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善本 - 肛瘺怎麽治療?

肛瘺怎麽治療?

肛瘺是發生在肛門附近和直腸下部的瘺管。肛瘺壹般由內口、外口和瘺管三部分組成。內口多在肛管齒線附近的肛竇內;外口在肛門周圍的皮膚上,有時不止壹個;瘺壁由纖維結締組織組成。肛瘺可發生於任何年齡,30-40歲人群發病率較高。病程從幾個月到幾十年不等。肛瘺的主要癥狀是局部流膿、濕癢、疼痛。初期膿液較多,黃色粘稠,糞便有臭味。久而久之,膿液逐漸減少,有時無,稀如水。如果太累,膿液增多,可能會流出糞便。有時瘺管外口可暫時閉合,但不久患者會出現發熱和局部腫痛,可將閉合的外口再次刺破,膿液流出後癥狀逐漸消失。壹般肛瘺暢通時無疼痛,只是局部有脹脹感,但也有因內口大,糞便流入管道而引起的疼痛,特別是排便或發生炎癥時。由於膿液不斷刺激肛門周圍的皮膚,可引起肛周瘙癢,也可伴有肛周濕疹。急性炎癥期或慢性並發肛瘺可伴有全身癥狀,如發熱、貧血、消瘦、食欲不振等。肛門麻痹的治療以手術為主,藥物為輔。

此病相當於中醫的“漏肛”、“漏瘡”等範疇。其病多因濕熱下註,肛門周圍氣血運行不暢,濕熱氣血凝滯,形成膿腫;膿腫破了以後,傷口不愈合,或者暫時愈合,時間長了就潰爛,反復破裂,造成肛瘺。也是疲勞造成的內傷。這種肛瘺膿液稀,久不愈合。常見的臨床綜合征有:

①實證:部分為硬索,外口外凸,膿稠,或伴有口幹、發熱、便秘、尿赤、苔黃、脈數。

②虛證:局部無硬索,外口凹陷,呈蠕動狀,膿液稀薄,伴有虛熱、盜汗、舌紅、脈數。

第壹,可選西藥

若肛瘺外口有炎癥,可用高錳酸鉀溶液坐浴,每晚及排便後1次,待炎癥消失後再行手術治療。

第二,可選中成藥

1.實證:

(1)連翹敗毒丸:每次1粒,每日2次,溫開水送服。

(2)二妙丸:每次6g,每日2次,溫開水沖服。

(3)活血消炎丸:每次3g,每日2次,溫黃酒或溫開水送服。

(4)朱三寶:外用,根據患處大小,取本品適量,薄薄地塗於瘡面,再用紗布條覆蓋。每天換藥1次。

2.缺乏綜合癥:

(1)八珍丸(生津沖劑):大蜜丸1丸,或水蜜丸6g,每日2次;或濃縮丸,每次8粒,每日2-3次,溫開水送服。煎服綠劑,每次15-20g,每日2次。每次1袋顆粒,每日2次,開水沖服。

(2)白質地黃丸:大蜜丸每次65,438+0粒,小蜜丸9g,水蜜丸6g,濃縮丸8粒,每日2 ~ 3次,空腹溫開水送服。

(3)搜風順氣丸:每次1粒,每日1-2次,溫開水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