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在1986公布第二批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時,正式提出了保護歷史街區的概念:“作為歷史文化名城,不僅要看城市的歷史和保存下來的文物古跡,還要看它現在的格局和風貌是否保留了歷史特色,是否有壹定的代表城市傳統風貌的街區。”這主要是針對當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中的不足和舊城改造新高潮而提出的。
筆者認為,目前我國歷史文化名城保護體系存在幾個方面的問題。壹是歷史文化名城的概念及其保護內容不明確。歷史文化名城的概念是“文物特別豐富,具有重大歷史價值和革命意義的城市”。這壹標準的明顯弊端是,強調了對個體傳統遺產的保護,忽視了對城市整體文化環境的保護;二是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範圍沒有明確界定,造成保護規劃的實施、管理和經費保障等諸多不便;第三,保護與發展的矛盾沒有解決。由於歷史文化街區的現狀與現代生活的要求相差甚遠,面對大規模舊城改造的沖擊,名城保護難度加大。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很多名城無法整體保存,往往只能成為“名城”招牌,很多歷史文化街區被“建設性消失”,歷史風貌遭到嚴重破壞。
因此,要進壹步完善歷史文化街區保護專項規劃,建立健全歷史文化街區保護管理長效機制,將歷史文化街區保護發展規劃納入市(縣)新的發展戰略,構建政府主導、專家參與、公眾支持、社會協同的歷史文化街區保護體系。
歷史文化街區是寶貴的不可再生資源,其承載的歷史信息和人文情懷是不可重建的。應努力完善其基礎設施,保持其可持續發展的社會功能和經濟文化活力,在不破壞歷史建築外立面的前提下提升其內部設施,結合市(縣)環境整治工程,促進歷史文化街區周邊環境的優化,加強公共服務,使歷史文化街區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
要挖掘歷史文化價值和地方特色,推進歷史文化名城建設,統壹利用那些不可復制的珍貴歷史資源開放博物館、展覽館、紀念館,增進廣大市民對家鄉歷史的了解。
同時,歷史文化街區內的歷史建築大多具有審美價值,應將這些歷史文化街區融入城市開發建設中,以提升城市的品位和價值,實現文物保護與經濟發展的有機統壹、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有機統壹;大力開發歷史文化街區旅遊資源,打造歷史文化街區旅遊品牌;依托歷史文化街區,大力發展各地“民族風情遊”、“古建築遊”等旅遊項目,作為我國“民族旅遊”、“生態旅遊”的重要補充,進壹步繁榮各地旅遊市場。
此外,要培養專業修繕施工隊伍,建立健全市(縣)文化街區專業修繕施工隊伍。歷史文化街區內建築物的維護和修繕,必須由具有文物部門認可的專業資質的施工單位進行。歷史文化街區保護的規劃、設計和施工監理也應當由具有專業能力和相關資質的單位進行。
北京第壹古城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規劃實施評價。
規劃方案完成後,是否按步驟推進?當老城區被保護起來後,老百姓有沒有重新找到生活的氛圍?記者昨日從市規劃委獲悉,老城區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規劃實施評估工作將陸續開展,首批將在仙峪口、大柵欄、什剎海、南鑼鼓巷4個街區進行試點。在老城歷史文化街區開展保護規劃實施評估在國內尚屬首次。
據市規劃委相關負責人介紹,自2002年本市批復北京老城區25個歷史文化保護區保護規劃以來,北京壹直在編制和完善歷史街區保護規劃,這些規劃成為老城區歷史文化街區保護和發展的基本依據和行動指南。
之所以選擇仙峪口、大柵欄、什剎海、南鑼鼓巷作為試點,是因為這四個保護街區沿中軸線對稱分布,均勻分布在東、西城。而且按照老城區的劃分,什剎海、南鑼鼓巷在內城,仙峪口、大柵欄在外城。
“我們讓原四個區塊的規劃者深入到其他區塊,交互查看這些規劃的落地情況,找出問題並找出原因,判斷規劃在實施和維護中是否需要修改或加強。同時,探索了規劃評價的方法和標準,為今後歷史文化街區的綜合評價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相關負責人解釋道。
據了解,本市33個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方案將陸續進行“評審”,評審專家將根據街區內的新情況,以每年約10的速度做出新的導則和評審數據。
據了解,評估內容包括是否設立了專門的保護管理機構,是否設立了專項資金,是否有社會資本參與其中,核心保護區、建設控制區、環境協調區是否全部劃定。同時,評價內容要求還提出了“政府和社會的監督機制如何”、“街巷的完整肌理是否得到了保留”等問題,包括街區和胡同的居民收入是否因此發生了變化,街區的民俗活動是否得到了延續。
“我們做南鑼鼓巷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規劃的時候,不敢想雨荷的蓋板能不能打開,現在已經打開了,保護規劃要根據新的情況進行調整;當初做什剎海保護規劃的時候,沒有想到設計觀光三輪車的集散地。這些實際情況會促進保護規劃的進壹步完善。”相關負責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