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鄉下老房子的文章。其實我的家鄉有很多這樣的老房子,因為後人都去了外地定居,成了孤獨的風景。有的在壹個風雨交加的夜晚突然崩潰,無人問津。這些房子總是鎖著,看起來很冷。分享關於農村老房子的文章。
清明節前夕,母親回到了她牽掛的鄉下老屋。
我的家鄉在關中農村。1983,全家隨父親去了城裏,只留下爺爺奶奶在農村的老房子裏。那時候逢年過節,我們全家都會回鄉下老家和爺爺奶奶住壹段時間。進城十幾年,隨著爺爺奶奶的去世,我們回老家的次數越來越少,就是清明節和春節回家祭祖,也是當天回。慢慢的,鄉下的老房子不再那麽讓我們操心,我們對它的感情也越來越淡。有時候偶爾回去,遇到的陌生面孔越來越多,即使遇到熟人,話也越來越少。以前的同學,老朋友,沒有以前那麽談笑風生了。有時候壹句:“我回來了”,就算是見面打個招呼,也是遞根煙給妳,抽兩口煙,然後說壹句“有空聊聊”就匆匆離開。有時候,看著他們遠去的背影,我覺得有點失望。
鄉下的老房子荒廢多年,門前的草齊腰深,屋內灰塵滿地,壹派破敗景象。漸漸地,更多的人想買這棟老房子。有壹次,有人找到市裏,跟我爸媽說,鄉下的老房子既然沒人住,不如賣掉。現在有人看中了,問父母要賣多少錢。那時候我們家缺錢。我媽進城後,沒有正式工作。她在父親單位做臨時工。壹家七口人靠她父親的工資生活。雖然家裏很需要錢,但媽媽堅決不肯賣。她說:“如果我們賣了老房子,我們就要斷根。我們想回去也回不去了。反正老房子也賣不出去。”人們以堅定的態度來見母親,不再堅持。
後來我們兄妹長大了,有了工作,有了自己的家,生活越來越好。每當我們在壹起聊天時,我們都會談論許多小時候在我們鄉下的老房子裏發生的有趣的事情。尤其是母親,壹直對農村很有感情。只要是農村來的人,她都做飯,做飯,熱情的對待,讓人沒有拘束感。有時,我哥哥和姐姐不喜歡鄉下人。她總是說,“我們以前是農民。進城看不起鄉下人,就忘了根。”
前年夏天,我媽跟我們說:“農村的老房子不賣,就是太寒酸了。如果妳弟弟妹妹有能力,妳能改造嗎?妳父親和我老了。沒事幹的時候,可以在老家的老房子裏住壹段時間。”媽媽的提議得到了我們兄妹的壹致認可。是的,我父母越來越老了。有人說,鄉愁越來越濃。於是,哥哥姐姐響應媽媽的號召,籌集了幾十萬,對鄉下的老房子進行了改造。新墻蓋好了,地板鋪好了,房間刷了漆,裝了太陽能和空調,每個房間都買了家具。鄉下翻新的老房子讓我們感到驚訝。
自從農村舊房改造後,我們回農村的次數越來越多,尤其是我媽,馬上就要回農村了。看到鄉下那些老姐妹,總有說不完的話。他們在老房子裏壹起吃飯,壹起打牌,這讓他們很開心。只要哥哥姐姐從城裏回來,媽媽就會煮壹鍋我們愛吃的餃子,然後大家圍坐在壹起,聊小時候的調皮樣子,聊七大姑八大姨的瑣事。此時,老房子裏充滿了歡聲笑語和生機。
現在父母都70多歲了。幾年來,只要他們在農村,我們壹定要回去看望他們。無論他們在哪裏,我們都會追著他們,因為父母總是牽掛著孩子。
鄉下的老房子最能勾起人的憂郁,平復心情。那是壹個妳離開後才擁有的地方。無論妳走多遠,無論妳飛多高,有了鄉下的老房子,我們都會有壹種對回家的向往,更多的是懷念。
鄉下的老房子,是不變的鄉愁,是我們永不放棄的根。就算回不去了,我們也會把它建在心裏。
農村的老房子第二篇家鄉,老房子,從老碼頭到新碼頭,歷經歲月變遷。
從在老家讀書到工作,老房子對我來說更多的是童年記憶。
參加工作後的那幾年,每次回家,只因為老屋有奶奶和父母守護,就能感受到壹種遊子回家的溫暖。
結婚後我們調到縣城工作,然後我們就去了,主要是看望老人,像個路人。
老房子不算太老,四十年左右。早年,對我來說,老房子就是壹道風景。因為那時候奶奶還健在,我們後人經常要回去看看。
老碼頭和老房子屬於“三隱樓”的結構。東邊的主墻是青磚到頂,西邊的側墻是鄰居家用的,壹半是青磚,壹半是土坯。屋頂是農村最常見、最傳統的黑燕子瓦...
