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善本 - 國民黨撤退到臺灣省拿走的古籍。

國民黨撤退到臺灣省拿走的古籍。

“鄉愁”的感覺自古以來就流淌在中國人的血液裏,“鄉愁”也是歷代詩人賦予的主題之壹。中國人對家鄉和親人的依賴和懷念是刻在骨子裏的,不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消失,古人如此,現在的人也是如此。

臺灣詩人余光中在1972年寫下了《鄉愁》這首詩。字裏行間,都是對他親人和大陸無盡的思念。其實,真正思念家鄉的,不僅僅是臺灣省的人,就連毅然率領國民黨軍隊退守臺灣省的蔣介石,也有壹種深深的、沈重的思念家鄉的感情。

1949年,蔣介石戰敗。他和將軍們商量後,決定帶國民黨軍隊去寶島臺灣省。但在他安排好壹切,準備出發去臺灣之前,他帶著兒子蔣經國回到了家鄉奉化溪口鎮,懷著無比悲痛的心情,祭奠長眠在家鄉的母親。

看著家鄉的壹幕幕,他心中百感交集,童年的生活浮現在腦海裏。離開家鄉前,有人問他什麽時候回來。他只是搖了搖頭,最後看了壹眼生他養他的地方,最後看了壹眼生他養他的母親,毅然帶著兒子踏上了去臺灣省的飛機。

也許他早在那時就已經為自己的余生做好了計劃。從那天起直到1975年蔣介石在臺灣省去世,他再也沒有回過老家。

隨同撤到臺灣省的,還有幾名各領域的高級技術人員,擴大生產的機器,寶貴的海外資產,300多萬黃金,2億美元外幣。在當時戰後的世界裏,這些資產絕對是人人都可以敬仰的寶貴財富。

1949年,蔣介石將約150萬人疏散到臺灣省。加上臺灣省的原住民,總人數約1000萬。但只算國民黨帶來的黃金和貨幣,這些真金白銀在當時可能已經價值十幾億美元了。

換個說法,按人口計算,西歐國家總人口約為臺灣省的15倍。但根據重建經費,臺灣省的資產是西歐國家的三倍,還有盈余。有了這麽多財產,或許蔣介石從壹開始就沒有回國的打算。

1975年,蔣介石在臺灣省去世,他在臺灣省的其余工作移交給他的兒子蔣經國。蔣經國不想回家,但當時中國大陸政局復雜,討伐國民黨的聲浪依然高漲,實在不方便蔣經國回老家。所以“回家看看”的願望壹拖再拖。直到1988年蔣經國去世,沒有壹艘船返回大陸。

蔣經國的離去充滿了遺憾,不僅因為他想回家看看的願望沒有實現,還因為他的兒子中沒有合適的執政人才可以在臺灣政治中取代他的位置。他的子女要麽壽命太短,要麽太不爭氣,要麽根本沒有在政治上有所建樹,這件事只能不了了之。

雖然沒有合適的後人接替他的位置,但“回家看看”的心願可能還是由後人替他完成。蔣經國的壹個兒子蔣孝勇於1948年出生於中國上海。正如他的名字壹樣,蔣孝勇從小天資聰穎,孝順長輩,長大後進入軍校接受軍事教育。

就在所有人都認為他將成為蔣經國的接班人時,不幸的是,姜繼勇在壹次訓練中受傷,並休息了很長時間。出院後,他的身體狀況已經不支持他繼續學習軍校剩下的課程,只好選擇另壹條與家庭職業無關的路。

也許這是他壹直喜歡的,但無論如何,不跟家人壹起選擇為他規劃的道路,最終會讓家人失望,但即便如此,父母還是給了他最大的支持和尊重,這或許是父母能給孩子的守護。

蔣孝勇在臺灣省長大,對大陸壹無所知,更別提他的家鄉了。我小時候只從祖父和父親那裏了解到關於家鄉的點點滴滴。所以即使去加拿大生活了壹段時間,他也從未忘記爺爺和父親“回家看看”的遺願。

他總是提醒自己和家人,他來自中國。中國人終究擺脫不了骨子裏對“故鄉”的向往。在他被確診為癌癥後,“回家看看”的想法在他的腦海裏變得非常清晰,不僅是為了完成爺爺父親的心願,也包含了遊子對家鄉的向往和憧憬。

因為是蔣家後代,他先讓妻子回京了解壹下當時國內的情況。好在那個年代,大陸民眾對臺灣省的容忍度逐漸提高,兩岸關系有所緩和。他在憧憬臺灣省回歸祖國懷抱的同時,也慢慢放下了對國民黨的諸多隔閡,讓他和家人看到了蔣家後代回歸大陸的希望。

終於,在多方努力下,就在他被查出癌癥壹年後,他踏上了去中國大陸的飛機,這也是蔣孝勇第壹次去他的家鄉浙江奉化。

因為是私人旅行,所以不想被大眾註意。蔣孝勇壹家分頭來到浙江。他們走遍了奉化大大小小的地方,最後準備去參觀蔣家的祖屋。像其他人壹樣,他們買票作為遊客參觀。

雖然隔了50多年,已經成為奉化的壹個景點,但老房子還是被當地政府保護的很好。他含著淚低聲說“我們回來了”。這五個字包含了太多的感情,是他作為蔣家壹員這麽晚才回來的遺憾,是他爺爺和父親回到家鄉的欣慰,是第壹次回老家的激動和遺憾。

祭奠完祖先後,蔣孝勇壹家匆匆返回臺灣省。也許他最後養活自己的願望已經實現了。回到臺灣省後病情迅速惡化,於1996年去世,享年48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