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北魏的李道元(約466-527),出生在河北省涿縣的壹個官宦家庭,少年時就酷愛遊覽。後來當了官,就走遍了全國。每次遊覽名勝古跡,他還仔細勘察水面地形,了解海岸地理、地貌、土壤、氣候、人民生產生活、地區變化等情況。他發現古代的地理書《水鏡》對大小河流的來龍去脈缺乏準確的記載,但由於時代變遷,城市興衰,有些河流改道、更名,卻沒有在書中得到補充和說明。酈道元隨後親自註釋了水鏡。
為了寫關於水鏡的筆記,他讀了400多種書,查閱了所有的地圖,研究了大量的文物,還親自去實地查看書中的記載。水鏡有65,438+037條河流和65,438+100,000個單詞。經過李道元的註解,河河圖的數量增加到1252,有* * * 30萬字,比原作增加了20倍。書中描述了河流的起源和流向,各流域的自然地理和經濟地理,以及火山、溫泉和水利工程。這本書很美,很生動,也可以說是壹部文學作品。由於它在中國科學文化發展史上的巨大價值,歷代許多學者專門研究它,形成了“雪梨”。
善言的李道元先攻永寧侯,案降為伯。禦史副將李彪在道源刻下律令,引為書助禦史。標由飾演,他是壹個仆人,而道元被免除了官職。景明中是壹個歷史悠久的冀州鎮。秘書處很強大,對女王的父親百依百順。西為關中,亦未至州,道元行事三年。政府苛嚴,官員畏懼,漢奸逃往外地。之後試圖保衛廬陽郡,道元發表聲明,主張勸教。趙說:“魯陽原是蠻族,沒有設大學士。今聽之,以成善人,守文翁。”道源在縣城,山挺有名,不敢當教練。閆長中,作為東荊州刺史,是壹個強大的政治家,如在冀州。蠻人告闕告之,邀前刺史寇祖禮。並派道元帶著70名守備兵回京,兩人免官。
之後,何南音。明帝改沃野、懷朔、博古法、吳川、福明、柔軒、黃槐、余壹等鎮為州,其郡、縣、駐軍名稱授古城。趙道元持節,任黃門侍郎。赤邑和大都督李沖應該立個位,消減壹下前程。城鎮會造反,但他們會無功而返。
孝昌初,梁派大將攻揚州,元牧在彭城造反。趙道元守節,任仆從,攝臺臣,救諸軍,據仆射拍李平故事。梁軍去了楊過,但失敗了。道源的復蘇有很多收獲。
建議之後,中尉。道元素被稱為孟雁,全昊很害怕它。但無法改正,名聲更差。斯和茹越關系很好,經常睡在壹起。而選州官,多半是因為讀書。經常隱居睡覺,回到自己家裏。道元偷偷來看我,收了我的思想,把我送進了監獄。嶽綺玲皇後,請讀妳的心,原諒我。道元盡了力,因為他對此很滿意。
當時永州刺史稍有暴露,侍郎兼城陽王嫉妒道元,以諷刺朝廷為由,被派為關友使。鮑擔心道元的私利,派禦醫在銀盤驛站把道元團團圍住。亭子在山上,經常吃山下的井。現在我們被包圍了,沒有水,我們無法穿過這口井超過十英尺。水盡力彎曲,小偷就翻墻進去了。道元和他的弟弟道缺都被殺了。刀罵賊,銳死。寶玉遣父子往長安東。事情相安無事,喪事也給了吏部尚書、冀州刺史、安定郡公。
道元好學,看奇書,寫了《水鏡》40卷,本誌13篇。也是“七聘”,所有文章全在人間。但是,兄弟之間合不來,又太過嫉妒。
