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善本 - 《山海關記》是如何記載城樓的?

《山海關記》是如何記載城樓的?

魯林大廈位於東洛城的北側。因為城東的雒城相繼被封,怕有什麽不測,所以專門建了壹棟樓來組建軍隊。

與東羅城同時修建的魯林樓是守衛山海關城的防禦性建築。清朝以後逐漸廢棄。後來,後人建造了魯林大樓來紀念它。

魯林大樓坐落在壹個長方形的平臺上。平臺寬25米,高10米。魯林大廈建築面積119.52平方米,建築高度10.22米。它是壹個磚木結構的五脊單檐屋頂。建築的東、北、南各有20個箭窗。戰時弓弩手在指揮,隔著窗戶向敵人射擊,威力無比。

渭源堂是東北角建築,位於山海關城東北角。與靜邊樓互補,位於山海關城東南角,相距甚遠。

據《山海關》記載,“渭源堂建於明初。明初,許武寧想在此建樓,傍南角樓。後來因為徐達沒有回北京,工程就半途而廢了。1565年,校長孫應元在角樓舊址建立威遠堂。

渭源堂戰略防禦地位十分重要,歷代都有不同規模的修繕。清朝以後,長城逐漸失去了在軍事戰略上的地位,威遠殿也逐漸被廢棄,只剩下壹片廢墟。

據《山海關誌》記載,穆盈樓位於東洛城南角東側,與魯林樓同為東樓附樓。後來就廢棄了。

後來,為了紀念這個亭子,建造了穆盈大樓。後來的穆盈樓平臺為四邊形,寬21m,高11m,南北與主線長城相連。

畜牧樓就建在平臺上。建築面積118平方米,建築高度10.5米。單檐瓦頂,兩層磚木結構,樓上有20個箭窗,易守難攻。

靖邊樓又稱東南角樓、東南露臺,位於山海關城東南角,是山海關城內的防禦建築。

據清嘉靖十四版《山海關誌》記載,靖邊樓始建於明初,分別於1587、1611年重修。清嘉慶十年,改建為奎光樓,又稱奎星樓。

後來靖邊樓的人對其進行了改建,基本是仿明式建築。整個建築建在壹個寬闊的平臺上。

靖邊塔主平臺寬43米,高11米,30垛,26孔。城臺內側有壹條9米寬的東西向馬道,與山海關城相通,靠近城墻壹側有142寬2米的磚砌臺階,供行人上下。明初修建時,是為了壹旦戰爭來臨,士兵們能及時進城迎敵。

城臺之上為靖邊樓,為兩層磚木結構,平面為弧形,總面積658.4平方米,高度13.47米,九脊重檐屋頂。大樓的上下兩層由木梯連接。樓上有56個箭窗,有檐有桁架,仿明畫,莊嚴古樸。

為了完成防禦體系,明官員除了山海關關城東、西門,城南、城北的南翼城、北翼城,西門的壹個甕,東門外還有城堡、烽火臺等,還修建了東羅城、西羅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