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水利工程由余醉分水堤、飛沙堰溢洪道、寶江口取水口三個主體工程,以及百丈堤、人字堤等附屬工程組成。科學地解決了河道自動導流、自動排沙和控制入流問題,消除了洪水,使川西平原成為水旱追隨人的“天府之國”。兩千多年來,它壹直發揮著防洪和灌溉的作用。截止1998年底,都江堰灌溉面積已達40多個縣,灌溉面積66.87萬公頃。
余醉是壹座建在河中央的引水大壩,它將洶湧的岷江分為外河和內河。外河泄洪,內河引水灌溉。飛沙堰起到泄洪排沙和調水的作用。寶瓶口控制進水,因口形似瓶頸,故稱寶瓶口。內陸河通過瓶口流入川西平原的灌溉農田。從雷宇山切下來的那部分山叫“留堆”。
都江堰水利工程充分利用當地西北高、東南低的地理條件,根據河流出口的特殊地形、水脈和水勢,因勢利導,不築壩取水,自流灌溉,做到堤防、引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充分發揮防洪、灌溉、輸水和社會用水的綜合效益。都江堰建成後,成都平原千裏沃土。“水旱來自人,無饑荒,故謂之豐。”四川的經濟文化有了很大的發展。它最大的壹點是,堰已經修建了兩千多年,而且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都江堰的建立是以不破壞自然資源,充分利用自然資源為人類服務為前提,化害為利,使人、地、水高度協調統壹。
都江堰工程今天依然存在,而且還在運作。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灌溉面積的擴大,從1936開始,渠首逐步采用混凝土砂漿卵石技術進行修復加固,並增加了壹些水利設施。古堰的工程布局和“深淘灘、低堰”、“因勢利導、因時制宜”、“遇灣偷工減料、遇權抽心”等治水方略沒有變,都江堰水利也沒有變。水利專家仔細觀看了整個工程的設計後,對其高度的科學水平驚嘆不已。比如飛沙堰的設計,就是很好的運用了旋流理論。這種堰平時可以引水灌溉,洪水時可以排入外河,還具有排出砂石的功能,有時可以將非常大的石塊滾出堰外。當時沒有水泥,這麽大的工程就地取材,用竹籠裏的鵝卵石做堰,節約了成本,效果顯著。
都江堰風景優美,名勝古跡眾多,也是理想的旅遊勝地。都江堰地區有二王廟、伏龍觀、安瀾鎖橋等名勝古跡。
二王廟坐落在岷江右岸的山坡上,在都江堰的前面。原為蜀王紀念館,後因齊建武(公元494-498年)祭祀李冰父子而改名為“崇德殿”。宋代(公元960 ~ 1279)以後,李冰父子相繼被皇帝加冕為王,所以後來人們稱之為“二王廟”。寺內正殿供奉李冰父子雕像,並有治水名言和詩人題詞。
伏龍觀位於李堆公園。傳說李冰治水時降龍於此。現存大殿三座,前殿有東漢(公元25-220年)李冰石雕像。還有東漢堰石像遺跡鼎,唐代賢與公主出家青城山時的情景。
安瀾鎖橋又稱“安瀾橋”、“情侶橋”。它建於宋朝以前。位於都江堰魚嘴之上,被譽為“中國五大古橋”,是都江堰最具特色的景觀。索橋由木排和石墩支撐,用粗大的竹纜懸河,以木板鋪成橋面,兩邊用竹纜圍起,全長約500米。明朝後期(17世紀)毀於戰亂。現在的橋是鋼索混凝土樁。
都江堰不僅是世界聞名的中國古代水利工程,也是著名的風景名勝區。1982年,都江堰作為四川青城山-都江堰風景名勝區的重要組成部分,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壹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2007年5月8日,成都青城山-都江堰旅遊景區被國家旅遊局正式批準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
根據《聯合國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第壹條第二款對文化遺產的定義:“建築:從歷史、藝術或科學角度看,在建築風格、分布均勻或與環境景物相結合等方面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單個或相連的建築群體”。都江堰水利工程歷史悠久,規模龐大,布局合理,運行科學,與環境結合和諧,具有突出的歷史和科學普遍價值。都江堰在2000年聯合國世界遺產委員會第24屆會議上被確定為世界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