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附是常用中藥。最早出版的是《名醫實錄》,列為國貨,原名?莎草?到《唐本草》?香附?因其根部不斷附著,可用於制作香料,故名。
別名:莎草、垂盆草。
產地:主產於山東、湖南、湖北、浙江、河南、河北及全國大部分地區。
性狀鑒別:根莖略呈梭形,大小不壹;長約1.5 ~ 3厘米,直徑0.5 ~ 1厘米。表面是棕色的。都有許多環節,有褐色的剛毛和殘留的根痕(稱為帶剛毛的毛香附、去剛毛的磨光香附、圍欄香附米)。硬,煮熟的斷面有光澤,顏色呈紫色,直接幹燥時呈白色粉末狀。外皮和圓心明顯分層,中心顏色略深,行走時有黑色點狀維管束。呼吸是香的,味道是硬的。以顆粒大、色澤紫、光滑、質地堅實、香氣濃郁為佳。
主要成分:含揮發油,主要是香附、香附醇、脂肪酸。
功效與作用:理氣解郁,調經止痛。其藥理作用尚未得到充分研究。現代實驗的初步發現如下:
1,鎮痛作用。香附的乙醇提取物能顯著提高實驗動物(小鼠)的痛閾。
2、抑制子宮收縮,使子宮肌肉松弛,但其效果不如當歸。
加工:粉碎,醋炒。
味:辛,微苦,平。
歸經:入肝、三焦經。
功能:理氣解郁,調經止痛。
主治:肝胃不和,氣滯,胸腹脹滿,月經不調,痛經。
臨床應用:前輩叫這個產品?氣病總經理,婦科主教練?,廣泛用於氣滯所致的疼痛,尤其是婦科疾病和月經不調。
1,治月經不調,痛經。見證與神經精神因素(如抑郁或易怒、精神緊張)有關的肝氣郁結、經痛更為合適。香附可與四物湯配伍,或加入烏藥、延胡索。月經後期,虛寒腹痛,可用香附配伍當歸、川芎、杜仲、艾葉等。,如香附芎歸湯,可調經止痛。
2.治氣滯疼痛。肝郁(多見於慢性肝炎)引起的肋痛,可用香附與逍遙散配伍。
如胃脘痛、吞酸嘔吐、噯氣、納差(可見於胃神經官能癥、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或慢性胃炎),其性偏熱,用梔子、川連、陳皮,如香附粉,其性偏寒,用高良姜、吳茱萸。此外,夏季濕熱所致的脅痛,或咳或不咳,不寒而潮熱,可與旋覆花配伍,行氣解郁,如湘府旋覆花湯。外感肝氣郁結者,可用香附、紫蘇葉解郁止痛,如香蘇飲。
註意事項:血虛內熱者或經前不適用。
用量:6 ~ 9g。
方劑實例:1、香附芎歸湯(腎氏尊聖術):香附9g、川芎4.5g、當歸12g、白芍9g、艾葉9g(炒)、熟地黃30g、麥冬9g、杜仲9g、橙子3g、青蒿6g、甘草3g,水煎。
2.香附末(申氏尊聖術):香附9克、梔子6克、川楝子3克、陳皮6克、法夏6克,水煎。
3.香附旋覆花湯(溫病辨證):香附3g,旋覆花9g(布包),茯苓9g,紫蘇9g,陳皮9g,半夏9g,薏苡仁15g,水煎,分三次服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