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經,顧名思義,就是講孝道的書,孝敬父母,孝敬長輩。孝順是我們的傳統美德,在《孝經》壹書中提出。
和孝道有關的故事很多。有兩個著名的故事,很有意思。
1故事講的是東晉的孝皇帝。父親去世後,孝帝壹點都沒哭。當時很多大臣看不下去了,就問孝帝為什麽不哭。孝武帝說,如果極度悲傷,自然會哭,但現在還沒到那種程度,不能經常哭。
所以梁武帝的孝也被說成不孝,給人壹種虛偽的形象。
另壹個故事是關於“誦孝書還黃巾”。
在漢朝,有壹個叫徐翔的人。他壹臉正氣,也很能幹。後來黃巾各地起義,政府需要出兵討伐,徐翔卻說不需要出兵。其他人感到困惑。他解釋說,如果有人被邀請到黃河以北讀孝經,小偷自然會撤退。
然而,壹個名叫的太監借此機會,煽動許背誦《孝經》,以便撤退黃巾軍。假設他不打算讓朝廷出兵剿滅黃巾軍,說明他與黃巾軍有勾結,所以把他關進了監獄。
雖然徐翔的想法聽起來可能很荒謬,但不可避免地有誇大的成分。但不可否認的是,歷史上《孝經》在廣大人民群眾心中是有壹定地位的。
相反,在今天,雖然我們平時都在講孝道這種美德,但是很多時候,尤其是現在的孩子,並沒有很明顯的體現出“孝”這個字。甚至差點丟了這個德行。
當然,原因無非是大家的困難和經濟的匱乏。在這個物欲橫流的時代,年輕人在外掙錢,只夠養家糊口,時間緊迫。他們在經濟上也捉襟見肘,沒有能力這樣做。他們要想孝順,首先要有實力,否則沒用。
對於孩子的教育,孝道必須貫穿始終。現在社會上流行壹種說法,女人到了適婚年齡,如果選擇對象,就要看人品了。他人品好不好,主要看他對父母長輩是否孝順。
當然,這裏說的孝順是積極正面的,不是無原則的孝順,這是不可取的。
老人們早就總結經驗,有自己的定位,有自己的主心骨,同時對家人也很孝順。這樣的人往往人品都不差。
也許有人會說,有些人對別人刻薄,無所不用其極,但對家人卻很孝順。
其實孝順是壹個人性格的廣義衡量。他不僅對家人好,對家人以外的長輩也有些尊敬。這樣的孝順才是真正的孝順。
選擇性的或者無原則的不孝順,都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孝順。
《三字經》特別強調《孝經》,提倡孩子學這本書。
但是《孝經》這本書的話並沒有壹直被尊重,就像《孝經》這本書有時候被鄙視壹樣。
至於我們現代人,在閱讀經典書籍的時候,要有壹種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態度,這是積極的,正面的。我們可以從中學習並發揚光大。而那些限制人思維的落後知識是可以丟棄的。
人要不斷學習,努力擴大知識面,這樣我們的知識才會越來越豐富,才會與時俱進,不會落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