屬儲量計算為6萬噸。

5月9日,1952,地質部成立321隊,郭、滕先後任隊長,開始了該區銅礦資源的進壹步勘探。當時的主要地質技術人員有郭、沈永和、段、李希之、常、朱安清、陳清玄、楊清如、董南亭、、馮仲彥、朱、張善珍、方雲波、馬誌恒。同年7月至9月,在銅官山礦區筆架山礦段進行了溝井勘探,繪制了1∶2500地質圖。5438年6月+10月,在銅官山、寶山地區進行了溝井勘探,繪制了1∶2500地質圖,同時進行了電、磁勘探和鉆探工程。先後完成了1∶2500礦床、1.437平方公裏、1 ∶ 1萬礦區、1.808平方公裏和1∶1萬區域地質填圖、3705平方公裏的地質填圖。我們還完成了8.19平方公裏的短測,13.76平方公裏的詳測,15187.24立方米的探槽,88.6米的淺井,3016米的1: 50隧道示意圖和96米的鉆探。探明銅儲量26萬噸,伴生硫礦儲量654.38+0943萬噸,原鐵礦石儲量202萬噸;白象山、寶山、嶗山、筆架山礦床受疏鉆控制。為滿足礦山建設的迫切需要,郭、郭於1953年底完成了《安徽銅陵銅官山銅礦地質報告》。1954上半年完成收尾工程。同年7月,在郭的指導下,朱等人編寫了補充報告。

1954 10國家礦產儲量委員會決定將兩個報告合並為壹個完整的報告,並對壹些遺留問題進行處理,故《安徽銅陵銅官山銅礦地質勘查報告》由常於1955年5月編寫。本報告和上述中期報告是安徽省第壹份可作為采礦設計依據的詳細勘探成果。開采實踐證明,報告圈定的礦體形態、產狀和質量與開采實際情況基本壹致,受到了采礦部門的好評,為我國銅礦的發展提供了可靠的地質資料。至此,銅官山銅礦勘探告壹段落,321隊轉向江北地區和銅陵獅子山、鳳凰山礦區,繼續開展銅基礦產綜合調查。

銅官山銅礦勘查的主要經驗有:①古地名、古礦坑、古冶煉痕跡、古史料的記載,對提醒後人在該區找銅起到了重要作用;(2)大量地表鐵帽表明深部可能存在大型工業礦體,有待進壹步勘探;③前期勘探階段總結的礦體在平面上呈“壹層壹圈”,在剖面上沿接觸帶和有利層位呈“分支”狀,特別是認識到以吳彤應時砂巖為底板的有利層位和礦體可以離開接觸帶進入圍巖,對指導礦床的正確勘探和盡快做出評價起著決定性作用;物探作為壹種新的找礦方法,在該區做了大量的方法試驗和效果應用,是國內較早開展物探方法試驗的基地之壹,對指導該區尋找隱伏礦體發揮了重要作用;⑤“層控”成礦概念的引入較晚,成為具有中國特色的典型層控矽卡巖礦床的成因,對拓展該區找礦思路也具有指導意義。

1957以來,隨著國家經濟建設的蓬勃發展,對銅礦的需求與日俱增。同年4月,冶金八壹二隊開始在銅官山銅礦區進行普查找礦。到1958 * *鉆探工作量0.91萬米,探槽2萬立方米,探井2064米,地質測繪1: 1萬平方公裏,地質測繪1: 1萬。經安徽省冶金工業廳批準,獲得銅金屬儲量5萬噸,鐵礦石儲量433萬噸,使該區累計銅儲量達到31萬噸。為保證礦山擴大開采,延長礦山開采年限發揮了重要作用。

1959年5月,楊華榮、蔣同誌發現璧山以西羅家村地表有龍潭組、孤峰組,其構造方向也為55 NE,提示有銅礦體與巖體接觸。在此基礎上,1960投入物探,圈定磁異常0.03平方公裏。經鉆探驗證,雖然在與巖體接觸帶未發現工業礦體,但在三個鉆孔的上二疊統大隆組矽卡巖和矽卡巖化灰巖中發現銅工業礦體。

嶗山銅礦,1957年前,地質部321隊打了4個鉆孔;1958期間,冶金八壹二隊按第三勘探類型勘探老山礦床,並計算銅儲量。省儲量委員會提交的安徽省銅陵市銅官山銅礦地質報告認為,老山礦床應屬第四類,大大降低了原儲量水平,勘探程度遠不能滿足礦山開采設計要求。銅陵有色金屬有限公司責成其地質勘探隊(原八壹二隊)補足保證金。4月5日,1963-1963,10,10,補充鉆孔5個,淺井7個,探槽2個,礦井巷道資料由陳文勇、唐新民整理。

在羅家村區,冶金八壹十二隊在1960驗證磁異常時,三個鉆孔在大龍組矽卡巖和矽卡巖化灰巖中發現銅礦體;為查明礦體的延伸和延伸,於1965-1967年4月再次鉆探進行深部找礦,在青龍灰巖與龍潭組砂頁巖之間的破碎帶下方發現含銅矽卡巖。當時正值“文化大革命”,、蔣同誌、周等人編寫並提交了《銅官山礦區羅家村區地質評價報告》。鉆探工作量3400米,完成探槽3條,淺井31口,銅儲量0.51萬噸。這壹新視野礦床的發現對銅陵地區尋找類似礦床具有重要意義。

1980-1984年,銅陵有色金屬公司地質隊在璧山礦床東部進行深部找礦,鉆探工作量4701米。1984年,蔣新民、楊琦編制了《璧山東部深部礦體詳查報告》,獲得銅儲量4800噸。6月65438+7月0985,有色金屬公司審核。

6月1978至6月1990,銅陵有色金屬公司地質隊開始在松樹山-老廟基山礦床深部尋找深部礦體,鉆探工作量9400米。1990年6月,王建新、林景龍、楊琦、楊鳳林編制了《松樹山礦段深部礦體普查評價報告》,獲得銅金屬儲量19000噸,鐵礦儲量84萬噸。

6月1980—6月10—7月1986,銅陵有色金屬公司地質隊在羅家村礦床深部進行找礦工作,鉆探工作量7000米。1986年,周、、編寫了《羅家村礦段深部礦體普查評價報告》,獲得銅5000噸,鐵礦石1300噸。1986 12有色金屬公司審批。

70年代初,銅官山礦區銅儲量不足65438+萬噸,礦山產量只能維持4-5年,礦山告急。1975年5月,省冶金工業廳召開生產、勘探、科研等單位參加的找礦會議,決定加強礦區找礦工作,成立銅官山礦區找礦隊。812隊集中5臺鉆機進行施工,礦石突破率很高,從而打開了老礦區找銅的新局面;1978完成野外鉆探施工,鉆探工作量32800米,63孔。65438-0980,高福新、、柴、尹勝基編寫了《安徽省銅陵市銅官山銅礦床(含松樹山、老廟基山、寶山、白象山)深部找礦評價地質報告》,並計算了儲量。1983省冶金地質勘查公司審查報告並提出修改意見。1984年6月,高福新、、張、肖海濤對上述評估地質報告進行了修改,獲得銅儲量2.42萬噸。

在1957-1986期間,八·壹二地質隊在銅官山這樣的老礦區深部不斷發現新的隱伏礦體,為延長銅官山銅礦的開采做出了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