祖沖之,字,樊陽(今河北淶源)蒯縣人。公元429年出生於建康(今江蘇南京)壹個官宦家庭,雖然原籍北方,但幾代祖上都在江南為官,熟悉歷法。我爺爺是管土木工程施工的,我爸爸也是知識淵博。他從小就有機會從家人那裏接受科學知識,年輕時,他進入了專門從事學術研究的華林大學。祖沖之曾做過州官,參軍,做過縣令,最高官至長水壹校尉,享受過四品俸祿。他死於公元500年。
祖沖之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數學家和天文學家。他壹生的作品多種多樣。不幸的是,所有關於數學的著作都丟失了。在歷代國內外的各種圖書目錄中,可以看到他的數學著作的書名分別是《構成》6卷、《算術義九章註》9卷、《重差註》1卷。在天文歷方面,他編纂了《大明歷》,並為《大明歷》寫了壹篇《駁》。在古籍註釋方面,祖沖之有《易經》、《老子怡》、《莊子·易》、《論語解》、《孝經解》等著作,但都失傳了。在文學作品方面,他寫了10卷的《敘述不同的故事》,在《太平玉蘭》等書中可以看到這部作品的片段。
祖沖之從小就對天文和數學感興趣。他收集了從古代到他壹生的幾乎各種文獻、記錄和資料進行研究,並親自進行精確的測量和精心的計算。就像他自己說的,“量足尺,弓檢儀,盡己所能,謀定而後動。”他對劉欣、張衡、鄭玄、闞毅、王凡、劉徽等科學家的工作進行了認真的研究,對他們的錯誤進行了逐壹反駁,得出了許多有價值的成果。精確到7位數的garden rate的數值就是壹個眾所周知的例子。
園率π的計算表明了壹個國家、壹個民族的數學水平。在古代中國,和世界上任何文化發展較早的國家和地區壹樣,人們最早使用園藝的比率是3。這個誤差很大的數值壹直沿用到漢代。進入漢代以後,園林率的提高引起了許多科學家的註意,他們都做了壹些工作。最重要的是魏晉數學家劉徽。他用“園藝”算出園藝率為3.14。
關於祖沖之關於成園率的工作,其史料只能在《隋書定律》的記載中找到,並且記載祖沖之還給出成園率的兩個近似分數值:
保密率:π=355/113,小數點後6位精確,
近似率:π=22/7,精確到小數點後2位。
在歐洲,1100年後計算出的值為355/113,稱為“安東尼斯率”。1912年,日本數學家三石正雄提出π=355/113稱為“祖率”。
關於祖沖之是如何計算出如此精確的結果,沒有史料記載,這是非常可惜的。但從當時的情況來看,祖沖之還是用了劉徽的《園藝學》。如果是這樣的話,祖沖之需要計算花園中的正12288多邊形和正24576多邊形的面積。需要加、減、乘、除、平方根等130次以上的運算,每次運算必須精確到9位數。可想而知,在那個年代,靠羅列來計算是需要很大的細心和超人的毅力的。球體體積的計算是祖沖之父子(日桓)在數學上的又壹偉大成就。祖父子根據劉徽在《九章算術註》中的正確方法,得出了球體體積的公式。
球體體積=4/3πγ3。
祖父子在推導球體體積公式的過程中,總結出了所謂的“祖氏原理”。在西方,這個原理被稱為“卡瓦列裏原理”,但它的發現者,意大利數學家卡瓦列裏(1598 ~ 1647),比祖父子晚了1100多年。
