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龔銘對撰寫、宋建陽書局印刷的《南史(宋)》詳節的增補、修訂和註釋,共四卷。這本書是十七史的詳節之壹,是作者讀史時查對的節本。
2.徐衡《東海年表》(清代),手稿。壹本書東海公許薛倩是清初著名的歷史學家。這部編年史是徐七世的孫子寫的,但沒有印刷出版。這是研究徐生平的珍貴學術資料。
3.《歷代茶馬戲譜》(明代)由許編撰,刻於明代萬歷年間。奏折涵蓋了明中葉以來茶法和馬政的方方面面。它是研究明代茶馬貿易的第壹手資料,對研究明代中後期的經濟、政治、文化和軍事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4.《全國朝代的典故》(清)甄輯,手稿本。兩卷。這本書記錄了清朝的法規制度。1932被北大歷史系著名教授鄧之誠購買,後被圖書館收藏。
5.《貂史》(明)為張世澤所撰,刻於明萬歷。貂指太監。全書共分五集,資料豐富,體例完備,是研究古代政治史和宦官史的重要資料。
6.《西湖故事(清代)》古今遺物,莫浪子系列,清康熙初年十色套印。是壹部以杭州西湖風景為背景的短篇小說集,文字生動通俗,尤其是書的開頭,有西湖全圖壹幅,西湖美景十幅,多為唐宋元明著名畫家的原作或仿制品,彩色套印,精美可觀。南大的古代地方誌收集工作很早就開始了。1923,金達與美國農業部有合作項目,研究中國農業史。到1929,金達已經建立了文、理、農三個學院的體系。當時擔任農學院農業圖書研究部主任的農業史專家萬先生獲得美國農業部壹級贊助,開始收集地方誌。由於早期農書研究部由農學院和圖書館管理,這項工作也得到了當時的圖書管理員劉國鈞先生的積極支持,隨後國學研究所也加入了這項工作。他們派人到處廣泛收購古玩書店,很快就形成了專門收藏的金達圖書館。
抗戰爆發後,金大倉促內遷,大部分圖書無法運到四川。館長與晉大國學研究所代理所長李先生商議後,秘密將館藏地方誌全部運到徽州藏匿,再將善本從屯溪運到江西婺源。承擔這壹重任的幾名職工飽受顛沛流離之苦,九死壹生,終於保住了這壹寶貴的文化遺產。抗戰勝利後,地方誌也被運回南京。1952年院系調整時,金達圖書館和文化研究所的地方誌全部並入南京大學圖書館。此後,南大圖書館館長李·先生下大力氣尋找和整理手抄,藏書不斷豐富。館藏地方誌4300多種,4萬多冊。南京大學圖書館歷來重視地方文獻的收集。在其前身中央大學圖書館和金陵大學圖書館期間,他們下大力氣搜尋古代地方誌,並很快形成了專門的館藏。南大圖書館秉承CUHK和金大的優良傳統,不遺余力地收集新修訂的地方誌、文史資料、臺聯黨史和文史的革命史料。新修訂的地方誌以全新的觀點和方法記述歷史和現狀,是壹部全面、系統、權威的中國國家地理信息寶庫。黨史文史資料和革命史料是地方CPPCC和黨史辦按照“三親”(親歷、親歷、親聞)原則編纂的地方史料,從不同角度記錄了中國近代史的政治、軍事、外交、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彌補了現有史料的不足,提供了浩如煙海的微觀史料。臺灣省同鄉會文獻與臺灣省文史、中國大陸文史壹起,成為中國近現代歷史文化研究的新資源。
南京大學圖書館現當代地方文獻約3萬冊,覆蓋全國各級行政區1900多個。近萬冊文史資料進行了數字化處理,收集了8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20多種語言的期刊,特別是物理學、生物學、地學、數學、東方學等方面的期刊。1949之前有豐富的中文社科書刊收藏。南大圖書館還是教育部建設的全國高校地理學(地質學、地理學、氣象學、天文學、環境學)教材中心和文科文獻中心。經過多年努力,進壹步拓展了收藏內容,增強了收藏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