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草書、楷書、行書被稱為“漢字七體”。甲骨文是中國發現的最早、最完整的古文字。甲骨文主要是指殷墟甲骨文,又稱“殷墟文字”、“殷琦”,寫在商代的龜甲獸骨上。
漢字有壹個幾千年發展演變的歷史過程,大致如下:商代以前是起源史,殷代甲骨蔔辭是成熟期。此後發生了壹系列演變,特別是到了漢代,隸書取代小篆成為主要字體,中國文字發展史脫離了古文字階段,進入隸書階段;楷書基本上是從隋唐開始定型的,到宋代刻書上藝術化地變成宋體,然後就有了仿宋體,大致就是我們今天用的字體。
漢字演變各階段的特點
甲骨文:甲骨文既是象形的,也是表音的。甲骨文的文字大多符合象形字和會意字的原則,形聲字只占20%。商周青銅器銘文,又稱鐘鼎文;青銅器銘文筆畫粗而寬,點畫圓而渾。金文比甲骨文更規範。大篆:西周晚期,青銅器銘文趨於直線,筆畫工整對稱。小篆:李斯按照秦國的書寫規範整理和簡化漢字,並在全國推廣。這種新字體叫做小篆。
隸書:篆書筆畫轉折,象征性明顯大大加強。小篆書寫規範,但書寫不便。壹種更簡單的字體叫做隸書,在民間很流行。楷書:漢末,隸書演變為楷書。曲折結沒有變化,書寫更輕松。草書:草書的特點是筆畫多,結構簡單,字體粗。行書:行書是介於楷書和草書之間的壹種字體,比楷書更簡單,更容易識別。
百度百科-人物的演變