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24個關於孝道的故事,討論今天真正的孝道。
胡蓉Xi安愛知中學
內容分析
古語有雲,“孝為先”,可見“孝”在中國文化中的地位。“孝”是儒家倫理的核心。雖然是古代封建帝王社交禮儀的重要組成部分,但“二十四孝”最初的目的也是為了維護禮教。但是,孝道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之壹,仍然值得我們學習、繼承和發揚。雖然有很多過時、落後甚至不合理的地方,但孝的精神仍然可以借鑒。
活動目標
1.了解了二十四孝的故事,就明白了“孝”。
2.可以吸收傳統文化的精華,批判繼承傳統孝道。
活動步驟
第壹,準備階段
1.收集數據。收集二十四孝的故事
2.把班級分成12組,每組承擔講兩個故事的人物。
3.小組作業,兩個人講故事,兩個人評論故事。
二、課堂演示(presentation class)
活動主題:講故事,議孝道。
1.主持人開場白(壹男壹女)
2.小組輪流展示和評論。
3.各抒己見:我認為真正的“孝”是...
總結
三、布置作業:每人寫壹篇感悟。
教學反思:在這次活動示範課上,學生們在閱讀前做了充分的準備,在課堂上表現出自信和大度。通過講故事,我們可以了解“二十四孝”的故事,明白儒家倫理的核心是“孝”。因為之前看過魯迅的雜文《二十四孝圖》,同學們對傳統孝道中不合理的地方也有所了解。他們在分析故事時,可以結合《論語》《弟子規》中的相關內容,理性看待封建傳統中提倡的“孝”,實踐現實生活,提出當代踐行的正確方式。壹節課有生動的故事,很有收獲。
附讀書會交流結果:
我看到了《二十四孝》
19班,2018班?高西京
看了《二十四孝圖》的故事,我對這些故事有兩個看法。
首先是有些故事值得借鑒。比如,故事講的是壹個孩子在媽媽生病的時候悉心照顧媽媽,親自為媽媽嘗湯。我認為我們可以這樣做,這是壹種合理的孝道。
當然,這些故事裏有很多封建社會的孝道,看完讓我忍無可忍。比如《睡冰為鯉》裏的王翔,其實是為了孝敬父母,拿自己的生命開玩笑。這是非常明顯的無知。郭巨的《埋葬的兒子》中也有郭巨。為了孝敬母親,他居然想到了安葬兒子,讓人看了非常害怕。
但是,這些都是古代子女對父母的孝心,有些是很不可取的,有些是值得學習的。所以我們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在道德法律平等的基礎上孝敬父母,這不是古代的愚昧或盲從。只有盡到正確的孝道,壹個家庭才能幸福!
我看到了《二十四孝》
郭家頤,19班,2018班
魯迅先生曾在《朝花夕拾》中批判《二十四孝》,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虛偽和殘酷。我同意這壹點。《二十四孝》中有很多違背人性和封建迷信的東西,比如“葬子報母”、“哭筍”、“孝動天”。尤其是“葬子為母”,讓人深感封建社會的孝道無情、不人道,同時也反映了古代對“孝”的無知認識。“孝”本應是人類的美德,卻成了封建統治者的工具,違背了它美好的本質,這不得不說是中國歷史的悲哀。但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才是我們應該堅持的“孝”的美德。《二十四孝圖》的歷史局限性使其違背了今天的道德,但也有值得學習的地方,如“棄官尋母”,這是壹種不離不棄、堅持尋母的美德精神。總之,摒棄虛偽,吸取有價值的東西,把“孝”建立在今天的道德和法律的基礎上。