祖沖之在天文歷法方面的成就,大多載於他的《大明歷》和他為《大明歷》所作的《駁》。祖沖之通過精密的觀察和測量,發現著名天文學家何承天編纂的《元嘉裏歷》有許多錯誤,於是著手編纂《大明歷》,這本書編纂於公元462年,年僅33歲。祖沖之對歷法的編纂做出了許多創造性的貢獻。《大明歷》是這個時代最好的歷法,卻遭到了朝廷朝臣的反對。直到祖沖之死後10年,由於其子祖(日桓)的堅決要求和對實際天象的考證,才正式頒布了《大明歷》。
距今約1800年前的東漢時期(公元117年),在東漢京都洛陽成功制造了壹種由水力驅動的大型天文儀器。二十年後(公元138年),安裝在京都洛陽的另壹臺儀器——“候風地動儀”,準確地報告了西方千裏之外的地震。這標誌著人類用儀器記錄和研究地震的新時代開始了。
竹林七賢
竹林七賢,魏末寫詩的著名文人七人,成名晚於“建安七子”。包括嵇康、阮籍、單濤、向秀、劉玲、王戎和阮賢。
王叔和
王叔和(公元3世紀)名Xi,山東高平人。生卒年月不詳。
王叔和曾擔任衛太醫令,曰:“性情平和,通經達理,窮研方脈,診療細心,知養生之道。”(唐甘波《名醫傳》)王著《脈經》10卷,是我國現存最早的脈學專著。他編撰了仲景的《傷寒論·雜病論》,使之流傳至今,為中醫的發展做出了貢獻。此外還有《脈訣》6卷、《脈賦》1、《脈訣》3卷、《傷寒論》6卷,均已失傳。
王叔和對中醫的主要貢獻在於他對脈學的研究和《傷寒論》的編纂。他總結了脈學,編撰了《脈經》。繼承了前人在脈學研究方面的成果,收集了早期著名的醫學著作和歷代名醫的相關文獻,結合自己的經驗,撰寫了《脈經》壹書,使脈學的理論和方法系統化、規範化,促進了中醫的進步,對世界醫學也產生了壹定的影響。
首先,王叔和在切脈方法上做了很大的改進,創立了寸口診法。脈診設計取兩手寸,又稱“三分九侯”,以寸、關、尺為三分,浮、中、沈為九侯。提出寸口分臟腑學說,左寸屬心小腸,左關屬肝膽,左尺屬腎膀胱,右寸屬肺大腸,右尺屬脾胃,右尺屬命門三焦。梳理脈形,將脈象分為浮、出血、泛、滑、數、促、弦、緊、沈、蹲、皮、實、微、澀、細、軟、弱、弱、散、緩、遲、結、代、動等24種脈象,並對各種脈象進行了比較。整理編纂《傷寒論》。分為《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兩書,流傳至今。從脈、證、方、治等方面對《傷寒論》進行了深入研究。壹般認為,程無忌《傷寒論註》中的《辨脈法》、《平脈法》、《傷寒案》三篇,以及後面的《證治》、《非汗癥證治》八篇,均為王叔和所加。本文以仲景治療為重點,對仲景使用的發汗、嘔吐、瀉下、溫、刺、灸、水、火等方法進行分類比較,並加以分析,非常適合臨床應用。
他提倡早期治療和疾病預防。“凡人皆有疾病,時不時即病,窮於河北,以致成頑疾。.....氣不和的時候,容易早談,找出其邪因,無理取鬧就治,不愈的人很少見。病人忍了幾天,說邪魔入汙,難以控制。”王叔和的《傷寒論》強調早期診斷和治療的重要性。提倡衛生,反對暴飲暴食,對預防醫學意義重大。
總之,王總結了周、秦、漢、魏以來脈學的成就,並加以經驗充實,寫成了《脈經》壹書,是我國脈學的代表人物,在世界醫學史上有較大影響。他收集整理了《傷寒論》,為古代醫學文獻的保存和傳統醫學的發展做出了貢獻。
王羲之(303?—361?)
