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就是這樣壹個人,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把全部精力投入到考古盜墓探索中,熱衷於挖掘先人墓,尤其是歷代帝王墓。
郭沫若堪稱考古學家,把郭對古墓的發掘看作是對考古事業的壹種追求,也不是沒有可能。但結合當時的實際情況,這種考古行為給國家帶來了不可估量的損失。
1956年,郭沫若等人第壹次向國家建議發掘明萬歷皇帝墓。墓立的時候,很多考古學家反對。然而,由於他們的軟弱言辭和郭的堅持,國家最終同意挖掘該墓。
起初,郭沫若等人想挖掘明十三陵中的長陵,這是永樂皇帝朱迪的陵墓。但由於長陵的挖掘難度較大,郭沫若不得已選擇定陵作為次佳的練兵之地,幸運的朱迪逃過了這壹劫。
1956年5月,發掘正式開始。起初,挖掘非常順利。考古學家成功地找到了墳墓的入口。進入墓室後,整個墓室金碧輝煌,各種珍寶應有盡有。但由於這些文物有近300年的歷史,各種字畫帛書在墓入空氣後瞬間腐敗。
由於當時技術不足,很多文物還沒來得及保護就被破壞了。而且文物保護極其混亂。皇帝和兩位皇後的三口頂級楠木棺材被當垃圾扔掉了。真的很讓人心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