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蘭亭序》的抄本很多,也有很多學者來臨摹這部書法作品。流傳於後世的《蘭亭序》沒有壹篇是王羲之的真跡。
據說《蘭亭集序》是唐代愛好書法的唐太宗收藏的,從此《蘭亭集序》就壹直在唐力皇室手中。唐太宗很喜歡王羲之的書法,所以傳說是唐太宗把《蘭亭序》帶進了昭陵,但昭陵多次被盜墓賊入侵,早已“粉身碎骨”了。
唐太宗墓曾多次被盜,但《蘭亭序》從未出現。所以考古學家推測,武則天也非常喜歡王羲之的書法。如果《蘭亭序》不在昭陵,很可能在甘陵。
陜西有“唐代十八墓”,唐代所有的皇帝都葬在這裏,但唯壹沒有被盜墓賊侵占的是甘陵,武則天和唐高宗合葬在這裏。甘嶺之所以沒有被盜,完全是因為它太強了。但再強大也阻擋不了人們的好奇和探索。1958,當地幾個農民帶著炸藥來到甘嶺,這次帶著炸藥找到了入口。
當時作為學者的郭沫若很不甘心。他經常寫信要求在甘嶺從事考古工作,但都被拒絕了。郭沫若因為好奇,所以非常想進入甘嶺從事考古工作。
因為郭沫若很想知道,價值連城的《蘭亭序》是不是在乾陵?在郭沫若申請發掘甘陵之前,他已經在1958年成功發掘了明代定陵。明神宗的定陵占地很大,裏面有許多文化遺跡。郭沫若壹心想發掘定陵,並承諾從定陵帶出非常有用的考古信息。
就這樣,定陵的悲劇發生了。定陵可以說是考古史上永遠的痛。郭沫若率領的眾多文人毫無準備地闖入定陵,許多文物被毀。
十年後,定陵又遭遇了壹場災難。當時,明神宗和皇後的屍骨被拖出定陵焚燒,他們的棺材也被扔進溝渠。這些珍貴的金絲楠木棺材就這樣被丟棄了。
後來,考古學家專門為定陵的文物做了櫃子,很多損壞的文物被永久保存了下來。這也是總理拒絕郭沫若的原因。郭沫若因為私欲,把定陵搞成了考古悲劇。從此以後,中國的帝王陵墓就不能再被積極發掘了。
直到有壹個完整的可以最大限度減少文物破壞的考古方案,中國的帝王陵墓都不會再被打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