我看到了《二十四孝》
19班,2018班?薛怡和
《二十四孝圖》中有壹些值得我們弘揚和繼承的內容,但也有壹些糟粕。值得繼承的是愛父母、關心父母、發自內心為父母服務的精神。二十四史幾乎都有這種精神,這種精神具有永恒的價值,這也是二十四孝的核心和精髓。在讀《二十四孝》的過程中,我們要以同情之心去理解古人。他們不是想讓後人通過這些故事壹個壹個去做,而是通過這些故事告訴世人“孝”這個字。
“孝”源於原始社會,又隨著封建社會而強化,所以必然有其歷史局限性,其中包含愚孝、盲目迷信思想,甚至背離人性。比如躺在冰面上乞食鯉魚,吃蚊子,在墓前哭泣等等。,這些都不值得提倡。雖然木雕表現了壹顆赤誠的心,但在今天看來卻很可笑。
我們當今社會提倡的孝道是文明理性的。因此,我們不應該不加分析地吸收《二十四孝》中的所有內容。父母與子女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應該倡導“孝”的觀點,繼承和發揚孝文化的精髓。
我看到了二十四幅孝圖
19班,2018班?高銘暄
當我看完《二十四孝圖》的時候,我對其中提到的很多觀點都不太認同,尤其是那兩個埋葬孩子侍奉母親和用血餵蚊子的故事。
埋子為母的故事,處處反映著封建禮教的虛偽。郭巨實際上埋葬了自己的兒子,為的是侍奉他的母親。要不是金子,他的兒子早就死在地下了。父母壹定要拋棄子女養老嗎?雖然我不太贊同古代的棄舊傳統,但這也是人類社會發展所必需的。對於壹個沒有年輕人的社會來說,這是多麽可怕的事情。我不認同這種愚孝。
更離奇的是蚊子滿身是血的故事。晉代吳孟家窮,沒有蚊帳。蚊子叮咬使他的父親無法安睡。每到夏天的晚上,吳夢總是光著身子坐在父親的床前,讓蚊子咬他,而不是趕走他,怕蚊子離開他去咬父親。這個故事遠遠超出了我的想象。古人雖然沒有電蚊拍這種先進的工具,但是風扇應該是壹直有的。連蚊子都不想殺,卻希望蚊子咬自己?太荒謬了!這分明是為孝而孝,為寫書而上演。只是封建統治者發明的禁錮人們思想的枷鎖。
這本書表達孝道沒有錯,但它選擇的故事有些誇張,所以我們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棄其誤導,學習其精神,發揚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歷史積澱。
我看到了二十四幅孝圖
19班,2018班?朝京哲
這幾天看了二十四孝的圖片,在網上查了壹些資料。這些故事確實是孝道,但都是愚孝。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故事是《郭巨埋孩子》,講的是近代有壹個叫郭巨的人。他把家產壹分為二,自己照顧母親。他看著妻子生下兒子,心想:兒子可以投胎,但死後不能孝順母親,所以。看完這個故事,我深有感觸。我覺得這不是愚孝,而是人性的自然表現。父母對我們的好,是我們的心、肝、肺換不來的。如果我們埋葬我們的兒子,我們必須相信這是郭巨的無奈之舉,我們心裏壹定很難過。我們的兒子是我們的親骨肉!這是多麽虔誠的孝心啊!只是他知道人死後是不能復活的。他媽媽老了,他和她在壹起的日子不長,但是和兒子在壹起的時間還長!所以,這讓我想起了我在課文《行走》中學到的東西。走在小路上時,作者背著母親,生怕她摔倒,仿佛他的背就是整個世界!在生活中,雖然我們不能像郭巨那樣埋葬孩子,侍奉母親,但我們至少可以從小事做起,孝敬父母!