奶奶是壹個快樂勤勞的老人。爺爺去世得早。除了種菜,養雞養豬,奶奶還要照顧壹家人壹日三餐。經常聽鄰居說:“奶奶天生就是個好工人。”我相信這個。那時候她已經80歲了,可以在家安享晚年了。但她喜歡在菜地裏除草,在家養雞,隔三差五就讓我們分享他的勞動成果。奶奶常說:我還行,何必拖累後人。
現在,奶奶已經去世十年了,老房子也隨著時代的變遷而消亡。在本世紀初,它被賣給了壹個姓本的叔叔。現在,它已經被壹棟新的“兩層”建築所覆蓋,另壹個房間的基座已經被用作車庫。
老碼頭房子剛建的時候應該是上世紀60年代,那時候應該是我家鄉最漂亮的房子之壹。後來我哥結婚了,老房子就給了他。我和奶奶隨父母搬到了後墩的新平臺。
新墩老屋是20世紀90年代農村的最新風格“撮箕屋”,由兩個平臺組成。墻裙簡單刷了水泥,屋頂瓷磚換成了當時最流行的紅色機瓦。奶奶最後的人生旅程就是在那裏完成的。
後來我來縣城教書,父母去縣城幫我帶孩子。誰會住在這個新碼頭和老房子裏?這成了爸爸媽媽的壹個煩惱。前年,我媽因病去世了。走之前壹直擔心老房子前面的路沒修好。我總說隔壁家裝修的好鮮艷。我總是說他們那壹代人從來沒有輸給過鄰居,告誡我們兩兄弟不要在家庭中落後於同齡人。
現在,父親常年和我住在縣城,但還是不喜歡縣城的閑散。每隔壹段時間,他都會回老家看看陪伴了他壹生的老宅。不過老房子真的很舊,大廳屋頂漏水,廚房的側墻有點歪斜,壹扇門甚至是用厚厚的雜木支撐著的。爸爸經常邀請我們壹家人到老房子裏住壹段時間。畢竟我們在城鎮生活了很長時間,我們很難適應農村的生活條件。
後來,爸爸去得少了,但從我和他的每壹次談話來看,他就是不放心他那間墻壁像蠟燭壹樣剝落的老房子。現在,我爸最擔心的是,他怕老家的老房子有壹天會倒塌,讓我們“斷”了在老家的根,沒有立足之地。
事實上,像爸爸的兒子侄子這壹代人,都在城裏買了房,甚至老了也根本不會去農村生活。重建老房子沒有實用價值。但為了完成父親的夢想,我和哥哥商量後,決定對老房子進行簡單的修繕。在我的家鄉,其實有很多像我們這樣的老房子,因為後人都去了外地定居,成了孤獨的風景。有的已經老了,在壹個風雨交加的夜晚突然垮掉,沒人管。這些房子總是鎖著門,看起來很冷。後人建這樣的房子,無非是結束上壹代人返璞歸真的舊願...
像我,在老家的時間很少,以至於老家的親戚很少認識我。雖然我壹直視故鄉為異鄉,但想起父母說過的壹句話:我的生命從何而來,我還是忍不住被孤獨或憂郁占據。
目前這個裝修過的老房子,看著我們這些回國後似乎面生的人。在鄉下,因為老房子,我們感受到壹絲親切,比如春風。當我們短暫停留後不得不離開時,妳會感到無助和孤獨嗎,老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