說到書法,不能不說王羲之;說起王羲之,幾乎是家喻戶曉,說不定還能講幾個關於他的故事。這是中國書法文化特有的現象。
東晉書法家王羲之(303-361,321-379),字不多。原籍瑯琊(今山東臨猗),現居殷珊惠濟(浙江紹興)。右軍將領的軍官會檢閱內史,被稱為“王右軍”。他出身於晉朝的壹個貴族家庭。王羲之十二歲時,父親教他筆法理論。"如果妳使用壹個大綱,妳會意識到壹些事情."小時候師從著名女書法家魏夫人學習書法。後來他過江遊名山,師夷長技,師夷長技,師仲遊。觀察學習“如何結合多法,備壹家”,達到了“貴於他人,古今之最”的高度。
王羲之的書法風格與漢代和西晉相比,最明顯的特點是筆法精美,結構多變。王羲之最大的成就是增加和破壞了古法,把漢魏淳樸的書法風格變成了精致優美的書法風格。總之,把漢字書寫從實用性引入講究技法和情趣的境界,是書法藝術的覺醒,標誌著書法家不僅發現了書法之美,而且能夠表現出來。幾乎沒有後來的書法家沒有臨摹過王羲之的書法帖,所以有“書聖”的美譽。他的楷書,如《樂毅論》、《黃庭經》、《東方朔畫贊》等,在南朝頗有名氣,留下了各種傳說,有的甚至成為繪畫題材。他的草書被世人尊為“草聖”。存世無原跡,書法有多本,如《十七帖》、《小楷樂理易》、《黃庭經》等。抄的墨汁輪廓,中間帖有壹個洞,蘭亭[馮承素抄]序,雪中清帖,勤喪帖,喪帖,遠官帖,伯母帖,平安帖,行帖。
王羲之的書法影響了他的後代。他的兒子很神秘,擅長草書;凝,作草官;徽,好草書;去他媽的,擅長寫作;煥之,善草書;祭之謂“小賢者”。黃《論東觀與徐論》雲:“王四子書,寧、曹、惠、桓,皆傳世於,各有風格,體而不同。凝其韻,練其體,徽其勢,煥其貌,獻其源。”後來後人不斷,王的壹幅書法流傳下來。武則天試用王羲之的書,王羲之第九代曾孫王方清將十卷《二十八人行跡》贈給曾祖父,編成《田童郵報萬歲》。南朝王僧虔、王慈、知望都是王以後,就有了楷書。奚和的第七孫石智勇是隋唐時期著名的書法家。
王羲之的書法影響了壹代又壹代的書店。王羲之書法家地位的確立有其演變過程。南宋太史公時期的書法家在書單中說:“漢、魏、鐘(易)、張(智)擅美,晉末二王稱英。”右軍的稱號在當時是無與倫比的,而王獻之是宋齊之際書法界地位最高的人。專心向父學書,極有才華,對創新敏感,轉學張芝,創制了上下貫通的草書。他甚至超越父親,成為聖人,與父親並稱“二王”。南朝陶弘景在《與論書》中說“天下人皆敬書”,“海上無外乎蒙元,余也”。改變這壹局面的是梁武帝·蕭炎對王羲之的推崇。他把書度從“王獻之-王羲之-鐘繇”改成了“鐘繇-王羲之-王獻之”。在《鐘繇書法十二論》中,小巖雲說:“我不敬我的兒子,但我不太在乎我的閑暇。”“不成功”,或者說“沒抓到”,都不如意思。蕭炎的立場使他的評論具有特殊的吸引力,因此輿論是堅定的。
歷史上第壹次學習王羲之的高潮是在南梁,第二次是在唐朝。唐太宗對王羲之推崇備至,不僅廣收王書,還親自為《晉書·王羲之傳》寫贊。在評論鐘繇時,他說自己“要麽善滿,要麽多疑”,而在獻上時,又貶低自己“書法之疾”。至於其他書法家,如紫雲、王蒙和嚴旭,他說他被“過分稱贊”了。相比較而言,唐太宗認為右軍“十全十美”,“急於追擊,此人不過是其餘,有什麽可說的?”從此,王羲之在書法史上的至高地位得以確立和鞏固。宋、元、明、清的文人都對金宗“二王”敬而遠之。唐代的歐陽詢、余士南、褚遂良、薛琦、顏真卿、劉公權,五代的楊凝式,宋代的蘇軾、黃庭堅、迷笛、蔡襄,元代的趙孟頫,明代的董其昌都皈依了王羲之。雖然碑學打破了清代書法研究的範疇,但王羲之作為書法家的地位依然不可動搖。“書聖”“墨皇”雖有“神聖化”之嫌,但壹代代的著名學者和巨匠,都是通過比較和揣測來信服和推崇的。