我看了《二十四孝》。
吳·
魯迅先生對《晨花夕拾》中的幾個二十四孝故事進行了嚴厲的批判,揭露了其害人思想的實質。從看到這個評價的那壹刻起我就想看這二十四孝了。
看完之後很容易得出結論,這是從中國古代的封建思想中誕生的。《二十四孝》裏有些故事是值得贊美的,因為他們真的贊美了孝道,但有些故事真的讓人無法理解。
我給大家講幾個讓我印象深刻的故事吧。
首先,郭巨埋葬了他的兒子。我相信大多數人看到這個故事都會覺得很可笑,郭巨的想法就更讓人無法理解了。我無法理解,對母親的孝順,就意味著殺死自己的兒子。孝順自然是對自己的母親好,但卻能下決心殺死自己的兒子,由此可見古代封建思想對人的毒害。
最重要的尊老思想根植於古人心中,埋藏很深,所以晚輩是沒有地位的壹代。敬老本來是壹個優良傳統,但是經過這樣的誇張,就顯得不人道了。
第二,老賴招待親戚。最後的故事我看不懂,但老萊子讓我覺得好笑又可笑。壹個老人為了讓父母開心而裝成嬰兒,真是可笑。
從老萊子這個人物身上,我也看到了古代壹群被封建思想毒害的人。真正的孝順應該是幫父母做實質性的幫助,或者精神上的支持,而不是妖魔化自己讓別人發笑。
這樣的書曾經是壹代人的啟蒙讀物,從小就被意識形態的限制迫害,真的很可悲。
孝順應該是發自內心的關心父母,從行動上感謝父母,照顧好自己讓父母不擔心,但是愚蠢的孝順讓這種優秀品質變得不合理。
二十四孝,在我眼裏就是壹個封建社會的縮影。它向我展示了中國社會的黑暗,它是悲傷的產物。中國的古典文化有很多弊端,就像《二十四孝》壹樣,就像其他很多書壹樣,我們借鑒但不能信任。
我看到了《二十四孝》
——孝順要適度,不能過度。
李佳悅18班。
《二十四孝》是壹個開導和教育人們孝敬長輩的故事,但裏面的故事並不都是好的。其中,孝要適度的問題有多種表現。
例如,郭巨埋葬了她的孩子,為她的母親服務。這種行為,相信很多人都覺得很可笑。想伺候母親沒有錯,但是他這麽做的時候卻忘記了另壹種愛,父母的愛。這個故事為了誇大孝道和郭巨愚孝,完全無視父母之愛,令人費解。
再比如賣身埋父。我要父母下葬,這是愛父親的表現,他卻為了這點“孝心”毀了自己的前途。埋葬父親的方式有很多種,不管是掙錢還是籌錢,但他選擇了最極端的方式來詮釋這種可笑的“孝”。
我覺得我們的孝順應該是像“拋下親人”壹樣時刻想著父母的孝順;應該是從“嘗湯嘗藥”這樣的小事開始對父母的孝順;在生活中幫父母當“洗器”應該才是孝道。
孝順是中國的優良傳統美德,但我們不能太過分,弄得很難吃。
父母的想法
我看到了二十四幅孝圖
19類?王是的母親
《二十四孝圖》原名《二十四孝詩選》,為元代郭所編。講述了二十四個孝子孝敬父母的故事,從古代的虞舜到北宋的黃庭堅,二十四個都是這二十四個孝子故事的主角。
之前看這二十四個關於孝道的故事的時候,看完之後的第壹感覺就是覺得很震撼,認為他們做的這些行為是常人很難做到的。
但是看了魯迅的《二十四孝》,我對它們的理解也發生了變化。()我不再認為那些行為是真正的孝順,它們只是表面的。比如《葬子奉母》中,蔡順為了照顧母親,決定殺死自己的兒子。我覺得很諷刺。弄個奶奶會看著妳為了自己殺了自己的孫子嗎?所以蔡順做這個決定的時候,並沒有真正站在母親的立場上思考,所以我們要學習的孝道,不要像蔡順那樣盲目。
我看到了二十四幅孝圖
19班劉婧媽媽
《二十四孝詩》全稱《二十四孝詩選》,是元代郭所編。二十四個孝子從不同角度、不同環境、不同經歷講述孝道的故事集。是中國古代宣揚儒家思想和孝道的通俗讀物。我覺得它所倡導的是壹種值得學習的孝道精神,但它的行為和封建落後思想是應該被“拋棄”其中的,“葬子為母”讓我相當震驚和憤慨。郭巨的父親去世後,他將財產壹分為二,分給了他的兩個弟弟,並帶著他的母親進行贍養。他對母親很孝順,但後來家裏漸漸窮了,妻子又生了個男孩,於是他決定把孩子和妻子埋在壹起。他們的理由是,母親死後不能復活,但孩子可以再生。他們最終執行了這個計劃...
首先,我認為郭巨對母親的孝順非常值得人們欣賞和學習。其次,他能放棄金錢和利益,用壹顆感恩的心對待自己的母親,這和他的兩個弟弟相比,令人欽佩。
但我完全不能理解的是,他們埋葬孩子的原因。我認為生命是神聖的,神聖的,值得每個人珍惜。壹切都不能淩駕於生命之上,同時也不應該被當作交換物質,這是對生命的玷汙和不尊重。郭巨顯然沒有理解生命的真正意義,更不用說尊重它了。這既愚蠢又可悲...
