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幼兒園小班公開課的教案與反思
活動目標:1。學習兒歌《洗手》,學習正確的洗手方法。
2.了解不洗手的危害,養成勤洗手的好習慣。
3.願意大膽嘗試,與同行分享經驗。
4.培養孩子敏銳的觀察能力。
5.探索和發現生活中的多樣性和特點。
活動準備:
(1)教學掛圖《洗手》;
(2)壹條臟毛巾。
活動流程:
首先,幫助臟的小毛巾
1.展示臟毛巾,老師給哭鬧配音。
毛巾怎麽了?
孩子們可以自由猜測。
2.孩子們洗手前在我身上蹭來蹭去,把我弄臟了。
提問:
(1)毛巾為什麽在哭?
(2)如何讓小毛巾不哭?
(3)洗不幹凈手會怎麽樣?(讓孩子知道不洗手或洗手不幹凈的危害,養成勤洗手的習慣)
二、正確的洗手方法
1.討論洗手的方法。
怎麽把小手洗幹凈?
2.用教學掛圖朗讀兒歌《洗手》,讓孩子欣賞。
3.孩子們壹邊學童謠,壹邊練習洗手。
3.我應該什麽時候洗手
1.我應該什麽時候洗手?飯前、便後以及手臟的時候都要洗手。
2.我怎麽知道我的手是不是幹凈的?(看、聞、摸等感官方式)
活動反映:
活動把培養孩子勤洗手的好習慣和日常生活結合起來。開始把臟毛巾的話題討論到活動主題中,讓孩子知道為什麽要洗手,鼓勵他們自己介紹洗手的方法,提高他們參與活動的積極性。采用通俗易懂的兒歌,具象的形象示範,激情的語言,以及徒手操的準備,之前進行了個別的糾正和輔導,使得實際練習有條不紊的進行。讓孩子真正去觀察和感知如何洗手的真實過程,所有的孩子都學會了正確的洗手方法。
2.幼兒園小班公開課的教案與反思
移動目標1。了解三角形及其基本特征。
2.能找到生活中的三角形物體。
3.能簡單區分不同的形狀。
4.讓孩子感受到快樂和樂趣,不知不覺就應該學到知識了。
5.增強思維的靈活性。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三角形的認知。
教學難點:我能簡單區分不同的形狀。
要準備的活動
1.有幾個圖形(正方形、圓形和三角形)卡,壹個用於小三角形;
2.畫壹個小三角輪廓的畫,壹只手,壹盒油畫棒;
3.壹塊有正方形、圓形和三角形、錄音機和磁帶的場地。
活動過程
1.引入故事,激發孩子參與活動的興趣。
在數學的王國裏,有很多圖形寶寶。看看他們是誰。
老師依次展示圖形寶寶:方形(正方形)和圓形(圓形)。他們交了壹個新朋友。過來看看,它長什麽樣?讓孩子自由發言,通過觀察表達自己的想法。
2.基礎部分,要求幼兒自己操作並初步感知三角形的基本特征。
(1)教師和幼兒* * *壹起觀察大三角形,通過點數引導幼兒說出三角形有三條邊和三個角。老師和孩子們壹起讀兒歌:“三角形,三邊,三邊走;三角形,三個角,三個角上壹站。"
(2)畫壹幅畫。老師給每個孩子壹個三角形的輪廓,讓他們自己選擇顏色來畫三角形,鞏固他們對三角形基本特征的認識。
3.結尾部分,遊戲:圖形寶寶找家。
老師事先在地上畫了壹個圓,壹個正方形和壹個三角形。讓孩子們自己選擇圖形卡,排好隊,並隨著音樂把手中的圖形卡壹張壹張地放到相應的“家”裏。
四。擴展。老師和孩子們壹起用壹張正方形的彩紙,對折,做出許多大小不壹的三角形。然後把三角形剪開,拼出來,看他們能拼出什麽圖形。
教學反思
上完這堂課,我的感受是:
1.課堂上要充分調動班裏孩子的積極性。在課程介紹中,可能是自己的引導不夠全面、細致、生動,所以孩子普遍表現得比較平靜,註意力容易分散。回答問題時只有幾個孩子配合。如果我能以壹種新的方式設計開口圖形嬰兒的外觀,孩子就能跟上我的想法。
2.沒有及時的鼓勵。我想到開幕式上孩子們的熱情不高,我又開始焦慮了,所以當孩子們回答我的問題時,我明顯表現出緊張,甚至忘了鼓勵他們。本來我的課程涉及鼓勵,但是壹緊張就忘了這個環節。
3.各環節線索清晰,但課程內容連貫性不強,缺乏相關詞語銜接。
4.我的口語:“然後”在課堂上多次出現,以後壹定要註意。
3.幼兒園小班公開課的教案與反思
活動目標1。願意跟著老師,嘗試用小勺吃飯。
2.體驗活動的樂趣。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讓孩子掌握正確的吃法。
難點:讓孩子用正確的方法餵養小動物。
要準備的活動
1.幾個小勺子和動物頭。
2.每個孩子都有壹個飯碗。
活動過程
流程1:故事導入
1.老師給孩子們講了壹個故事《能幹的樂樂》。
2.老師問:故事講了什麽信息?
小朋友討論後回答。要求孩子明白,故事講的是壹個有能力的孩子。
流程二:對比。
1.老師讓孩子們談論他們是否能自己吃飯。他們自己吃飯的時候有什麽小動作嗎?
