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賢令》是東漢末年軍事家、文學家曹經營的壹篇雜文。
文章第壹段根據中興創立的歷史經驗總結了人才的重要性。只要妳提出要求,就不難找到。當前,求賢若渴尤為必要。
第二段引用了孔子的判斷和齊桓公關於管仲的史實,談到了他的求賢標準——沒有能力是不夠誠實賢惠的。
第三段提出求賢目標在下層,重點在人才。文中史實與典故並用,使求賢標準得到了生動的表達,突出了“任人唯賢,唯才是舉”
這篇文章,寫得跌宕起伏,情感飽滿,文筆如遊龍四濺。語言簡潔,凝練,有說服力。
擴展數據寫入背景:
東漢是壹個士子意氣風發的時代。受西漢武帝以來獨尊儒術的影響,儒家思想在政府的政策培育下有了很大發展。在當時,能夠掌握經典的學者不僅在政治上和學術上享有優越的地位,在社會上也享有很高的贊譽。所以,讀書人也有很高的自尊心,對自我德行的要求也很高。
西漢滅亡後,光武終於在戰後復興了漢朝。光武對亂世中保持剛正不阿的人給予特別的褒獎,並無不當,但卻造成了壹種為了在人間享名而刻意隱逸,或者說是憑借“善德”達到引人註目、樹立異名的目的。
於是,選舉、群呼等選拔政治人才的制度,就轉化成了“道德競爭”的工具。道德是必須的,但它是壹種發自內心的修養,是在日常生活中得到證實的。
雖然它可以評價和比較壹個人修養的高低,但它並不適合競爭,因為道德修養的目的畢竟是為了端正人們的行為和社會風氣,而不是為了和別人爭奪官位或名望。不過,這種道德競賽也確實成了當時的風氣。
再加上東漢末年政治腐敗,宦官與外戚互相偷取把柄,讓士子們更加憤怒,國子監“清議”應運而生。司馬光曾說:“三代以來,東漢的風俗最美。”這話沒錯,但僅限於個人道德;也就是說,當時學者的關註、評論和判斷,大多是基於私德,而沒有考慮實際的辦事能力。
所以風俗雖美,但書生之風虛浮,空談道德,卻無所作為,缺乏實事求是的精神;結果,世界分崩離析,整個世界飽受流離失所之苦。到曹操崛起的時候,大部分文人已經告別了道德。
他的態度呈現出兩極分化的發展:壹是由清談變為“清談”,超脫現實,亂世依然瀟灑從容,走向清朗空靈之路;另壹方面,蔑視是對空話和道德的無用浪費,而反應是對真相的指責,只是強調如何有力地操縱實際政治,卻明確宣布道德破產。
這兩條路線的發展在魏晉時期成為歷史主流。赤壁之戰後,劉備占領荊州及附近郡縣。孫權的實力也越來越強;三國鼎立局面基本形成。
曹操實現統壹天下的理想阻力很大。於是,建安十五年(210),他懷著迫切的心情寫下了這份求賢令,希望更多的“聖賢君子”和他壹起“* * *治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