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善本 - 請列出從古至今不同時代、地區或國家的人口變化。

請列出從古至今不同時代、地區或國家的人口變化。

中國是壹個人口眾多的國家。在漫長的歷史中,人口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總體上是增加的。至於秦漢以前的人口數字,由於數據不足,很難準確。皇甫謐,阿津人,在他的《帝王世紀》壹書中雖然有大禹到戰國時期的人口數字,但很難讓人信服,可能是壹個推測性的數字,因為漢代人對以前的人口數字並不清楚,晉代的人口數字也很難讓人相信。根據戰國時期各國軍隊的數量,範文瀾先生估計當時全國人口約為2000萬。

自秦漢以來,各個朝代都非常重視人口的統計,想盡辦法摸清自己控制的勞動者人數。因為勞動者是基本的社會生產力,能夠創造物質財富,是統治者剝削的主要對象。兵役和徭役的數量與人口數量密切相關。所以秦漢以後的人口記載是相當豐富的。然而,這些數字只是官方數字。實質上,歷代人民為了逃避徭役和賦稅,隱瞞人口數字。比如,雖然我們做了很大的努力,城市裏仍然存在漏報、瞞報人口數字的問題,但是農村特別是山區隱瞞戶口的現象仍然存在,因為人們要報戶口,不符合計劃生育政策的人會受到懲罰,罰款之類的事情經常發生。

由於隱性人口是壹種普遍現象,所以不同朝代的人口數字對比還是可以反映出戶口的增減和人口密度的大小。除了自然升值、死亡和自然災害,歷史時期影響人口增減和地區分布的主要因素是政治動蕩和戰爭。同時,人口遷移也是壹個重要因素。特別是西晉以後,由於北方的戰亂和其自然環境的影響,大量人口南遷,使得北方人口減少,南方人口增加。

第壹,先秦時期

中國第壹次全國人口調查是在秦朝完成的,這些統計資料沒有留下。但在秦死後被劉邦接管。劉邦進鹹陽時,蕭何“集秦丞相聖旨之書”,從而使劉邦成為“知天下事、知戶口數、知強弱、知百姓疾苦之人”。後來劉邦經過屈泥縣(今河北定縣東南)時,問時宇:“屈泥戶口幾何?”建議回答說:“帝初三萬余戶,間兵數始,多死而不見。如今,已有5000戶。”可想而知,當時每個縣的戶數是多少,壹清二楚。

秦朝的戶籍統計制度是以秦國為基礎的。早在秦獻公就實行“統戶”制度,商鞅變法使這壹制度更加嚴格,人口年齡被視為登記戶口的重要因素。“男書年”和“福記”被正式列為戶籍項目。女子年齡登記最晚是在西漢時期,惠帝皇帝曾經頒布法令:“女子超過15歲至30歲不嫁,五算。”

秦朝人口和戰國時期差不多,也就是2000萬人左右。

二、公元2年西漢的戶數是現存最早的全國人口。

這個人口可以在《漢書地理》中找到,記載西漢平二年(公元2年)戶籍人口數,12233062戶,59594978人。與秦朝相比,人口增加了近4000萬。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吸取了西漢初年秦亡的教訓,與民同息,出現了“文景之治”的局面。漢武帝時期,土地大擴張,社會大發展。所以出現了西漢的盛世。總的來說,人口的增加是經濟發展的壹種表現,因為人口的增加必然導致糧食等物資的生產增加。

這壹統計對研究中國古代的人口、地理、歷史、經濟、社會、政治、文化和軍事都有重要意義。

應該說這個統計還是比較準確的。因為在西漢二百多年的統治中,封建國家機器的職能得到正常發揮,人口調查制度開始完善。而且西漢的稅制包括所有三歲以上的男女,其行政高效,所以雖然有壹些疏漏或隱瞞,但仍是歷代現存戶籍數中公認的最準確的數據之壹。這個數字不僅顯示了全國和各縣的人口,還記錄了單個縣的人口。班固開此先河以來,歷代封建王朝普遍遵循,成為我們今天研究歷史人口的重要資料。

從西漢的人口統計來看。當時北方人口比南方多,相當於北方的四分之壹,反映了當時南北經濟發展的大致情況,說明北方經濟發展比南方好。當時邊郡人口稀少,無法與內地相比,與秦朝相同。到了秦朝,為了改變邊境地廣人稀的局面,采取了“移民至實邊”的辦法。

東漢末年的戰爭促使北方人向南方遷徙,說明南方氣候不適合漢人的觀念在西漢已經發生了變化。總之,東漢時期,北方各郡人口普遍減少,但個別情況下有所增加,而南方則普遍增加,有些郡甚至超過數倍。這可能是因為北方人習慣了南方的自然條件,比如氣候變化,導致不斷向南方遷移。

