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如果壹個人早上聽到正確的方式,他可能會在晚上死而無憾。(萊格)
15.師父道:“沈!我的路有壹條(線)貫穿其中。”...曾先生說:“我們的主人的方式很簡單:忠誠,考慮。”(韋利)
關於“道”字,兩人都翻譯為道(道、路、法等。).雅各在它的正前方加了壹個形容詞,正確的方式就成了“正確的方式”的意思,而李瑋用壹個大寫的方式表示這不是壹般的真理,而是具體的方式。兩個人的認識有差異。在《我道壹以貫之》中,雅各布把“道”翻譯成了主義(教義、原則、理論)。可見,“道”字在不同的情況下可以有不同的含義,不同的理解,不同的翻譯。“忠恕”這個詞也是壹樣的。威利把“忠誠”理解為“忠誠”,把“原諒”理解為“關心”和“為他人考慮”,相對簡單。雅各布說得更詳細,他把“忠誠”解釋為對我們本性的忠實。把“寬恕”翻譯成他們對他人的仁慈行為是很麻煩的。可以取長補短,把這兩段翻譯如下:
8.如果壹個人早上知道正確的生活方式(或如何生活),他可能會在晚上無怨無悔地死去。
15."沈,妳知道我的原理是怎樣簡化的嗎?"...曾老師說:“我們老師的原則可以簡化為忠恕。”
第八節說:“妳若早晨聽道,晚上就死了。”道是什麽?早上看到,晚上死了也不後悔?前面說的是做人之道,養氣,平地。雖然不能說錯,但總覺得沒有回答到重點。明白了做人或治國之道,為什麽能死?答案有點牽強更合理的說法是生死之道。因為生與死是壹枚硬幣的兩面。知道生老病死的自然規律,知道怎麽生怎麽死。妳任何時候都要好好活著,為我盡心盡力,所以死了也沒關系,不用擔心。這就是未知的生命,如何知道死亡?如果妳知道生活,為什麽要死?第十五節說:“我道壹以貫之。”在這裏可能是“壹言以蔽之”的意思。忠誠容易翻譯,寬恕卻很難。壹個“中心”和壹個“心臟”。中國象形文字的美也要盡量傳達,所以在這裏翻譯成忠恕。兩個字形似,同頭同尾,寬大就是寬大待人的意思。這個翻譯可能更好。
第15章第24節對“寬恕”的解釋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威利的翻譯是: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類似於子貢在第五章第十二節裏說的:“我不要別人強加於我,我要強加於別人。”意思幾乎相同,雅各布的翻譯是:
我不希望別人對我做的事,我也不希望別人對我做。這兩句是“不想”,都是從反面來說的。從積極的方面來說,就像第六章第三十節:“仁者欲立而為人,欲成也。”雅各布的翻譯是:
壹個有完美美德的人,尋求建立自己也尋求建立別人;他尋求擴大自己,也尋求擴大別人。也就是說,壹個道德完善的仁者,要立足於世界,也要幫助他人立足於世界;我們應該發展自己,幫助別人發展。這和聖經上說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有什麽區別?聖經的話影響很大,影響到了十六世紀的宗教戰爭,也就是舊教和新教的戰爭。老基督徒希望新教徒改變信仰,否則就是異教徒,會被活活燒死,甚至被屠殺。今天,壹些國家信奉“自由、民主和人權”,因此其他國家不得不效仿。如果他們不同意,甚至開戰,造成無辜傷亡。這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和“要立業,就能成事”不同,因為“立業”和“成事”是幫助人們立業,建設國家,而不是發動戰爭,毀滅國家;是發展國家,不是毀滅國家。這更不同於“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因為那就相當於說,“如果妳不想自己的國家被毀滅,妳就不會毀滅其他國家。”可見,孔子的“仁”與西方的“人權”有同有異。《論語》翻譯:君子比喻義,小人比喻有德無德。再往前,就成了君子和小人的問題了。子曰:“君子義,小人利。”(《論語·立人四》)也就是說,君子與小人、聖人與惡人的區別,主要是君子為義,小人為利。君子要問自己該不該做壹件事,小人只看是否對自己有利。西方人如何理解「義」和「利」?讓我們來看看威利的翻譯:壹個紳士花同樣多的精力去發現什麽是正確的,就像地下室的人花同樣多的精力去發現什麽是值得的。威利認為,上層階級煞費苦心地找出什麽是對的,而下層階級煞費苦心地找出什麽是有利可圖的。把“義”理解為“對”,“利”理解為“有利可圖”就好。但是中文的“義”和“利”是對稱的,有節奏的,所以在英文翻譯中看不到美。可以考慮以下翻譯:
有教養的人關心什麽是適當的和合適的,而沒有教養的人關心利益。
新譯本說“君子”和“小人”是沒有教養的人,可能會減少對劣等人的輕視。按照古訓“義人也要有義”,把“義”翻譯成proper andfit,把“利”翻譯成profit,恰好是由前者的頭尾組成,也可以說是文字遊戲。關於“義利”的矛盾,《論語》第四章第五節說:“富而貴,是人之所欲;不按其道得之,則無處。”這種說法把“利”具體化為“富貴”,卻把“義”抽象為“道”,說做官發財是人人所願;但如果官商勾結,不走正道,即使發了財,也是不可取的,是犯罪。這種說法幾乎預見到了今天的腐敗。現在看看雅各布是如何翻譯的:
財富和榮譽是人們所渴望的。如果不能以適當的方式獲得,就不應該持有。
財富和地位是人們所渴望的。如果是以不正當的方式取得的,就應該放棄。財富是人們想要的,古今中外都壹樣。松源《塞爾令》中說:“有錢就叫小哥,沒錢就沒感情。”(有錢,妳叫dearbrothers窮,妳被別人看不起。)美國把賺錢當做最重要的事情。名氣和地位也是如此。但《論語》第四章說:“不患無處,則患之。我不知道我知道什麽,但我想知道。”也就是說:不怕不出名,就怕自己能力不夠;不怕不出名,有事實就出名。翻譯成英語:
更關心妳的使命,而不是妳的職位。
不要害怕不為人知,而是害怕不值得被人知道。實事求是,勝任有余,才是財富之“道”。說“人不知道,但不在乎”是消極的;“探求可知”是積極的。論語翻譯:既美又好。在《論語》第三章中,有兩節是關於詩歌和音樂的。第二十節說:“關雎喜而不淫,悲而不傷。”《關雎》是《詩經》中第壹首關於婚禮的音樂歌曲。是壹部關於青年男女相識、交友、最終走到壹起的三部曲。表現了男女相愛的喜悅,但沒有放蕩的行為。是情與禮的問題——即使“合意”,也只是“輾轉反側”,睡不著,不傷心。
第25節也說:“兒子叫邵,是‘又美又好’。它叫“武”,“它完美,但它不完美。“韶是虞舜即位之樂,禮讓天下開禮樂治國之先河。所以孔子說韶月美哉,妙哉。”“好”是“禮”的意思,“美”是“樂”的意思,即內容優秀,形式優美,這是孔子對文藝的最高評價。《武》是壹首歌頌戰勝的樂曲。《詩經》載有對吳的頌詞,後三句為:“承吳,勝陰抑劉,有所建樹。”意思是:文王被打敗滅商的吳王繼位,功成身退,意氣風發。《詩經》的英譯本如下:
後,他的陛下平息殷的暴虐之火。
他的名氣越來越大。
孔子對吳的評價是:音樂很美,但內容不太好。內容不夠好,因為武王是靠武力征服世界的,不像虞舜是禮讓登基的。孔子“重文輕武”、“重善輕美”的思想對後世影響很大。而西方“重武輕文”、“重真輕善”的思想,對後世影響很大。現在,我們來看看威利是如何翻譯孔子的這兩句話的:20。魚鷹隊!快樂沒有達到放蕩的程度;悲傷沒有達到自殘的程度。
25.大師談到繼承舞蹈是完美的美,同時也是完美的善;而是戰爭舞蹈是完美的美,而不是完美的善。
李瑋說:關雎的歡樂沒有達到放蕩的地步,悲傷也沒有達到自殘的地步。他補充說:虞舜繼位的舞曲是完美的,而武王的戰舞音樂是完美的,但不是完美的。但以今天的眼光來看,西方文藝已經發展到自由放蕩的地步,中國當代文藝也在向西方看齊;西方重視真理的科學文明走在了中國的前面,但是不重視德性的經濟文化卻帶來了全球金融危機。所以中西文化還是要取長補短,孔子的評論是結合當下的現實的。翻譯可以考慮如下:20。追求告訴我們,請和悲傷不要去過度。25.大師說就職音樂非常美妙。很好,軍舞很美,但不是很好。第20節翻譯成不悲不喜走向極端,回避了自由是否過度的問題,至今仍可適用。第25節將魏使用的名詞改為形容詞,避免將歌舞等同於“圓滿”。孔子評論詩歌用的是“善”和“美”,而西方詩人說的不是“善”,而是“真”和“美”——正如濟慈所說,“美就是真。”這就是中國和西方的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