其次,我認為郭巨作為壹個孩子的父親,沒有任何責任。壹個父親應該做的是關心、呵護、愛護、保護自己的孩子。這是最基本的原則,妳不應該為自己的任何責任找借口逃避。壹個母親只有放棄孩子才能繼續活下去嗎?我不這麽認為。這只是郭巨對他們責任的逃避和借口,這是不正確的。
從壹段內容中,我們會發現很多與當今社會不符的思想和觀念。可見古代宣傳的壹些故事並不完全正確。我們要用正確的觀念去理解和評價這些歷史故事,這樣才能更好的學習,那就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二十四孝圖
19類?張金魂的媽媽
之前我壹直覺得二十四孝裏面的人都很孝順。不過,看了魯迅先生在《花在晨》裏的描述,我會再親眼看壹遍。才發現原來是壹群窮人被封建孝道欺騙的故事。
比如老賴娛樂裏的老賴子。壹位七十多歲的老人穿著花花綠綠的衣服假裝摔倒,而博的父母則笑了。這有必要嗎?這不是孝順的問題,而是人性的泯滅!
郭巨葬在郭巨。他只能用愚蠢來形容。他的母親,她為什麽把他帶大?是為了讓他和他的“妻子”成長起來,過上更好的生活。但是他呢?其實為了“孝順”,我得把自己的孩子埋了。他不僅沒有想到父母的意願,也沒有盡到作為父母的責任。只是他壹直順從封建孝道,被騙到無可救藥的地步。
在我看來,古代壹些所謂的“孝”不過是封建統治者不顧後果維護統治的殘酷工具罷了!不值得學習。
我看過《黃翔·文·Xi》中的二十四幅孝圖。
年級20班2018?趙俊哲
黃翔小時候,雖然母親早逝,但他從小就知道如何孝敬父親。冬天的晚上,天氣很冷,黃翔拿著書的手立刻涼了下來。他想:爸爸晚上睡覺壹定很冷,於是放下書,走進爸爸的房間,把被褥鋪好,鉆進被窩,用自己的體溫溫暖被窩,然後讓爸爸睡覺。
黃翔用自己的行動表達了對父母的感謝,告訴我們孝順父母應該從身邊的小事做起。現在生活條件好多了,有暖氣,有空調,有電熱毯。我們不再需要像黃翔那樣為父母溫暖被褥,但我們可以做很多。比如面對父母的批評,少撅嘴多包容,少抱怨多自省。能不能在父母下班回家後給他們送壹杯熱水,周末多和他們聊天交流,幫他們做家務?
其實孝順父母不需要做很多驚天動地的大事,只要時刻把父母放在心上,關心他們,尊重他們,把感恩之心落實到小事上就可以了。
好心的母親手中的線,為她任性的孩子做衣服。出發前,縫了壹針,怕兒子回來晚了衣服破損。但是有多少愛能讓這寸草不生,能付出太陽的光芒?. "父母不僅給了我們生命,還給了我們很多無微不至的關懷,讓我們做壹個感恩的人。
我看到二十四孝的圖——給親戚刻木頭
20班?王振波
看完這篇文章後,我深有感觸,想到丁嵐因思念父母而被雕刻成雕像,每天不停地供奉,滋味並不好受。壹方面,丁嵐的事跡感動了我,另壹方面,這也是我自己對自己的譴責。現在21世紀,我們都把父母給予的愛視為理所當然,揮霍了就會很難受,會讓父母的心青壹塊紫壹塊。俗話說: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不待。這個故事難道不是真理嗎?丁以為是死去的父母做了這些驚天動地的事情,而我們卻在父母愛的港灣裏,不懂得珍惜。所以,不要等到感受到了這句話,才知道如何回應父母的愛。那時候,已經太晚了。只有從現在開始,我們才能珍惜父母為我們所做的壹切,並做出回應,才不會讓他們感到寒冷。也許丁嵐與妻子離婚是錯誤和不合理的,但這完全是出於他的孝心。沒有他對父母驚天動地的愛,我們怎麽能解釋他對妻子的做法?
