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出土古籍高清百科
1960年4月,在江蘇南京西善橋公山北麓的壹座南朝貴族墓中,發掘出壹組大型鑲嵌磚印壁畫。整幅畫由648塊長方形青磚拼接而成,分為左右兩塊,對稱分布在主室南北兩面墻上,每塊長244厘米,高88厘米。畫中有八個人* * *,他們的名字都刻在側面。從外到內,南墻是嵇康、阮籍、和,北墻是向秀、(淩)、阮鹹和容奇。人物被同根二枝的樹隔開,有十株。其中除了春秋時期著名的隱士之外的七人,就是古代所謂的“竹林七賢”。因此這幅畫後來被命名為《竹林七賢與(和)光輝時期》。這幅磚畫是我國現存最早的竹林七賢圖,也是最為精美的磚畫之壹,被譽為南京博物館之寶。《竹林七賢與輝煌時期》磚畫南墻、北墻1、竹林“無竹”?畫中竹林七賢席地而坐,或縱情飲酒,或彈琴吟詩,無不顯示出文人的風流風範。這也與《世說新語》中記載的“竹林下常聚七人,其樂融融”等史實相符。然而令人驚訝的是,在這幅磚畫以及後續墓葬中出土的其他以“七賢與盛世”為主題的磚畫中,並沒有發現竹子。畫的不是柳樹就是闊葉樹。就連唐代畫家孫偉以竹林七賢為題材的《高》都沒見到竹子。這個謎團引起了學術界的廣泛關註。1983年,宋先生發表了《竹林七賢磚畫隨筆》,認為有無竹並不重要:我認為有無竹林七賢並不重要。高(地方)博士對這組磚畫進行了系統的研究(參考文獻1)。她認為許慎《說文解字》中把“竹”解釋為“冬草”。古籍中可見漢代的“竹林”二字。《漢書》五十七卷載有“觀眾賞樹,竹林賞榛榛”和“玉杯滿露,竹林歸清明”的記載。在這個時期,“竹林”的含義是由“冬草”組成的森林。“竹林七賢”的說法,更早見於《三國誌·王參傳》裴松之註:魏《春秋》說康住河內山陽縣,同伴未見其樂。與阮籍、河內、河南項修、子賢、郎邪、裴淩翔,遊於竹林之中,被譽為七賢。“陶淵明集裏也提到“* * *是遊竹林,世號是竹林七賢”。可見西晉所表達的“竹林”只是壹種林,並無深意。據學者考證,在七賢居住和生活的山陽縣(今焦作市)太行山南麓,種植了大面積的經濟竹林。《史記》、《貨殖列傳》中也有“渭川千畝竹”的記載。“竹林”可能是這個地區的另壹個名字。東晉時,隨著學者們的廣泛關註和推崇,“竹林”開始泛指“七賢”。如《文心雕龍》說“竹林不塵,名羨名貶”。二、“竹林”意象的演變早年陳先生提出“先有七賢,後有竹林”的說法,認為“竹林”壹詞源於西晉後期,是佛教隱居天竺的別稱,“* * *作竹林遊”是東晉壹好事者杜撰。但在尋找佛教譯著中,從東漢到西晉,釋迦牟尼講經的地方大多被翻譯成了“竹園”。南北朝“竹林七賢”流傳後,佛經翻譯成“竹林”的比例大大增加,以後佛經翻譯以“竹林”為主。由此判斷,這裏的竹林應該與佛教無關。竹林七賢的名氣播出後,竹林七賢和竹林七賢之間的聯系越來越緊密,甚至相互指涉。《夏錄》曾說,“七賢竹林今淮州修武縣。初欲避世,則名之。”“竹林七賢”的稱號流傳至今。明代仇英的《竹林七賢》中,就是聖賢在竹林中飲酒作詩的場景。“竹林七賢”(明代仇英)這壹時期,“竹”的形象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到了南北朝,出現了以謝朓為代表的“詠竹”詩。從此,竹子逐漸脫離了早期順妃和婦憂的形象,成為驕奢淫逸、剛正不阿的象征,代表了中國文人忠厚高尚的君子品格,成為“花中四君子”之壹。藍竹圖(鄭板橋,清代部分)3。《林下書生》有意思的是,《世說新語》中還有壹段記載,提出了“林下書生”的說法:林下書生各有帥才,其書浩浩蕩蕩,慷慨大方。康子韶,清遠雅正。陶子健挖高素。虛榮又野心勃勃的冼子湛,憧憬著哥哥的財富,留下的東西很多。秀子純真而有愛心,讓舒有了壹股清流。訾榮灣子,有大成功之風,無秀苗。只有孩子是無知的。所有這些哲學家都只期待王冠。邵和簡也看到了當代的重要性。不難發現,這裏的“林下智者”和“竹林七賢”所指的對象完全相同:阮籍、嵇康、單濤、阮賢、向秀、王戎、劉玲。也就是說,當時世人還把“竹林七賢”稱為“林下聖賢”。東晉《答劉遺民》中也提到了“林下”這壹意象:壹旦實現了出逃之誌,就標記了更俗的美,就獨立了,就快樂了。每壹句話的匯集,都不遠處是林中飄逸的誦經聲,高而悠哉,清而未完,厚而自保。劉(美國大都會美術館藏《白蓮教圖冊》部分)的遺民,把“林下雅唱”聯系起來,其內涵不僅僅是林下雅,其“追求隱逸、更俗、獨立、逍遙之美”正符合竹林七賢的氣質,與《世說新語》頗為相似。在唐代石元康的《昭論書》中,解釋為“林玉引閑之雅高者,晉代有嵇康、阮籍、阮鹹、、王戎、湘繡、劉玲。它位於隱蔽的群山和竹林中。不要侍奉王子,要高貴。這叫公劉。”很明顯,森林的意義相當於竹林。“林下”與“竹林”重合的寓意,成為文人常用的意象之壹。比如鮑照《園中中秋》詩中的後四句說:“唱時不知調,與誰會樂。《林下》與《竹林》內在氣質相同或相似是顯而易見的文說,關於《竹林七賢與容奇時期》磚畫為什麽沒有竹子的爭論,實質上是在梳理“竹林七賢”與“竹林”的關系。無論是將竹林作為當時地名的別名,還是稱之為“林下智者”,我們都可以發現,“竹林七賢”的內在特征和內涵並沒有因此而改變,其關註的重點並不是“竹”,而是“教大於性”的文人氣質。是七賢給了“竹”新的靈魂,而不是本末倒置。參考文獻:1,王可欣:何以無竹無八賢——七賢與容奇時期磚畫管窺,中國美術,2012。2.汪涵:《南朝林中竹林下七賢畫像磚為什麽沒有竹子》,圖像史,2017,02。3.陸紅平:論“竹林七賢”稱號的動態生成過程,《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04。(作者單位:浩然文史鄭達松陽國學會)本文為文史科普自媒體浩然文史原創作品,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別註明外,均來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作者刪除。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