第三,東漢魏晉時期人口稀缺,周邊民族內部遷徙。

與秦、西漢不同的是,東漢限制了當地人口向內地的遷移,但仍表現為邊境地區人煙稀少。雖然規定邊境居民不得向內遷徙,但是遷徙到塞內加爾的遊牧部落越來越多。他們遷徙的原因各不相同,有的是被迫遷入,有的是逐漸滲透,有的是統治者認可的。

魏晉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民族大融合的時期。匈奴、鮮卑、羯、氐、羌等少數民族不僅大量遷徙,而且建立了各自不同的政權,即歷史上的“五湖十六國”時期。可想而知當時人口遷移的盛況。為此,當時的蔣通、等人提出了“遷戎”說,即將內遷的北方民族遷回原籍。

第四,隋唐

隋朝人口在鼎盛時期達到5600-5800萬,也就是經過魏晉四百年的反復,基本恢復到東漢時期的最高數量。在很短的時間內,隋的人口增加了很多,這是由於對戶籍的重視。585年,隋在全國範圍內進行了壹次“大搜查”,根據戶口本核對了自己的年齡和體貌。如果他謊報年齡,騙老騙小以逃避階級服務,壹旦被發現,他的常寶、呂征(李政)和祖正(總經理)都將被調走。到609年,發現了64萬多人。

唐初,隨著隋末的戰亂,人口再次減少,只有2700萬人左右。隨著唐朝經濟的發展,唐朝人口達到8000-9000萬。安史之亂後人口大降,後期降到6000萬左右。

動詞 (verb的縮寫)宋遼金

宋代人口在1億左右,北方占40%,南方占60%。這壹階段人口增加的原因是這壹時期耕地面積大大增加。根據齊霞教授的計算,宋代最高的耕地數量約為7.2億畝。他認為這個數額不僅在前代是空前的,在後來的元明時期也沒有超過這個數額。同時,在江淮之間推廣水稻,尤其是早熟耐旱的職業稻。這兩項措施對人口增長意義重大。

遼人口約400萬。

進士人口高達六千萬。加上當時的南宋、西夏(300萬人)、大理等部落,當時全國約有120萬人。

六、元、明、清

元朝最高人口8500萬。

何炳棣先生估計明朝人口為1368-1953中國人口研究。葛先生認為,到萬歷二十八年(1600),人口將達到197萬。

美國何炳棣先生研究的清朝人口數據,康熙三十九年(654.38+0.700年)654.38+0.5億,乾隆四十四年(654.38+0.779年)2.75億,乾隆五十九年(654.38+0.794年)365.438+0.3億,道光二年(2年)。因為道光30年爆發太平天國起義,14年城鎮的壓迫和反抗中損失了數億人口,所以清朝人口始終沒有恢復到4.3億,這是中國封建社會人口之最。

有學者稱之為“人口剝奪”,但葛熊健先生認為:“應該從人口的相對增長和絕對增長來評價。從相對增長的角度,即增長率和總增長的百分比來看,清朝的人口並不是壹個奇跡。從順治12 (1655)到道光三十年(1850),總人口從119萬增加到4.3億,年均增長6。以宣彤三年為終點,以當年人口4億為基數,年均增長率為4.7 ‰。與前幾期相比,年均增長率和總增長率無論用什麽標準來衡量都低於西漢。西漢二百年間,人口平均增長率約為7 ‰,其中前幾十年達到10‰。東漢初年、唐初和北宋,年平均增長率高於相對增長率。實際人口年增長率在7‰~ 10‰之間。

從人口的凈增長來看,清朝的人口發展確實是壹個奇跡。之所以出現這個奇跡,是因為清朝統治了200多年,基本保持了160多年的和平穩定。另壹個重要原因是康熙51 (1712)實行的“繁殖人口永不賦”政策。在此之前,隱瞞人口是壹個重要的傾向。因為地方官員隱瞞賬目,意味著可以減少繳納的稅款;貪官可以中飽私囊,緩和與地方豪強的關系;清官可以減輕地方負擔,避免上級新的攤派。人們少報戶籍甚至全家逃避登記,就可以少繳稅或者不繳稅。當然,這些都是違法行為,壹旦被法院或老板追查,可能會受到處分,失去官職,甚至喪命。但當這種現象相當普遍的時候,法院也無可奈何。壹旦成為慣例,適當的隱瞞比例就會合理化,至少會被默許,會被作為清官為民請命的事跡加到表揚裏。如果他們突然聲明,那就是別有用心,公私都要吃大虧。民眾的出逃或藏匿戶口,大多是出於無奈,只能不計後果。而且大部分只能被有實力的地主剝削,無非是兩害相權取其輕。真正敢藏很多人的是有實力的地主,地方官也沒辦法。他們的行為實際上得到了政府的默許。既然規定了新生永遠不給新戶口,隱藏的戶口就可以公開,人們就敢再生育了。所以清朝人口大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