我不覺得《二十四孝》裏的奶媽懶。
20班?高池州
我婆婆講的是唐代崔山南家已經是奶奶的媳婦的故事。她用奶水把已經是曾祖母的婆婆養大,孝心從未懈怠。
這是壹個四世同堂的大家庭。作為崔山楠的奶奶,崔是這個家裏的長輩。
但她還是像孝子和孫子壹樣對待婆婆。她的孝順不僅讓婆婆和孫子長壽,也為兒孫孝敬老人樹立了榜樣。她的後代即使是富貴,也對她和其他長輩非常孝順,這就是以身作則的好結果。所以後人有詩:“孝生孝子,逆生逆。”不信,但看屋檐前的雨,壹點壹滴。"
俗話說“壹代人給另壹代人看”,在孝道上以身作則很重要。長輩的孝順是晚輩的榜樣。
孝道是中華民族豐富文化積澱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古代儒家的倫理著作《孝經》寫道:“夫孝,天之經也,地之意也。”孟子向梁闡述治國之策時,也提到要“嚴守教序,施之以孝”“孝”也是儒家倫理的核心,是中國社會幾千年來維系家庭關系的道德準則,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另壹方面,我們應該繼承和宣傳“孝”,使中華民族能夠發揚其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民族文化。
我看了二十四孝的圖——郭巨葬子
王卓欣,大三20班2018
郭巨埋葬兒子的故事很簡單:郭巨原本很富裕。父親去世後,他把財產分成兩份,分給了兩個弟弟。他壹個人照顧母親,對母親極其孝順。後來家裏漸漸窮了,他老婆生了個男孩。郭巨擔心撫養這個孩子會不可避免地影響他母親的贍養。他和妻子商量:“兒子可以再生壹個,母親死後不能復活。還不如把他兒子埋了,省點糧食養活他媽。”當他們正在挖壹個洞時,他們突然看到地下兩英尺處有壹個金壇,上面寫道:“郭巨是天賜之物,官員不應接受,人民不應接受。”夫妻得金,回家孝敬母親,同時生兒育女。
這個故事之所以入選《二十四孝圖》,是因為郭巨為了贍養母親,準備將兒子下葬。後來,幸運的是,在地下兩英尺處挖到了壹個黃金祭壇,否則郭巨的兒子將難逃壹死。我認為郭巨關於埋葬孩子的文章帶有非常濃厚的迷信色彩,非常荒謬愚蠢。我覺得每個人都有必要孝順父母,心中永遠有孝心,但是為了贍養母親而殺死自己的兒子是絕對不能接受的。兒子不就是命嗎?出身貧寒,可以多考慮壹下。就算妳讓妳的兩個弟弟照顧妳的母親,兒子是妳自己的,但不代表妳兒子的生死大權也掌握在妳自己手裏。雖然郭巨有孝心,但殺死他的兒子是違背天理的。這是壹種愚孝。這種為了孝順而對別人的無辜傷害,同樣不值得敬佩和效仿。
那麽我們應該如何孝敬父母呢?我覺得我們現在沒有能力在物質生活上供養父母,所以不要坐在沙發上談我們對父母的承諾。我們必須在生活上幫助父母,做壹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這才是現階段我們對父母真正的孝順。
二十四孝的《雕木為家》
賈,大三20班2018
相傳,丁嵐是東漢河內人,年輕時父母雙亡。丁嵐認為她無法養活她的父母,想念他們養育自己的辛苦,所以她雕刻木頭制作肖像,使事情看起來像生活。壹切都和木像商量。壹日三餐給爸媽端上來後,我就自己吃。出門前壹定要告訴妳,回家壹定要和妳見面,絕不懈怠。隨著時間的推移,丁嵐的妻子不再尊重這座木制雕像。我居然用針辱罵刺木雕像的手指,我老婆居然看到血從手指間流了出來。當丁嵐回來時,木制雕像的眼睛竟然流出了眼淚。丁嵐發現真相後與妻子離婚了。
想到丁嵐因思念父母而被雕刻成雕像,每天不停地供奉,那滋味並不好受。壹方面是丁嵐的孝心感動了我,另壹方面也是我自己對自己的譴責。如今,我們都把父母給予的愛視為理所當然,揮霍無度,這讓父母的心青壹塊紫壹塊。誰曾想過,世界上沒有絕對的事情,得到父母的愛對我們來說是壹種幸福?但是,當我們不在乎他們的愛時,失去了愛,我們會覺得很難受。俗話說: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不待。這個故事難道不是真理嗎?丁以為是死去的父母做了這些驚天動地的事情,而我們卻在父母愛的港灣裏,不懂得珍惜。所以,不要等到感受到了這句話,才知道如何回應父母的愛。那時候,已經太晚了。只有從現在開始,我們才能珍惜父母為我們所做的壹切,並做出回應,才不會讓他們感到寒冷。
為了父母給我們的愛,讓我們努力做壹個孝子吧!
