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想想美學的實用性。
讀完《美學原理》,第壹次正式涉獵美學基礎理論。現在讀李澤厚美學四講,感覺復習了原理,提高了認識。這對我很重要。
如果妳什麽都不說,美學就什麽都不是。其實它是存在的,它存在於萬物之中。只是我們常常忽略了,似乎是壹種比較滿足的感覺。喜歡喝茶品茶。飲酒品酒。吃蔬菜和品嘗美食是壹樣的。
之前,我真的沒必要去理解這個美學原理。只要我們欣賞和品味文學作品和生活,我們就能感受到它們所帶來的美,不管是什麽原理。現在我有壹個需求。
因為我想學著做點什麽。看別人做事容易,自己動手難。好不容易學會了壹點皮毛,想提高做好就更難了。畫畫,寫字,寫文章都壹樣。
我學了美學和壹些原理。至少妳可以從慢慢欣賞好的作品中得到壹些啟示。改變和打開壹些思維模式。給文藝作品多壹個創作思路,不是全部,至少壹個。
我想通過寫讀後感來再次回顧壹下這些美學原理。加深印象。
美學第壹講
什麽是審美?作者曾將其定義為以審美體驗為中心研究美和藝術的學科。現在文章也強調了各個學科的多元化和開放的美學。所有的章節都給出了很多哲學上的答案。還有專門的哲學美學和馬克思主義美學。盡管馬克思有壹套系統的美學和藝術理論,但所有這些都可以按照他的觀點和理論來闡述或引申為對美學的認識。
看完之後我會直接從簡單方便的角度把美學當成哲學的壹個分支。
文章中也提到了哲學。不然為什麽美學家都是哲學家?西方美學史也是主要哲學家的理論嗎?所以要多思考哲學問題,如果能深入哲學就更好了。但是我覺得我可能沒辦法蹲在那個無聊的巨坑裏。
二、談美
作者喜歡從美女的字面意思——羊很美,羊很美來引入美女的概念,作為解釋的依據。美壹般被認為是審美對象,其實沒那麽簡單。所以書中把美概括為:第壹,審美對象。(美是主觀意識、情感和客觀對象的統壹)二是審美本質。(美是壹個物體的客觀的、自然的本質)三、美的本質是美的根源。美是人類實踐的產物。是自然的人化,所以是客觀的,社會的。有自然美、科學美、社會美、藝術美。筆者論述第三點。
我覺得至少要記得從真善美中尋找美。
第三課是美感
什麽是美感?書上說這個問題屬於心理問題。美只對心靈開放,很多西方美學家把美等同於美感。我們也希望發現美的本質。美的根源。
狹義的美是審美對象(通過感知、理解、想象、情感)所產生的具體感受(審美愉悅)。美和審美都是審美的對象。所以很多西方美學家把美等同於美感。也許人覺得美,就是美。在美感基礎上形成的廣義審美意識。作者強調審美活動中的主體意識。
通過主體性建立新的感性。也就是建立情感本體論的哲學問題。它解釋了人性——人類特有的文化心理結構,即心理本體論。分為三大區域。認知場,倫理場,情感困惑場。人性多變復雜。往往有特定歷史的痕跡——即特定社會、民族、時代、階段的特征。
筆者得出結論,美感的總指向是:內在自然的人化。這是壹個心理過程。包括兩個方面:1,感官的人性化。2.情欲的人性化。
美感是審美愉悅。我們如何獲得這種需求和享受?通過對人的感知、理解、想象、情感的審美,展現出賞心悅目、賞心悅目、精神愉悅三種形式的審美能力。才能達到更高的審美境界。
看完之後,我覺得這是壹個難點,但是問題還是挺重要的。它通過我們的美感,進而獲得心理上的滿足、愉悅和享受。然後,我們應該回顧我們的內心,創造美。並且永遠記住在文藝創作中永遠追求美或者更高層次的美。
第四,談藝術
藝術是各種藝術作品的總稱,藝術作品是指人類創造的具體作品。幻想世界。從古代器物建築的起源來看,它不是純粹的審美(審美不是刻意的功利),而是有其宗教、倫理、政治和社會功利的實用目的、價值和意義,這就是功利。總的來說,沒有純粹的藝術和藝術品。或多或少彌漫在這個世界的情緒、悲傷或喜悅。如果變成了純粹的藝術品,那就變成了完美的裝飾,趨於沒落。
藝術的演變升華過程分為三個階段:壹是形式層,原始積累。原始積累就是審美。是對秩序和規律(節奏,秩序,節奏)的把握。獲得最初的美好。藝術形式層指的是載體,它與時代和社會的方方面面密切相關。二是形象層和藝術積累。形象是壹種具體的表達。是基礎和依據。藝術積累是壹種形式。第三是意義層和生活積累。意,沒有清晰的意識,只是壹種模糊的情感氛圍在流動。主客合壹的無限境界,可意會不可言傳。生活積累是藝術,它積累了生活的力量和時代的激情。藝術的三個層次和積累往往是相互重疊、相互滲透的。我隱約覺得可以對應審美的三種形態。
藝術讓人在幻想世界中通過想象得到滿足。凍結時間,充實生活,拓展生活,延長生命,實現自我。
作者還附上了兩篇關於實踐美學的短文。
《美學四講》中所描述的這些最基本的美學理論,並沒有被多次強調。更何況是美學人給我們總結的稿子,做了發言。
附讀《華夏美學》
看完《美的歷程》,跟著書梳理了中國文藝的發展,也知道了李澤厚和他的寫作特點。
在朋友的強烈推薦下,我又買了壹本《中國美學》看了起來。現在我也喜歡自己買書。壹方面,妳可以隨意在書上做標記和下劃線;再壹個,以後可以隨時看;另外,妳可以收集它。只是那些書可能大部分都是盜版的,沒有收藏價值。
這個時候看這本書正合適。我剛看完《莊子》。在這本書裏。莊子這麽重要。它貫穿全書。
其實這本書又是壹次美麗的旅程。只是換個角度的美麗旅程。是意識形態的角度。而不是不同時期的美的形式。也與各個時期的美的過程在時間上不謀而合。
隨著思想意識流的變化,美也在變化。在美的形成過程中,思想和意識的溪流在變化,從而影響美的方向,直到形成我們現在的審美觀念。
從儒家到莊子,道家、屈原、禪宗和現代個人趣味的美學思想在中國文化中是繼承和交織的。妳有我,我有妳。儒家思想貫穿始終,成為中國美學最重要的特征。自始至終,這壹特征深深地打上了中國作為壹個民族的審美烙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