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音音階,漢族的古音律。即按照五度的順序,從宮陰到余音,依次為:宮-上-角-正-玉;如果按音高順序排列,分別是:1,2,3,5,6,宮,商,焦,鄭(zhǐ),於。“和、司、乙、遲、公”是唐代使用的。
五聲音階,古代文獻中通常稱為“五聲音階”、“五聲音階”。中國傳統樂理往往從聲音、節奏、聲音等不同角度揭示現代的“音階”概念。
《靈謝舒客》中宮、商、角、征、羽五音配五臟:脾應在宮中,聲散緩;肺宜商,其聲宜清;肝要回應角度,聲音長;心有所施,聲有所亮;腎應羽,其音重而細,乃五臟之正確讀音。
五音特征
我國傳統的五聲音階是沒有半音(二度)音程的,詳細稱為“無半音五聲音階”或“全音五聲音階”。
在歐洲人到達美洲之前,類似的音階也廣泛流行於亞洲、非洲、太平洋中部的壹些島嶼、匈牙利和蘇格蘭的民間音樂以及美洲土著部落。它的音程組織是每個八度有三個全音,分為兩個弦(宮上角)和壹個弦(箏語),兩個音段之間用□音隔開。音階中的每個音都可以作為主音來建立調式,可以形成五種不同的五聲音階調式。
在五聲音階的基礎上,可以在□音的每個音程中插入不同的附加音(分音),形成以五個音為正音的七音音階。偏旁包括:換宮,換簽,清角,清羽。有三種不同的方式插入附加音,形成三種不同的音階(見宮調)。附加音的音高經常可以變換,變換的音高有時會把□的音程分成兩個音程,每個音程約四分之三個音。
百度百科-五聲音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