在中國書法史上,王羲之雖然被譽為“書聖”,但他並沒有被視為壹個固化的聖像,而僅僅是書法在中國文化中創造的完美象征。事物總是在發展進步的。王羲之在他的時代達到了完美的巔峰,這個“聖像”必將召喚後來者在各自的時代攀登書法的新高度。
顧愷之(348 409)出生於金陵無錫(今江蘇無錫)。顧愷之學識淵博,才華橫溢,擅長詩詞書法,尤其是繪畫。專事人像、佛像、動物、山水等。,人們稱之為三絕:畫、文、癡。謝安是如此深沈,以至於他認為它自誕生以來就不存在。顧愷之、曹步興、陸探微、張僧繇並稱為“六朝四大家”。顧愷之的畫意在傳達精神,他的“妙動心靈”、“以形傳神”等思想,以及他的“六法”。為中國傳統繪畫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中國大百科全書(簡明版);
顧愷之(約348-409)是中國東晉時期的畫家、繪畫理論家和詩人。長字康,小字虎頭。金陵無錫(今江蘇省)人。他曾經參軍並作為正式騎手服役。出身於士紳,多才多藝,詩文皆工,尤以繪畫見長。擅長人物畫、歷史人物、道教、動物、山水等題材。畫人物崇尚傳神表現,註重畫龍點睛,認為“傳神的刻畫是在遮眼的過程中”。註重刻畫生理細節,表現人物表情,畫裴凱的形象,臉頰加三分,頓時覺得容光煥發。善於用環境描寫來表現人物的情趣和神態。把謝鯤畫成懸崖突出了人物的興趣。他畫的衣線以古尤思渺為材料,線條緊而連續,如春蠶吐絲,春雲浮於空中,流水奔流於地上,自然流暢。顧愷之的作品不正宗。流傳至今的《女史圖》、《洛神圖》、《女仁智圖》,都是唐宋時期的摹本。顧愷之在繪畫理論方面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今天有三個畫論:魏晉生的《畫贊》、《論畫》、《畫雲臺山》。提出了形象論、以形觀神、思維妙等觀點。它主張繪畫要表現人物的精神狀態和人格特征,重視對被畫對象的體驗和觀察,通過形象思維把握對象的內在本質,然後在相似的基礎上表現人物的情態思維,即以形寫神。顧愷之的繪畫及其理論成就在中國美術史上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顧愷之寫了3卷《啟蒙》和20卷《文集》,都已失傳。但仍有壹些流傳下來的詩句,如“幹巖爭美,萬壑爭流,草木籠蓋,若雲繁盛,夏薇”等,詳細生動地描繪了江南美景,充滿詩情畫意。
/art/GH/南北朝/古凱誌. asp
顧愷之被譽為“畫聖”,他有詩、書、畫“三絕”。...
我覺得是顧愷之
葛洪(公元284-345年)
中國的煉丹術歷史悠久。早在公元前三四世紀的戰國時期,就有關於方士尋求“長生不老藥”的記載。秦始皇派徐福帶著幾百個童男童女到蓬萊請求神仙給他長生不老藥。漢武帝招募了許多方士,強調長生不老之術。煉丹風氣在封建統治階級的幫助下流行起來。魏晉南北朝時期,方士演變為用水治病的道士。他們把先秦時期道教的創始人老子奉為祖師。從此,道教成為中國封建社會的主要宗教之壹,與儒教、佛教並存。
煉丹的初衷是荒謬的。它希望珍惜石頭的精華能讓人長生不老,長生不老。但是,在煉丹實踐中,壹些煉丹師吸收了勞動人民生產生活的豐富經驗,同時孜孜不倦地從事采藥、制藥活動,積累了大量關於物質變化的知識,認識到物質變化是自然界的普遍規律。特別是大多數方士還從事醫療活動,他們將煉丹藥物引入醫療,從而豐富了中醫的內容。葛洪是這些方士中的傑出代表。