孩子可以自由回答。(大部分孩子回答可以自己吃。)
2.老師給每個孩子壹個勺子和壹個碗,要求他們展示他們是如何吃的。
當孩子分別表演“吃”和“吃”時,老師提醒孩子自己用勺子吃。吃飯的時候,他們不說話,也不東張西望。
3.老師讓孩子們分組表演自己吃飯,看誰做的,誰是班上的“樂樂”。
4.活動完成後,選擇班級中的“樂樂”,並能夠選擇多個。
流程三:餵寶寶吃東西。
1.老師提問:小動物會自己吃東西嗎?引導寶寶學會自己做吃飯的動作。
2.操作活動:給小動物餵食。
還有很多小動物還不會自己吃飯,但是肚子好餓哦。我們應該怎麽做(引導孩子告訴他們餵小動物)?
2.請個別兒童嘗試學習餵食的動作。
3.老師鼓勵孩子們用小勺子餵小動物。
流程4:經驗總結
1.老師希望孩子們分組交流自己吃飯的經驗。
2.老師總結這個活動,表揚和鼓勵孩子。
教學反思
這個活動適合在幼兒園吃。在進行自主進食時,老師要引導並告訴孩子如何正確進食。並教育孩子珍惜食物,讓孩子知道食物的來之不易。
4.幼兒園小班公開課的教案與反思
活動目標:1。用小肌肉動作做細微的事情。
2.識別不同材料的不同功能。
3.在遊戲中體驗探索的樂趣。
4.我可以用語言描述我的自我發現。
活動準備:
1.標註糖、鹽、洗衣粉、面粉、奶粉、面堿、洗潔精、味精、醋、水等。
2.小盤子、碗、勺子、吸管等。
3.記錄表格(每組壹份)。
活動流程:
首先,識別投機
互動問題:
(1)壹個* * *有多少種材料?妳認識他嗎?妳能說出它們的名字嗎?
②他們能做什麽?
第二,選擇清水和氣泡水進行對比論證。
互動問題:
(1)老師用吸管蘸清水吹,讓孩子觀察發生了什麽;如果用洗潔精或者洗衣粉把水吹在另壹根吸管上會怎麽樣?
②為什麽有的水能吹出氣泡,有的不能?
妳明白裏面有什麽嗎?壹起試試。
三。練習並做好記錄(記錄表見附件1)。
互動問題:
什麽樣的材料可以用來吹泡泡?試試看。妳會吹泡泡嗎?
②還有哪些材料可以用?試試看!
要求:每添加壹個素材,都要看清它的logo。測試後,妳能吹出泡泡並在妳自己的表格中畫壹個勾號或叉號嗎?
3註意不要代替孩子做,可以用鼓勵的語氣,比如:妳的眼神很準;妳真是個細心的孩子;再次仔細觀察,妳壹定會有新的發現...)
四、遊戲“吹泡泡大賽”
孩子們拿著自調的泡泡水,進行吹泡泡比賽。
五、撰寫實驗報告
請爸爸媽媽幫忙完成實驗報告。
活動反映:
5.幼兒園小班化教案與反思。
活動目標:1。認識紅、黃、藍,根據色標搭配相應的瓶子。
2.感知兩種顏色混合變成新顏色的現象,體驗發現的樂趣。
活動準備:
1.有壹個透明的瓶子,裏面裝了小半瓶水,瓶蓋內側分別塗有紅、黃、藍三種顏料。
2.紅、黃、藍三色標記分別固定在塑料筐上。
活動流程:
首先,導入遊戲
1,老師:今天老師帶了東西。讓我們數到壹,二,三,請出來!
哇,這是什麽?讓我們看看,瓶子裏是什麽?這水有顏色嗎?
老師總結:水是無色透明的,不是白色的。
2、樂觀,水寶寶透明。水寶寶想和我們壹起玩遊戲。讓我們來讀讀“水寶寶,水寶寶,水寶寶,水寶寶,改變!”(老師搖動瓶子讓水接觸瓶蓋裏的顏料)
老師:哇,水寶寶怎麽樣?會變色!好玩嗎?妳想玩嗎?
二,探索,激發興趣
老師:老師準備了很多瓶子。聽著,每個嬰兒拿壹個瓶子。讓我們像老師壹樣搖著瓶子說:“水寶寶,水寶寶,換。”
1,請自己拿壹瓶,用力搖晃,使其變色。(老師鼓勵孩子們用點力,多加點油。)
老師:“妳變了嗎?它變了什麽顏色?”
2.顏色對應
老師:水寶寶要休息了。請給它找個家(對應框架)。
第三,閱讀秘密
老師:我們的瓶子怎麽會變色?
請壹個小朋友上來試著搖壹搖沒有色素的瓶子,然後再換壹個有色素的瓶子。測試者:為什麽這個不能變,那個可以?真奇怪!
老師總結:哈哈,其實老師在瓶蓋裏放了壹個秘密。這個蓋子裏是什麽?蓋子裏有顏料,水寶寶就能變色。
第四,交換瓶蓋感知兩種顏色混合在壹起的變化。
1.老師手裏拿著壹瓶彩色的水。現在想邀請另壹種顏色和它做朋友。如果兩種顏色加在壹起會怎麽樣?妳想知道嗎?讓我們仔細看看。
2、幼兒互換瓶蓋,嘗試將兩種不同的顏色混合在壹起,觀察顏色變化。
(1)引導孩子觀察瓶子的顏色,然後拿不同顏色的蓋子蓋上。
(2)寶寶換好瓶蓋後,搖晃奶瓶。
(3)老師:瓶子裏的水變了嗎?它變成了什麽顏色?哇,顏色真有趣。不同的顏色混合在壹起會變成另壹種新的顏色!
5.詳細講解兩種顏色混合後產生的新顏色,幫助孩子加強鞏固。
活動反映:
壹次活動後,感覺小朋友對這個活動很感興趣。教師激勵孩子,讓他們積極參與活動。這很開心,每個環節都初步達到了預設的目標。但也有不足之處:最後壹個環節對於小班的孩子來說太難了,需要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