我看了《二十四孝圖》
年級20班2018?荀
看了《二十四孝圖》,被故事中人物的孝心深深打動。漢文帝作為壹個皇帝,日常事務很多,卻親自為母親嘗藥。舜被他的親戚多次謀殺,但他仍然尊敬他們。閔子愷被繼母虐待,但她仍然為繼母辯護。平日裏我們不是被父母虐待,而是被父母“伺候”,我們也應該用同樣的方式回報父母。但二十四孝圖畢竟是古代的理解,有很多具體做法已經不符合現在的理解了。比如郭巨為了孝敬父母,把二二埋了,但是方式太殘忍,不可取。對於二十四孝,要批判地學習,學習其中的優秀精神。孝順父母,對於我們來說,應該從小事做起,不壹定體現在大事上。所以,我們要從生活的點點滴滴孝敬父母。
我看二十四孝圖——孝感動天
任,大三20班2018
舜,傳說中的古代皇帝,是五帝之壹。姚,鐘華,虞舜。根據傳說,舜的父親、繼母和同父異母的兄弟多次試圖殺死他:當他被要求修理谷倉屋頂時,他們從谷倉下面放火燒屋頂。舜發現後,立即帶著兩頂帽子跳下,逃之夭夭;當舜被允許挖壹口井時,他的兩個弟弟嘔吐了,填滿了井,挖了壹條隧道逃走了。這件事之後,順並沒有因此而吃醋,依舊對父親畢恭畢敬,對弟弟和藹可親。他的孝心感動了天帝。舜耕種大山,大象為他耕地,鳥兒為他割草。帝堯聽說舜很孝順,有處理政事的能力。他把兩個女兒嫁給他。經過多年的觀察和考驗,他決定選擇舜作為自己的接班人。舜即位後,去見父,仍恭恭敬敬,欲為諸侯。這個故事清楚地表明了子女對父母的孝心。
對父母的孝順不是無知或者盲從,而是體現在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順的家人多次想到他會死,但他沒有懷恨在心,反而孝順父母。我感受到了他的寬容和慷慨。所以,我們要學順,在普通的瑣事上幫助父母,每天說壹句關愛父母的話,這就是孝順。
二十四孝圖——棄官尋母
馬瑞雅,大三20班2018
《二十四孝圖》中,我最喜歡棄官尋母的故事。講的是宋朝有個叫朱壽昌的人,也是有名的孝子。他的生母是劉,他的第壹任妻子嫉妒她有了孩子,把她趕出了朱家尖。從此母子分離,五十年未見。五十年來,他壹直想念他的母親。每到壹個做官的地方,他都在尋找老人的蹤跡。但是人太多了,很難找到人。當宋神宗掌權的時候,他已經沒有心情做官了,所以他決定辭官去找他的母親。臨走時,他把自己的決定通知了家人,並發誓說:“這輩子我再也不回家了,直到找到媽媽!””這壹次,他重點在秦(今陜西)找他的母親。後來歷經千辛萬苦,終於在通州(今陜西省大荔縣)找到了母親。那時,劉已經七十多歲了。
孝順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自古以來,“孝”就是壹個人立於天下最基本的道德規範,而孝是做人的根本。孟問孝,子曰:“無違。”於。兒子告訴他:“孫萌問我孝道,我沒有違背。”樊遲說:“什麽事?”子曰:“生而為人,以禮待人;死了就禮葬,禮祭。”孔子非常重視孝道,要求人們無論活著還是死了都要孝順父母。孝順不應該違反禮儀規則,否則就不是真正的孝順。可見,孝不是含糊不清、隨隨便便的,而是按禮儀辦事才是真正的“孝”!在生活中,我們應該在尊重和支持父母的基礎上,繼承和發揚這種傳統美德。“孝”是家庭的壹種感恩回饋,對父母應盡的義務。“孝”不只是壹個名詞,而是壹個動詞,不只是口頭上的話,而是反映在生活中的點點滴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