壹個失意的知識分子是壹個煉金術士。
葛洪叫池川,叫抱樸子。東晉丹陽句容人。出生在壹個沒落的貴族家庭,祖父是三國時期吳國的大官,父親也是吳國的大官。投降晉國後,也是中官。13歲那年,父親病逝,家裏也是境況不佳。葛洪從小就有強烈的求知欲。沒有書,他就到處向別人借書看。沒錢買筆墨,他就用木炭在地上練字。從16歲開始讀《孝經》《論語》等儒家書籍,涉獵廣泛,從經典、史書到隨筆,能借的書都認真讀。後來,我學會了“王琦”和“占蔔”。葛洪經過長時間的刻苦自學,終於成為壹個博學的人。
公元303年,許多地方發生了農民起義,反對金朝的統治,石冰領導的起義軍就是其中之壹。出身名門,才華橫溢的葛洪峰奉知府之命,率部討伐石冰。史兵戰敗,葛洪卻沒有因功受賞。義憤填膺的葛洪投降了,離開家鄉去了洛陽。到了洛陽,遇到了“八王之亂”。到處都是戰爭,我家的路被堵死了。就在他不知如何是好的時候,他的壹個朋友要去廣州當官了,於是他自告奮勇站在了朋友面前。沒想到他安排了廣州的朋友,朋友卻在他上任的呂布被殺。無奈的葛洪只好暫時留在南方。當時廣東南海太守鮑宣喜歡遊仙之術,與葛洪有異曲同工之妙,所以相處得很投機。於是二十多歲的葛洪拜鮑軒為師,很快娶了鮑軒的女兒。在政治上沒有找到出路的葛洪,漸漸把興趣轉向了煉金術。在廣東的10年間,他所在的部門大部分從事煉丹。
公元316年,葛洪回到了闊別十余年的江南故鄉。此時,金朝在長江以北的統治已不復存在。司馬睿在南京成了東晉的皇帝。為了籠絡南浩家族,他以葛洪帶兵打敗石兵為借口,封葛洪為“關後”。此外,葛洪做過四年的北京中等官員。此時的葛洪已經沒有了做官的興趣。他聽說交趾(今越南)有豐富的煉丹材料,就要求到廣西勾樓縣做官,以便就近煉丹。東晉皇帝樂得做個好人,答應了他的請求。事實上,他去廣西勾樓縣失敗了,因為當他帶領家人去廣州時,朋友們勸他不要再往前走了,往西走太危險了。於是他把家安在廣州,自己去羅浮山修行,過著煉丹的生活。他死於公元345年左右,享年61。
第二,勤奮的學者和眾多的作品
據晉書《葛洪傳》介紹,葛洪博覽群書,見多識廣,江左無雙;寫章的人,階級富裕。“也就是說,葛洪的學識之豐富,在江南是無與倫比的。他的作品比班固和司馬遷的都多。其作品列入《晉書》,有《抱樸子》116章,題跋詩100卷,轉章表30卷,各種《神仙》、《好官》、《隱士》、《異集》等傳記。
壹個人有那麽多書,抄了310冊,可想而知他是很勤奮的。由於歷史久遠,時局動蕩,葛洪的許多作品已經失傳,給全面深入地評價葛洪帶來了壹定的困難。經過專家們的仔細考證,認為葛洪迄今為止寫的書至少有四部:《神仙傳》、《抱樸子內篇》、《抱樸子外篇》、《肘後備急方》。
在《神仙傳》中,葛洪根據推廣煉丹術的需要,記載了92位“神仙”的事跡。這些所謂的神仙包括墨子、魏伯陽等歷史上的真實人物,以及傳說中的廣等。每個人的傳記都很簡單,但內容卻很荒誕。比如墨子被描述成神仙,到漢武帝時看起來還是個50多歲的人。
《抱樸子內篇》共二十卷,其中三卷是關於煉丹術的,分別是《仙丹》、《仙藥》、《黃白》。《仙丹》壹卷主要講的是利用無機物煉制所謂長生不老的仙丹。《仙藥》壹卷重點講述了植物的“五藝”和延年益壽。“黃自”集中了大量的人造黃金和自銀。所以,要研究葛洪時期的煉丹術和其中的化學知識,就要研究這本書。
