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歷史上,養貓的記錄由來已久。貓有捕鼠的天性,所以在人類社會早期,貓可以減少老鼠的危害,有利於農業生產。這時,貓被視為“八神”之壹。後來到了農業社會,人們開始有意馴養貓。總的來說,這個時期的人養貓主要是因為它有抓老鼠的特性。早期的記載多為“浣熊”,現代學者認為浣熊和貓是壹種生物。
貉捉老鼠的記載出現在戰國時期。到了漢代,關於浣熊的記載更多了,但這壹時期還是以抓老鼠的功能為主。西漢的劉向在《說苑》中也講過用浣熊捉老鼠,意思是說在市場上只需100元就可以買到浣熊,浣熊捉老鼠的能力很好。可見當時已經有很多人養浣熊抓老鼠了。
貓壹直被用作人類的生產工具。直到唐宋時期,人們馴化了貓,貓捉老鼠的功能才逐漸淡化,貓逐漸成為陪伴人們的“寵物”。需要註意的是,在唐宋時期,貓和浣熊的名字是並存的。在當時,貓也被稱為“浣熊奴”,這是對貓的壹種昵稱,表明貓可以體貼人,受人驅使。可見貓是家養的浣熊。
貓作為寵物進入人們的日常生活,越來越多的貓出現在詩詞書畫中,甚至有人專門研究貓。可見貓與人的夥伴關系由來已久。現代的“貓奴”是指喜歡貓的人,類似於古代的“貉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