《抱樸子外篇》多是講儒家思想要回應世界的道理,純粹是封建社會統治階級的壹些政治理論。後來有人把《抱樸子》的外篇和《抱樸子》的內篇合並成書,統稱為《抱樸子》。
《肘急方》是葛洪完成的各種醫學著作中唯壹傳世的壹部。他的原書《金匱要略方》(100卷)已遺失,不便攜帶,故將急、通、簡、實用部分摘錄為三冊。此書在流傳過程中,經梁朝陶弘景增補,更名為《肘後百面》。後來金代楊勇又加了壹遍,改稱“肘後備急方”。今天,我看到了這本書。
在這本書的序言中,葛洪寫道:“每個家庭都要做好應急的準備,既不能貧於癥狀,也不能富於珍貴的藥物。於是,他下定決心,選取並記錄“容易得到的藥,但需要買的都是便宜的,到處都是草和石頭。“這種為貧困患者著想的精神非常可貴。
《肘急方》8卷,1-4卷談內病,包括心臟病、傷寒、時令氣、中風、水病、黃化等急性病;卷5-6講外感疾病,包括癰、疥瘡、眼耳等疾病);第七卷講的是“他有病”,包括蟲獸傷、中毒等疾病;第八冊介紹了壹些應急藥丸和牲畜疾病。書中突出的壹點是對壹些傳染病的認識達到了很高的水平。如上所述,它是世界上最早的天花記錄。葛洪還提出了壹些傳染病的預防措施,現在看來很科學。總之,葛洪的肘後備急方是中醫史上的壹份珍貴文獻。有人說它是壹本“古代中醫診療手冊”。
第三,煉金術理論和化學知識
西晉以前,統治階級爭權奪利,戰爭此起彼伏。社會生產力遭到嚴重破壞,階級鬥爭異常尖銳,農民起義風起雲湧。生活在這種情況下,葛洪和壹些地主壹樣,從對現實的失望中求助於上帝,投身於神仙方士的神奇。葛洪將老莊之學充分演化為神仙方士之術,其思想本質上是神仙之外的儒家思想。他的煉金術理論就是基於這個想法。他認為壹切都是可以改變的,在真誠的要求和適當的條件下,人可以成為長生不老藥和黃金。根據這壹理論,葛洪收集和研究了各種藥方,為人民治病。進行了大量的煉丹實驗。從這些實驗中,葛洪熟悉了許多無機物的組成和壹些相對簡單的化學反應。我們只能從《抱樸子內篇》中發現葛洪有以下化學知識:
1.他說:“朱砂燒了就成了水銀,積了就成了朱砂。”朱砂是硫化汞,加熱分解得到汞。汞與硫結合生成黑色硫化汞,然後在密閉容器中調節溫度,升華成淡紅色的結晶硫化汞。用硫化汞制汞,我國早在公元前壹世紀就知道了,葛洪是詳細記錄這壹反應的第壹人。
2.“鐵敷曾慶,鐵紅如銅”曾慶大概指的是含硫酸銅的礬。把鐵塗在曾慶身上,就是鐵和硫酸銅的溶液起作用,鐵取代了硫酸銅中的銅,所以表面覆蓋了壹層紫銅。因為塗層法,硫酸銅只對鐵表面起作用。葛洪接著說,“外化不內化”。可見葛洪對這種金屬置換反應觀察得很仔細。
3.“鉛自成,紅則以為丹,紅亦以為紅,白則以為鉛。”這意味著鉛可以變成鉛白,也就是堿式碳酸鉛,鉛白可以變成紅丹,也就是四氧化三鉛;鉛鉛可以變成鉛白,最後還鉛。這說明葛洪對鉛的化學變化進行了壹系列的實驗研究。
4.“取雌黃、雄黃,且饒之。其中,青銅鑄件被認為是修復的裝置.....這個裝置裏裝滿了壹百天的紅奶,有幾分長。”雌黃指As2S3,雄黃指As2S2。兩者加熱後都能升華。葛洪的這段話是對他們升華實驗的描述。
5.葛洪大概制作了幾種看起來像金銀的合金,裏面可能含有不同比例的銅、鉛、汞、鎳等元素。《抱樸子內篇》卷《黃白》生動地講述了這壹點,但原文過於隱晦,有待進壹步考證。
在當時,葛洪有如此豐富的知識是難能可貴的。他在中國煉金術的發展中起著承前啟後的作用。他鼓舞人心的著述促進了煉金術,他關於煉金術方法的具體著述對後來的煉金術士影響很大。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